1 绪论
2 连铸二冷气雾射流特性及实验研究
2.1 连铸二冷概述
2.1.1 连铸二冷的作用
2.1.2 连铸二冷控制要求
2.2 连铸二冷传热过程
2.2.1 连铸二冷区铸坯的热交换
2.2.2 连铸二冷气雾冷却概述
2.2.3 沸腾曲线及莱顿弗罗斯特现象
2.3 毫米/微米级液滴流撞击金属热表面的研究
2.3.1 热表面特征对液滴撞击金属热表面的研究
2.3.2 液滴参数对液滴撞击热表面影响的研究
2.3.3 液滴流撞击热表面的研究
2.4 连铸二冷气雾射流特征研究
2.4.1 流动显示技术
2.4.2 气雾喷嘴性能
2.4.3 气雾射流主要影响参数
2.4.4 雾滴粒径研究概述
2.4.5 雾滴速度研究概述
2.5 连铸二冷气雾射流实验研究
2.6 主要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2.6.1 研究内容
2.6.2 创新点
2.7 本章小结
3 高效连铸气雾射流传热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建立
3.1 气雾射流管路系统
3.2 气雾射流特性测试系统
3.2.1 喷射角度测量方法
3.2.2 水流密度测试方法
3.2.3 雾滴粒径检测方法
3.2.4 PIV/LDV测速方法、原理及比较
3.3 雾滴沸腾形态捕捉系统
3.3.1 高速摄像系统
3.3.2 液滴发生器系统
3.3.3 热表面及液膜的形成系统
3.4 气雾射流作用下铸坯热过程模拟与测试系统
3.4.1 气雾射流作用下平板传热实验系统
3.4.2 气雾射流作用下铸坯周期性传热实验系统
3.4.3 阵列喷嘴射流条件下连铸二冷传热特性实验平台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4 气雾射流特征研究
4.1 气雾射流喷嘴特性曲线的确定
4.2 喷射角度的测试
4.3 雾滴水流密度测试
4.4 气雾雾滴粒径测试原理及相关性分析
4.4.1 雾滴粒径测试原理及精确性检验
4.4.2 雾滴粒径结果及分析
4.4.3 雾滴粒径的相关性分析
4.5 气雾射流速度特性研究
4.5.1 PIV实验工况与测量区域设定
4.5.2 LDV实验工况及测点位置
4.5.3 示踪粒子的选择
4.5.4 PIV测试结果和LDV测试结果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雾滴沸腾形貌研究
5.1 单液滴流粒径/速度研究
5.1.1 单液滴流与高速摄像机参数匹配
5.1.2 单液滴流最大铺展因子的测量
5.1.3 单液滴流粒径的验证
5.1.4 单液滴流的速度测量
5.2 热表面特征对毫米/微米级液滴流撞击金属热表面
形貌影响分析
5.2.1 表面温度对毫米/微米级液滴撞击热表面形貌影响分析
5.2.2 表面粗糙度对毫米/微米级液滴撞击热表面形貌影响分析
5.2.3 表面粗糙度对毫米/微米级液滴动态Leidenfrost温度的影响
5.3 液滴参数对毫米/微米级液滴流撞击金属热表面形貌影响分析
5.3.1 液滴粒径对毫米/微米级液滴撞击热表面形貌影响分析
5.3.2 撞击速度对毫米/微米级液滴撞击热表面形貌影响分析
5.3.3 液滴参数对毫米/微米级液滴动态Leidenfrost温度影响
5.4 液滴撞击金属热表面传热影响分析
5.4.1 液滴撞击金属热表面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
5.4.2 液滴粒径对撞击表面传热影响分析
5.4.3 撞击速度对撞击表面传热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导热反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6.1 一维平板导热反问题
6.1.1 数学模型
6.1.2 数值算法
6.1.3 模型的验证
6.2 二维空心圆柱导热反问题
6.2.1 数学模型
6.2.2 正则化泛函方法
6.2.3 数学模型和计算程序的检验
6.3 本章小结
7 气雾射流作用下铸坯传热特性研究
7.1 气雾射流作用下平板传热实验研究
7.1.1 气雾射流作用下平板传热实验参数
7.1.2 气雾作用下静态平板换热实验研究
7.2 气雾射流作用下铸坯周期性传热实验研究
7.2.1 气雾射流作用下圆柱体传热实验参数
7.2.2 气雾射流作用下圆柱体周期性传热实验研究
7.3 阵列喷嘴气雾射流作用下铸坯换热实验研究
7.3.1 阵列喷嘴气雾射流作用下铸坯传热实验参数
7.3.2 阵列喷嘴气雾射流作用下铸坯传热实验研究
7.4 气雾射流作用下铸坯冷却过程的换热准则方程
7.4.1 气雾射流作用下铸坯换热准则方程的提出
7.4.2 气雾射流作用下平板传热过程的换热准则方程
7.4.3 气雾射流作用下铸坯周期性传热过程的换热准则方程
7.4.4 阵列喷嘴气雾射流作用下铸坯传热过程的换热准则方程
7.5 连铸二冷气雾射流冷却传热研究的应用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