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药思辨录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7768503
  • 作      者:
    张立平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立平,医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要从事药性理论、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  

研究生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原所长、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潘桂娟研究员,跟随中医临床明家樊正伦教授临证学习;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周超凡研究员传承弟子;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于智敏研究员学术经验继承人。著有《校注》《运气辨证实录》《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陆懋修》《周超凡学术传承文集》等。临床擅用经方及精炼时方调治内、妇、儿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分三部分,上篇为『药理思辨』,从中药的发现、治病治理、辨药之法、用药大要、药物类辨、影响药性和功效的两大因素,阐论药性和药用之理;中篇为『药例十辨』,列十大专题,论药例味,总以药物之“形”“气”“用”为辨;下篇为『本草精华』,在梳理历代代表性相关著作的基础上,精选部阐理之作,摘录其中有关药性与用药规律的经典论说,阐其义理,传承精华。本书遵循中医传统的认识路径和认识方法,重点结合历代医药学家的经验,时或融入对现代研究的思考,探讨药理和药用,一方面体现了传统认知方法的特点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能使人知明理以致用。全书夹叙夹议、深入浅出,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科普性,对于科学认识中药、应用中药有所裨益。

展开
目录

上篇 药理思辨
一、中药的发现
(一)偶然发现:可遇不可求的际遇
(二)主动尝试:从“神农尝百草”说起
(三)观察和推理:“象”思维带来的裂变
二、中药为什么能治病
(一)“以偏纠偏”的治病原理
(二)《中药学》的“语焉不详”
(三)中医药的整体观与气化论
三、“象”思维认识药物的方式和方法
(一)在现象层面认识药物
1.体与象
2.气与象
3.意与象
(二)调动“六识”观物取象
(三)“取象比类”推理药用
1.因形相类
2.以性相从
3.以能为用
4.同气相求为用
5.制胜为用
(四)“取象比类”辨药法的特点
1.突破逻辑思维的约束
2.具有多选性与或取性
3.存在必然性与或然性
四、药性理论的核心——“性味”药性
(一)四气五味
1.入口知味,入腹知性?
2.四气的功能和应用原则
3.五味各有所能,病随五味所宜
(二)升降浮沉
1.药物气味与升降浮沉
2.药物形质与升降浮沉
3.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三)归经、引经与药引
1.归经与引经
2.药引子漫谈
五、药性理论的补充——“形气”药性
(一)“形气”药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宋金元医家“格物”论理
2.明清各家不同程度的阐发
3.现代的忽视与质疑
(二)“形气”药性的理论内涵
1.形——观色、察形、听声、嗅气、嚼味、验体
2.气——观殊象、 殊能求 “禀性”, 察气化求 “禀气”
3.形气——合形性气质为辨
(三)“形气”药性相关概念辨析
1.“形气”药性与“性味”药性
2.“形气”药性与“法象”药理
(四)“形气”药性理论的实践价值
1.完善中药理论,指导临床用药
2.辨“形气”论质,完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
3.为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指引
六、中药的“毒性”
(一)中药之“毒”的概念
1.广义之“毒”:药物的偏性
2.狭义之“毒”:药物的毒害性
(二)有毒无毒,所治为主
1.有毒之药,用之得宜,毒皆为药
2.无毒之药,用之不善,药皆为毒
(三)“趋利避害”用有毒之药
1.用毒药疗病,皆须量宜
2.服药有约,无使过之
3.炮制与配伍减毒
4.妊娠禁忌与“有故无殒”
中篇 药物类辨
一、植物类药物
(一)枝叶之散
1.枝四达,主四肢不利
2.叶四散,走表者主散,走里者主泄
3.全草枝披叶离者,主散
(二)藤蔓类走经络
(三)花类上行外走
1.升者,散头目邪气
2.入气分者理气,入血分者散血
3.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四)根类的升降之性
1.根深、虚松者,多升
2.根坚实、质重者,能下达
3.根茎味辛香,能升散、善行
4.根升梢降,头尾异用
(五)子实类多敛降
1.种子及果实类的降敛
2.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3.果实类的常与变
4.多子者补肾
(六)节、芽、刺、皮、心、汁、筋、瓤之用
1.节治骨节,或有节制之用
2.芽取其发泄、透达之用
3.刺或攻破,或祛风
4.皮治皮,心入心
5.汁从水津血液
6.筋能强筋骨
7.瓤象形而用
二、动物类药物
(一)走窜者,有攻利之能
1.虫类“行而疾者”能祛风
2.钻地而行者,祛湿、通水道
3.嗜血者,攻血分、搜剔血积
(二)血肉有情之品,多补益
1.药食同源,五畜为益
2.雌雄成对者,可以助阳
3.山中猛兽,骨力坚而壮筋骨
4.水中之甲,入阴分滋阴
5.其他常用血肉有情之品
(三)其他从“象”会“意”
1.蜕以皮达皮,并有退脱之用
2.卵鞘封固者敛,内有虫瘿者兼益精
3.贝类软坚散结的作用及其他特性
三、矿物类药物
(一)质重气沉者,有镇、降之用
1.重可去怯
2.沉可降逆
3.寒可降泄
(二)石药之气悍
1.金石悍气,用药可暂不可久
2.历史上的服石之风与服石之害
四、“子母兄弟”类药例
(一)桂枝、 肉桂——上下有别
(二)麻黄、 麻黄根——散敛之异
(三)金银花、 忍冬藤——俱能清热解毒,藤兼通络
(四)枳实、 枳壳——皆能利气,性有缓速
(五)川楝子、 苦楝皮——子降气,皮达皮
(六)皂角、 皂角刺——开泄通利各有侧重
(七)车前草、 车前子——走下窍,通水道
(八)冬瓜皮、 冬瓜子——白而入肺
(九)合欢皮、 合欢花——蠲忿,皮有外用之功
(十)何首乌、 夜交藤——顾名而知义
(十一)枸杞子、地骨皮——补、清各有侧重
(十二)紫苏(紫苏、苏梗、苏叶、苏子)——辛芳之性,升降有异
(十三)侧柏叶、柏子仁——坚凝之质
(十四)桑(桑叶、 桑枝、 桑白皮、 桑椹)——箕星之精,木中水,兼金性
(十五)竹(茹、 沥、 笋、 叶)——寒而清,入肺多能清痰
(十六)橘(皮、 核、 络、 叶)——皆能理气, 各有所长
(十七)莲(藕、 子、 房、 叶)——清净济用
(十八)葱(葱实、 葱白、 葱管)——肺菜,散寒通阳之剂
(十九)乌头(乌头、 附子、 天雄)——大热温阳,性走而不守
下篇 药例十讲
一、轻浮剽悍之苗与敛束之根——麻黄与麻黄根
(一)麻黄:发散第一,肺家专药,入内破寒
1.伤寒无汗,麻黄为最
2.麻黄汤:建功如良将
3.“避而远之”之怪现象
4.何者堪能代麻黄?
5.肺经专药,治水有功
(二)麻黄根节:专于止汗
二、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桂枝与肉桂
(一)诸“桂”之辨
1.“名”“品种”辨
2.岭南樟科桂,江南木樨桂
3.用药部位
(二)桂枝:顾护阳气,安内攘外
1.透营卫,助卫实表,助营起亟
2.行气分,化气、行水、主冲逆
3.走血分,温经通脉
4.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三)肉桂:“益火之源”之长,“引火归元”之用
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引火归元,不在潜降,在于温升
三、“君子”竹——竹叶、竹茹、竹沥、竹笋
(一)竹叶:上能清热,下能利小便
1.清散——清透气分、肌肉中之热
2.清浮——清上焦风热、心肺之火
3.清利——利小便而导热下行
(二)竹茹:通上彻下,达表及里,清而和
1.竹茹主“和”
2.姜竹茹为止呕专药
(三)鲜竹沥: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
(四)竹笋:消痰、滑肠、透疹
1.春笋、冬笋、鞭笋性各有别
2.生发之气胜,有发疹透毒之用
3.蔬食第一品,却性冷且难化
四、气芳善行,血中气药——当归、川芎
(一)当归:益血之体,助气之用,使气血各有所归
1.血剂不舍当归
2.益血之体,助气之用
3.头尾功效有之异
(二)川芎:温窜相并, 上升、 下降、 外达、 内透无所不至
1.头痛必用川芎
2.其他应用
3.川芎的禁忌
五、药食同源,甘而主补——山药、大枣
(一)山药:上补肺,中益脾,下固肾,治诸虚百损,但不堪专任
1.食用湿,药用干
2.道地药材——怀山药
3.性补而柔,补虚损之要药
(二)大枣:补脾胃,和百药
1.味甘肉厚,能补能和能缓
2.中满者不宜食枣
六、水草——石菖蒲、蒲黄
(一)石菖蒲:芳香清烈,宣气通窍之剂
1.九节菖蒲
2.开发阳气,通九窍
3.补五脏、延年与道家的服食
4.宜为佐使
(二)蒲黄:气中血药,生则能行,熟则能止
1.血证要药
2.舌肿满口之治
七、石部——石膏、寒水石
(一)石膏:两擅内外之能,集散热、泻热于一身
1.外能解热,内能泻热
2.用量不唯重,量病为宜
(二)寒水石:一名三源,以降泄为务
1.种类与降泄的功效
2.对主要成分与功效关系的思考
八、介类——龟甲与鳖甲、牡蛎与海蛤壳
(一)龟甲、鳖甲:滋阴退虚热,潜阳息内风,一偏补,一善消
1.龟用腹、背甲,鳖但用背甲
2.补阴之功龟甲为优,退热之能鳖甲为胜
3.龟甲主补,鳖甲能攻
4.“性相制”能驱蚊
5.砂炒醋淬
(二)牡蛎、海蛤壳:得金水之性,同类而异形,各有所偏主
1.味咸能软坚消痰,祛痰之力蛤壳为佳,软坚之性牡蛎更著
2.类金石之性主镇降,牡蛎用金以“镇潜”,蛤壳入肺以“降气”
3.牡蛎“收”,海蛤“利”
4.“枢机”之象与特殊功效
5.海物多咸寒,偏嗜伤血气
九、兽部——麝香与牛黄
(一)麝香:除邪辟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
1.“香獐子”的脐香
2.开窍通闭塞
3.消寒湿之积
4.催产与滑胎
(二)牛黄:解百毒而消痰热,散心火而疗惊痫
1.牛黄的真身
2.牛黄之真假及替代品
3.同气相求,专主热与痰
十、物之殊能与殊用——伏翼、天鼠屎
(一)物有殊能,必有殊气
1.蝙蝠,禽也?兽也?
2.“夜视”与明目
3.“吃食”与活血
4.“听觉”与疗耳聋
(二)白蝙蝠与伏翼补泻之争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本草书目精华推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