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授权同名图书。本书以小人物、爱情、友谊、人生智慧、家风、家国天下为不同篇章主题,精选30封藏于岁月、镌刻于时光的书简,以当代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带领读者走进那些已经远去的历史场景,去触碰先人的心跳,重新感悟他们的精神世界——原来即使跨越千年,人的悲喜依旧是相通的。书稿通过新时代的文化语境,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世间百态,让读者和古人“接头”并“上头”,刷新读者以往对于传统文化的固有认知,体味中国文化之气度情怀,在感叹物华流逝、岁序更易的同时,体会到由文字和词句凝化造设出的种种境界,感受情感之美。
序言1:以书简为引,让今人与古人“接头”
中国古代史书典籍,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历代的记录者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世界上最为浩瀚的史料,足以令人自豪。
这些珍贵的史料,让我们能够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能窥见古代帝王将相、达官显贵、豪杰名士的身影和故事,也有难以弥补的缺憾 —— 普通人的历史被遗忘了。
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古代官修正史的体例,以编年、国别、纪传体等为主。在这些体例中,以人物为纲的,只有纪传体。但遗憾的是,太史公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帝王、贵族的本纪、世家,还是书写精英人物的列传、表,均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无法把普罗大众的故事纳入其中。能够放进来的 ,是那些地方志以及被称为“野史”的各种杂史、笔记、小说等。但遗憾仍然存在:官修地方志极少提及普通百姓,即便提及,往往也是只言片语,匆匆带过。而笔记、小说等,其真实性、准确性难以考察。
于是,书信成为我们试图走近古人,了解其所思、所想、所为的第一手资料。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至少在 2000 多年前,中国这片大地上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了通信的历史——1975 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轰动世界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其中4号墓葬中两块写满文字的木牍,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极大兴趣。通过木牍上的文字 ,人们得知墓主人是战国晚期两位秦国士兵的兄长 , 而写满文字的木牍,竟是弟弟们的来信。
这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的实物家信 ,是来自秦国士兵黑夫和惊兄弟二人的家书。
恍然间,两个栩栩如生的秦国士兵触手可及:通过书简上的文字,他们距离我们如此之近,他们的声音穿越千年、仿佛就在耳边,他们的牵挂与我们无异……他们的面目不再如秦始皇陵中那些冰冷的陶俑,而变得如此鲜活、生动。由此,岁月不再遥远,古人不再陌生,历史有了质感和温度。
这就是书信带给我们的震撼。
中国历史上的书信不胜枚举,它们以多种形式呈现着: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到汉高祖刘邦的《手敕太子文》、诸葛亮的《诫子书》、到欧阳修的《与十二侄》、文天祥的《狱中家书》…… 它们道出了作者们的生活故事、至深亲情,道出了远行游子对家人的依依眷恋,道出了对国家、对社会的忧思和寄托 ……它们集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等元素为一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早已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
于是,就有了策划《书简阅中国》的灵感和冲动。
《书简阅中国》分别从小人物、爱情、友情、人生经验、家风、家国六个主题,通过一封封书信,窥见了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些书信里,既包含着修身、齐家、教化、友谊等中国传统伦理的精华,也包含着锐意探索、追求正义、保家卫国等民族文化中闪耀的光辉。
通过《书简阅中国》,我们将会认识那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能听到行走在丝绸之路上一个异域女子的心声,更能听到文天祥那振聋发聩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也希望通过此书,讲述那些普通人的历史和故事,让那些被宏大历史叙事淡忘,抑或是只被寥寥记上几笔的人们,拂去身上厚厚的尘沙,重新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
因为,他们才是曾经历史的大多数。
序言2:每封书信,都是历史赠予你我的“小盲盒”
在这个时代,纸质书信的消失,似乎不可避免。手机、微信、朋友圈,电子通信超快超便捷,我们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同一秒钟的喜悦。
可曾经那个手写的时代,有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落笔的那天起,就意味着等待的开始。
我偶尔会怀念那个渐行渐远的时代,那时候人和人的距离虽然很遥远但只字片言却可以让心那么近。书信,就是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对“中国书信文化”的偏爱,和对“古早人情味儿”的执念,最终催生出了《书简阅中国》这部纪录片。
米薇的信,是我们“挖掘”出的第一封信。看到这封信的感受很奇妙,就仿佛一下子触碰到了《书简阅中国》的灵魂。1700年前,一位粟特女子米薇在写给丈夫的信中,留下了“宁嫁猪和狗,不做你的妻”这样的语句,让我们无法抑制自己的好奇心。米薇为什么这么愤怒?她遭遇了什么?她的丈夫最后收到这封信了吗?在各种疑问的驱使下,我们细致地寻找了这封信的“前世今生”。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一座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了一组用丝质细绳精心捆在一起的古信札,其中包含了八封信件。这八封信中,大多都是商业往来信件,唯独米薇写下的两封信,与商业无关。一封(粟特古信札①号信)写给家乡的母亲,另一封(粟特古信札③号信)写给那个不知踪迹的丈夫。从信中可知,丈夫那奈德带着米薇和女儿莎恩到敦煌做生意。不知什么原因,他将妻女留在敦煌,自己去往楼兰。这一走就是三年,米薇母女用尽了盘缠,只能写信求援。
这八封信最终遗失在路途中,没能送到收信人手上,但也因此成了今天研究粟特人的珍贵资料。有很长一段时间,粟特人的形象,只是史书中的断章残片。通过这些古信礼,让他们的故事细节浮出水面。
信中提及的米薇、那奈德、莎恩、法克汉德等等人,都是漫漫历史长河中再小不过的人物,书信是他们曾存于世的唯一证明。在大历史的记载上,往往会忽略这些小人物的故事。但书写历史的,从来不只帝王和英雄,更多的是那些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书信上记录的一切,承载的情绪,就是中国历史的时光碎片。而这些碎片,与历朝历代官家修出的史书相比则更加私密,也更有温度。
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找到了黑夫和惊、宣和幼孙、赵义深,还有那位不知道姓名的二娘子。他们的书信,都是尘封千年,最终重现人间。他们用书信传递思念,他们也有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们的情感纯粹而质朴,他们的文字亲切而动人。这就是第一集《小人物,大历史》的由来,也是《书简阅中国》的开始。接下来,爱情篇、友情篇、人生智慧篇、家风篇和家国篇。探索的过程虽然繁琐,但又充满惊喜。原来那个熟悉的历史人物,还有这么不为人知的一面!原来我们自以为很了解的历史名人,其实我们还不够懂他!
翻开一封封古人的书信,就像打开一个个盲盒。
我们永远不知道,会在字里行间的哪个角落,听见怎样的心情,碰上怎样的故事,撞到怎样的“信上人”。总之,这些书信,这些另一种形式的“小历史”给了我很多惊喜和感动。
在视觉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研究,怎么能让书信更生动一点,更活泼一点呢?
于是,就有了信上的世界和三只可爱的动物。团队用CG特效折出了信纸版的驿马、锦鲤和鸿雁,这些动物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多次被提及,代言书信的传递和思念的传递。因此,片头中一路前行的马、鱼、雁,寓意书信跨越千山万水传递着思念。同时每封信的开篇,团队设计了“信上人”的表达方式。一是希望用这种呈现方式让古老的文字立体一些、趣味一些,二是这种方式也恰恰贴合了“信上人”即是“心上人”的概念。
三十封书信,三十个十分钟的小故事,三十道来自历史深处的独白。在声音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寻找了很久,才为这三十封信找到了他们的声音扮演者。三十多位配音老师,给古老的文字赋予了质感和深情,让我们得以在千百年后,再次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温度。
听我说到这里,电视机前的你我他,或许因为疫情没能回家过年的你,有没有一种冲动,想要拿起久违的笔杆,为家人写下一封信呢?
辛丑牛年,有《书简阅中国》陪你过年,是我们的荣幸。这个打动了我们的盲盒,能够赠你一分惊喜,一分感慨。
序言
第一章 小人物,大历史
出门打仗缺钱咋办?急,在线等!
那些年,一起守长城的日子
大唐“北漂”的真实生活
二丫头的奇遇之旅
“宁嫁猪和狗,不做你的妻”
第二章 是你告诉我,爱情的模样
两地相思,一人终老
有情饮水饱,无爱相决绝
痛失所爱,抱憾终生
人生一场秋雨,所幸有你
深情以死来句读
第三章 再大的风,我都去接你
人无绝交,就无至交
闪耀的双子星
友情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赠你一朵小红花
倾尽所有,只为你归来
第四章 孤独的路,勇敢的心
一个女权先锋的诞生
单亲妈妈觉醒记
内卷的高考人生
大清第一农夫
鸱夷子皮的幸福人生
第五章 千古栋梁有家风
没文化,皇帝也吃亏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化干戈,退一步海阔天空
孤独的锦衣卫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第六章 留取丹心照汗青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人生自古谁无死
丈夫何处不为家
苟利国家生死以
愿得此身长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