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凹的春天》:
在这个淡柳如烟、桃花盛开的季节,我又回到了母校,距离上一次告别整整过去了二十二年。最大的变化是由我当初毕业时的商洛师专变为商洛学院,整个建筑已是宏伟美观的景象,只有学苑路还有着当初的样子,成为当年的青春里仅剩不多的印迹。
其实回母校看看的想法,好多年一直都有,只是人生在很多时候,你认为一个很小的愿望,但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年少时自己也曾和大多数人一样,有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迈,但努力半生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根本就不是仗剑天涯恣意行走的江湖。曾经书生意气、指点江山,向往着有一天在万千瞩目中衣锦而还。可在职场的庸碌中,母校成了一种不愿面对的忧伤,真正归来时却有着近乡情怯的苦涩。多年以后,我们也没有过成想象的样子,母校成了梦里回不去的康桥。
在这个三月里,因为参加培训的机缘,时隔二十二年后再次以学生的身份回到母校,心中满是激动与不安。与自己求学时相比,母校是富丽堂皇的,大气而端庄的校门、现代又美观的图书楼、标准化的绿茵场,这是我们当年所不能想象的。今天母校的景象,才是想象中大学的样子。漫步其中,唯有学苑路还留着模糊的记忆,其他地方都变得陌生起来。
记得当初学校是没有正式大门的,学校前面是一排民房,开了各种商店,东边是砖厂,西边是农校,一扇小门与师专相通,我们为了走近道都从农校出入。东边在砖厂和民房之间有一条“7”字形、宽五六米的水泥路,徐徐而上就进入了师专校园,入口处左边行政楼,右边女生公寓。路外一个高坎,坎下就是砖厂,闲来无事就靠在学苑路的栏杆上看砖厂的工人忙碌地推架子车。在月圆之夜,我也曾多少次凭栏而望,无端地生出“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年少愁绪来。
在男生公寓和行政楼之间有一个小花园,其间种了各种花木,今天已记不住什么品名了,只是园中有一个雕塑记忆犹新。一个少女裙裾飘飘,左手托起一轮太阳,右手拂着飞扬的长发,一副青春飞扬的样子。基座上的铭文是“托起明天的希望”,落款是“献给母校建校二十周年纪念”,商州校友会捐的。我想这也是母校对我们的期望吧,这些能给母校捐赠的大概都是功成名就之人,也期望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凯旋。
花园西边是小操场,当初好像还未硬化的样子,那时中文系喜欢和体育系开展篮球赛,虽然输的时候多一些,却还是激烈得尘土飞扬。上体育课是到两公里外的市体育场,那时的体育场并没有塑胶跑道,还是铺的炉渣。大伙也并不觉得远,只是把上体育课当作逛街的旅程,顺路买些小东西,还有的回来时顺便在街边小吃解决了午餐。
说到吃,这也是学校生活里除了学习之外的另一大主题。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菜系,那就是学校食堂。虽然在上学时我们觉得并不怎么可口,可在离开之后会让你终生回味。当年的学校食堂虽然也比较简陋,但相比于初高中的大锅糊汤而言,那已是难得的盛宴了。
食堂分了许多隔断,由不同的人承包,经营着不同饭菜。我至今都对各个食堂的菜系记忆犹新:一号食堂的红烧肉是一绝,二号食堂的夹馍实在,三号的刀削面味道独特,尤其是四号灶的炒面,一块五一盘,甜面酱和着青菜丝、豆芽炒的,松散油亮,酱香浓郁。如果再添五毛钱加一个鸡蛋,实在堪称完美。我至今很纳闷,食堂师傅把一个鸡蛋打散之后,炒勺里轻轻一转,就成一个大饼,竟能盖满一盘炒面,这是如何做到的?蛋皮细嫩黄亮,香气扑鼻,和着面香咸鲜适口,那特殊的味道至今让人难忘。五号灶的师傅虽不是兰州人,但拉面的手艺真是不差,左右手交替几拉之间,面飞入锅,细如毫发。虽然牛肉汤不太正宗但是量大,也正合我们小伙子的饭量。
我们在各个食堂吃过几遍之后,也觉得腻了,还总能找出不足。唯独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学校西门外和农校交界处的泡桐树林。说是西门,其实就是师专和农校之间有一段红砖墙,当中有一个门,似乎从来没有关过,印象中好像也没有门扇。我们就那样自由地出入,相较于今天各个校园的门禁森严,那真是一个让人怀念的时代。墙外有一个土坎的平台上有五六棵泡桐树,树下平整的地方人们用石子铺了,三个卖小吃的在下面开张营业,那几棵桐树成了天然的阴凉。东边卖擀面皮的是一个中等个子汉子,推个三轮车;中间炸菜合子的是一对夫妻,配合极为默契;西边卖凉鱼的是一个中年妇女,大概三十岁的样子。在这几年里,他们各卖一样东西,相互搭台成一顿完整的早点,一直相安无事,空闲之余说笑拉家常,有时忙不过来还互相照应。
那擀面皮是商州独特风味,软硬适中,比老家的蒸面皮筋道,又比关中的擀面皮软和些,筋道却并不费牙。那汉子实诚,面皮里并不放豆芽,直接抓一把面皮放些面筋。勺子飞快,点入盐、味精、大料水,一大勺红油再加入商州独特的柿子醋,色香俱佳而量足,酸辣适口,筋道弹牙,实为百吃不厌的小吃。在夏天时,早餐是它,午餐觉得胃口不佳又去了,有人还创过连吃两盘的纪录。
中间炸菜合子的夫妻二人,男的瘦高个,女的匀称而精干。女的一手抓起发得松软的面团,放在刷过油的盘子里,双手十指迅速弹压开,放入一大勺由土豆丝、粉条和韭菜合成的馅料,四周迅速提起合拢,又飞快抓入平底锅中。男的用铲子几压之间就成饼状,十几秒的工夫就翻过面,已成金黄之色。一个菜合子出锅不足一分钟的样子,拿起入口外焦里嫩,咬一口,粉条和土豆丝的软糯、韭菜的清香,让人欲罢不能。吃一盘擀面皮再加一个菜合子,实在是黄金搭档。如果还嫌不足再来一碗凉鱼,传统而又有独特香味的芹菜浆水,浇在凉鱼上,再淋上油辣子,入口滑溜,酸爽熨帖,一碗下肚实是通透无比。
那三个小摊,一年四季都在那儿摆着,成了大学期间唯一没有吃厌的东西,也成了学校食堂最好的补缀。我至今记得凉皮一块五,菜合子五毛,两块钱就能吃饱。如果再来一碗凉鱼,两块五就能落个肚儿圆。在商州城里的其他街巷我也吃过好多次凉皮,相比之下,还是桐树林的最为正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