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理想与革命:多重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史 中华书局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1165661
  • 作      者:
    张太原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24-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 延安整风的本相如何,又怎样改造了中国共产党?从蒋介石日记能看出中国共产党哪些优胜之处?如何看新中国前三十年?改革开放怎样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将走向何处去?……本书将为您一一解答。

* 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仅要看长时段,也要看一瞬间;不仅要看其自身,也要看他者;不仅要看大格局,也要看细微处……本书从不同角度为您详解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一路走来的。

* 这不仅仅是一部百年大党的历史,而是与新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从中不但可以感悟自己何以成为自己,而且可以引示未来人生轨途!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太原,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别)和第五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山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有《从思想发现历史》(中华书局2016年版)、《现代中国的主义与政治》(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理想社会的愿景,持续不断地进行革命性探索。不同于一般的通史性著作,本书由专而通,由点及面,从传统,从现代;从长时段,从一瞬间;从大格局,从细微处;从自身,从他者;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置身于内,又抽身于外;由“事”明“理”,释“理”晓“势”,以多重视野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成长的历史图景。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六章 蒋介石日记中的中国共产党

21世纪之初蒋介石日记公布以后,有不少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成果作了引用,甚至出现了一批以蒋介石日记为主要史料的论著,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研究。但是,有些成果的解读似乎过于主观,以致造成一些记载在传播过程中失真、失实。其实,蒋介石日记的出现并没有颠覆原有的基本历史书写,也未能改变对国共两党既存的基本认识。如果深入实际的历史语境,力争读出日记内容的真实之意、言外之意、不尽之意、未言之意,反而更能看出中国共产党的优胜之处。

一、“一切组织宣传训练皆比不上共党”

红军长征以后,蒋介石仍然紧追不舍,极欲迅速灭之于关隘险途。1934年11月他两次在日记中写道:“兜剿湘南主力”;“不可差过剿匪成功之大好机会”。在他看来,红军已成了“残匪”,因此,拟“进剿方针先使其被围”,“以封锁之”为“围剿穷寇与堵截残匪之原则”。然而,无论他如何想方设法,每每都不能令其如意。他先是责怪“将士愚弱不能遵照旨意,致匪东西自如,不能如计歼灭”,继而哀叹:“此次在滇黔剿匪,自愧不如也。残匪之机惊灵捷与我军之呆笨迟钝,更为民族前途忧,非全力扑灭此匪,国家与民族更不堪设想矣!”刚愎自用的蒋介石可能只有在日记里才能说出“自愧不如”,拂去主观情愫,他自己也认可的一种客观事实是:红军“机惊灵捷”,“国军”“呆笨迟钝”。稍后,他又记载,红军“风忽于无人之境,无路之地”。面对蒋介石布置的天罗地网,红军似乎游刃有余。这里,他还流露了一种十分阴暗的心理,发现别人比自己强,推崇圣贤之道的他似乎并不“见贤思齐”,而是要“全力扑灭”之。显然,他把红军的存在看作国民党政权的最大威胁,其忧的不是国家与民族的前途,而是国民党的执政地位。

蒋介石一直为国民党内的组织涣散和派系纷争感到烦恼,但又苦于整治无策。所以,当他了解到共产党“党的建设”情况的时候,似乎眼睛一亮:“自本日起看共产党密件《党的建设》小册,殊觉有益于我也。”因而,他看了又看,“复看共党之党的建设”。作为“密件”,这本小册子显然是蒋介石从情报人员那里得来的,对他来说如获至宝。这个小册子很有可能是延安马列学院用的一种教材,对一般共产党干部来说再普通不过了,其中有党的组织、党的纪律、干部政策、组织的领导、宣传教育、党与群众的关系等内容。蒋介石多次研读,似有所悟。是年底,他作“一年中之回忆”时写道:“看完土耳其革命史、黑格尔辩证法与共产党密件之党的建设一书,颇有心得也。”把共产党《党的建设》一书作为他一年中阅读的最有心得的书之一。第二年伊始,他在日记中写道:“干部应看书籍之指定:管子、王安石、张居正、黑格尔辩证法、党的建设、三民主义、民权初步、五权宪法、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不但自己看,还指定干部读,明显地有向共产党学习的味道。

对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研读,在一定程度上使蒋介石更清楚地看到了国民党的弊病。1939年3月,他连续两天在日记中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准备策问参加国民党“中央训练团”的党政干部。其中,有党务方面的:“一、问本党党务为何如此消沉疲弱而不能及时振作健全;二、问本党党务何以不能发展,何以二等以上人才不肯加入本党。”蒋介石所言“党务”显然是指国民党自身的发展。当时,国民党为扩大其队伍,采取了许多非常规的办法,比如动员一些机关或单位集体入党,甚至强制一些人员加入,但被网罗进来的大多是些“二等以下人才”,这令蒋介石颇为失望。他进而要问的是党、政、团关系方面的问题:“三、问本党地方之党政机关与人员为何不能协调合作;四、各级党部同一机关之党委人员何以对立不能团结;五、问本党各级党部何以不能掌握教育保甲与生产合作机关。”特别是,“为何党政不能打成一片;如何使党团能发生实际作用”?

这些问题涉及国民党组织的内部运行及党与政权、党与团的关系。同一机关之党委人员“对立不能团结”,说明其内部组织生活规则性、纪律性不强。本来,国民党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是为了培养新生力量,增加其活力,不料却新增了矛盾,党团冲突时有发生。更令蒋介石感到难办的是,党政“不能协调合作”,“不能打成一片”。这属于国民党治下的制度安排问题。有学者指出,在国民党政权中,权力序列是军、政、党,党反而处于“弱势”地位。国民党的“机关和人员”在各地、各领域、各方面很难起到实际的领导作用,或者说,“党”在各级政权中,虽然能渗透一切,但并不能统摄一切。

从蒋介石拟定的问题中,可以看出他对许多实际情况的了解:“为何民众不信仰本党与党员”?“问本党为何不能掌握青年”?“问一般大学教员为何要反本党”?青年、知识精英和一般民众对国民党不但不认可,而且还要反对。那么,这不能不令人质疑:国民党的统治基础何在?实际上,答案已经存在于蒋介石提出的其他问题中:“七、问本党党员为何不肯深入民众作基层工作刻苦耐劳;八、本党干部办事为何不切实际,不肯研究与负责;九、为何办事不彻底无成效;十、为何党委变成官僚。”党员干部不能深入民众切实、有效地办事,又怎能赢得广泛的信任和支持呢?令人不解的是,蒋介石那时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直到1949年败亡之际仍然还在慨叹:“当政二十年,对其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毫未着手,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只重做官,而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

国民党的弱项和无能为力之事,往往是共产党的强项和拿手好戏。值得注意的是,全民族抗战期间在宋美龄主持的“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中,有大量的共产党员活动其中。面对国民党特务机关的追查,宋美龄说:“什么这个是共产党,那个是共产党,不容易做得好的工作,能够做得这样好,即使是真的共产党,我也愿意将工作交给她做。”这颇能体现国共两党人员“工作”的差异。国民党搭建的平台总是为共产党提供用武之地,甚可玩味!

在其所拟的策问中,蒋介石还提出了一个更能说明共产党优胜之处的问题:“本党为何不能与共党抗争,一切组织宣传训练皆比不上共党。”似乎历史的天平正在发生倾斜。蒋介石深感不能“争”,却偏要一“争”高低;自比不如,却仍要“比”出胜负,就只能“寄托在有形的武力上面”了。近代以来,“武力”确实决定着一种政治力量的命运,但同时也决定着一种政治力量作为的限度。

蒋介石对国民党的问题分析不可谓不深刻,不过,即使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也束手无策,或并没有整治的决心,只能是任其每况愈下。他所说的“宣传”比不上共产党,几年后又有了具体的表现,“可怜张治中、道藩等毫无政治与宣传常识,吾党所办之宣传机构全为共党利用而不知也,可耻至极”;“屡念本党宣传干部之无识无能,反为共党利用,痛心之至”。国民党的宣传干部和机构“反为共党利用”,似乎已不仅仅是“比不上”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事使蒋介石如此“痛心”呢?在他第三天的日记中有具体的说明:“开党务小组会议,对宣传部与政治部之宣传艺术毫无本党革命意义与主义色彩,反被共党作宣传,尤以日本间谍之影片为甚。凡党与政有关之剧,本岁乎皆被共党无形中之操纵,而张道藩与张治中不仅不自知其愚蒙,而反自以为得意,可谓廉耻荡然,不禁为本党国前途悲也。国民党员低能愚劣至此,诚非梦想所及。” 

蒋介石提到的《日本间谍》,主要剧情讲的是一个意大利人在中国东北沦陷后,被迫做了日本间谍,暗中却帮助东北抗日义勇军并提供情报。在这个故事中,明显存在有利于共产党的内容。该剧后来经过大幅度修改,还是得以公映。当时,国民党的许多宣传干部不仅工作乏力,而且对思想文化缺乏判断力,特别是不能真正领会“国共合作”名义下蒋介石“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苦心;即使干涉查禁,也往往不得要领,常常是该查的没有查,不该查的却查了,越发引起社会的反感和抗议。事实上,后来还发生过“反被共党作宣传”的事,即在1947年2月20日的《中央日报》上,竟然刊登了一则《资本论》的广告,称其是“政治经济学不朽的宝典”,是“人类思想的光辉的结晶”。广告恰被蒋介石看到,以“非梦想所及”大概已不足以表达其惊诧。


展开
目录


导言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第一章 从毛泽东早年的志业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一、“大多数穷苦人民得享有经济幸福”

二、“改造中国和世界”

三、“实行社会主义”


第二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由知识人眼中的中国共产党

一、我们与你们: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分野

二、世风与语境: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学习目标和榜样

三、胡适等自由知识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同情与赞许”


第三章 抗日战争与中共的中华民族观及民族政策变动

一、“中华民族”概念的出现及运用

二、中共早期的中华民族观及民族政纲

三、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共“中华民族”观的调整

四、从“民族自决”向“民族自治”的转变


第四章 延安整风的缘由与历史本相

一、整风的历史根源与现实动因

二、历史本来顺序中的延安整风

三、整风运动怎样改造了中共?


第五章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对召开“国民大会”的应对

一、修改国民大会法规

二、取消旧国大代表

三、斥之以“伪”


第六章 蒋介石日记中的中国共产党

一、“一切组织宣传训练皆比不上共党”

二、“党员与群众及下级与上级之联系”

三、“人人以今后国事”非中共“无法收拾”

四、俄美共同反对国民党“制裁中共”

五、美俄要求“容纳中共加入政府”


第七章 理想追求和历史变动中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应该怎样构建?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提前结束及原因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阶级利益调整

一、留旧开新

二、《劳动保险条例》的出台

三、“工人翻身享劳保”


第九章 “大跃进”时期的“技术革命”与“超英赶美”

一、机器代替手工和“技术改造”

二、“超英赶美”的背后

三、“政治是君,技术是臣”

四、“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第十章 如何看新中国前30年?

一、生存条件及样态的变化

二、城市人“吃”得如何?

三、乡村人怎样“吃”?

四、观念、思想与政策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怎样改变了中国?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

二、从温饱到小康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四、中国改革开放的方法论


第十二章 新时代历史性变革的几个光点

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理论创新

三、反腐、立规与建制


余论 中国共产党将走向何处去?

一、思想深处的潜性任务

二、“党领导一切”之路

三、“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主要征引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