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薛雪研究文集/吴门医派代表医家研究文集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7861172
  • 作      者:
    编者:欧阳八四//马莉//马奇翰//仲伟|责编:陈玲玲|总主编:徐俊华//葛惠男
  • 出 版 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一个重要学术流派,起源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是吴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在国内久负盛名,世称“吴中医学甲天下”。吴门医派借以“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特征,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影响广泛。吴门医派学术薪火相传,至今未衰,其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利用。吴门医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其传承与发展推动着我国中医学的进步,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吴门医派代表性医家的学术与人文思想的整理与总结,用以指导当今的中医临床实践,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重要举措。吴中名医辈出,著述洋洋,成就了吴中医学的辉煌。其中医名显著者有薛己、倪维德、王安道、缪希雍、吴有性、李中梓、喻昌、张璐、叶桂、薛雪、柯琴、周扬俊、徐大椿、尤怡、王洪绪、陆九芝、曹沧洲等,吴门医派代表性医家大多出自明清两代。为了传承吴门医家的临床诊疗特色,彰显吴中医学的学术内涵,学以致用,提升当下临证能力,我们选择薛己、吴有性、喻昌、张璐、叶桂、缪希雍、李中梓、尤怡、薛雪、徐大椿、柯琴共11位吴门医派代表医家,汇聚当代学者对这些医家的研究成果,编著《吴门医派代表医家研究文集》丛书,分上、下集出版,以冀对当今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贡献。

展开
作者简介

徐俊华,苏州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葛惠男,曾任苏州市中医医院院长、苏州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苏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江苏省政协委员、苏州市劳模。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苏州著名中医黄一峰,在中医内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很深造诣,有吴门医派用药精当、拟方严谨的特点。欧阳八四,苏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主任、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苏州市中医学会副秘书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小儿脑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针灸学会理事、耳针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促进会医学流派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文献与流派研究分会常务委员。

展开
内容介绍
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扫叶山人、槐云道人、磨剑道人,晚年又自署牧牛老叟,以字行,清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家居南园俞家桥。薛雪“少时嗜音韵,键户读书”,妻“以女红佐薪”,居小楼上,卧起其中,“不下者十年”。多年的苦读使薛氏通古博今,以儒自居,既擅诗词,又工八法。薛雪两征鸿博不就,母多病,遂究心医学,博览群书,见出人上,治疗每奏奇效。与叶天士先生齐名,尤擅长于湿热病诊治,虽自言“不屑以医自见”,但医名日隆,终成一代名医。《清史稿》称其“于医时有独见,断人生死不爽,疗治多异迹”。有一人十年久痢,雪诊之日:“脉来数而细,此肾伤,群医作脾胃病滞,谬矣。”投熟地、归身、补骨脂、五味子、菟丝子等药,十余剂而愈。 薛氏以医术立世,其用药处方,自成一格,不同凡响,犹如神授。“开口便成天上书,下手不用人间药。”故往往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其声名远播,享誉大江南北乃至天下九州。“九州传姓氏,百鬼避声名。”本书辑录了当代学者关于吴门医派代表医家薛雪的研究文献,以生平著述辑要、医学思想研究、临床证治探讨、疾病诊治应用为纲要,共收集相关研究文献84篇,评述薛雪生平及其遗存著作,阐述其对湿温病的病因、感受途径、发病特点、证治分类、治则方药等论述,探讨其临床诊治及处方遣药特点,以冀全面反映当代学者对薛雪学术思想的研究全貌。 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文献研究人员、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展开
目录

1 生平著述辑要

3 吴中名医薛生白/俞志高

9 薛雪生平小考/张志远

11 薛生白小传和他的生卒考/王吉民 金明渊

16 诗人袁枚笔下的名医薛雪/薛公忱

20 《湿热论》存世疑问的文献学研究/张志斌

26 《湿热条辨》版本考证及其学术特点/陈 建

32 薛生白医案最早传抄本———兼及《碎玉篇》/史常永

34 简论薛雪《一瓢诗话》的诗学思想/周晓燕

41 浅议叶天士与薛生白事迹/张孝芳 王一平

47 医学思想研究

49 《湿热论》学术思想研究/吴润秋

57 《湿热论》浅谈/于 海 马金玲 兰辛键 张文风

63 从薛雪医案探究其学术思想形成/曲永龙 郭玉红 刘清泉王晓鹏

68 略谈《湿热病篇》的学术特点/王辉武

72 试探《湿热病篇》的学术特点/周茂福

76 薛雪湿热病辨治中的常变思维/郑 齐

79 薛生白《湿热病篇》与六经辨证/马 鹏 成茂源 郭尹玲郑秀丽 杨 宇 曾朝英

83 薛生白《湿热病篇》传变规律初探/李士懋

86 再析薛生白《湿热论》传变规律/李士懋 田淑霄

89 薛雪《湿热条辨》探析/屈 强

96 《湿热病篇》释疑/王淑清

104 薛生白《湿热病篇》浅探/孔庆玺

109 薛生白《湿热病篇》/陆乃器

113 从薛生白湿热病提纲及自注再析“表证”/周 岩 郭选贤

116 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的认识/张再康 冯瑞雪 张紫微

120 外感热病重内伤———一瓢先生的湿热证发病观/沈庆法

126 《湿热病篇》治湿思想探析/冀敦福

129 从薛生白《湿热病篇》谈气化湿亦化/戴桂满

132 从《湿热病篇》谈温病之纵横辨证/袁晓栋

135 从《湿热病篇》谈脾胃在湿热病证中的重要性/唐 梁 向 琪

139 《湿热病篇》二经之“表”“里”正义/吴 成 孟澍江

142 薛雪《湿热病篇》“层次”辨证规律探讨/肖培新 宋乃光

145 《湿热病篇》保津养阴思想探析/赵晓梅 冀敦福

149 薛雪论养生/朱伟常

152 叶桂、薛雪学术思想相同点例析/王振国 张志远

156 叶、薛二氏论治湿温之异同/钟燕春 杨 进

161 叶桂与薛雪温病学术思想比较/李树强

165 临床证治探讨

167 《湿热病篇》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刘炳凯

170 《湿热病篇》寒湿证辨治规律初探/肖培新 张晓梅

173 温病湿热证辨证论治规律初探/张俊英 程方平

176 《湿热论》三焦辨证法临证探析/胡剑云 刘启鸿 柯 晓

180 从《湿热病篇》看薛生白对脉诊的认识/曾 璐 李耀辉 许建秦

187 薛雪《湿热条辨》舌诊辨证及用药探析/侯森泷 张福利

194 薛生白辨治湿热病浅析/黄 欢 黄家诏

197 薛生白《湿热病篇》以六经辨析湿热病规律探究/马 鹏成茂源 郑秀丽 杨 宇 李群堂

204 试论《湿热病篇》对温热类温病治疗的指导意义/冯 明

206 《湿热条辨》论述外感湿热病初探/廖荣鑫 吴仕九 文 彬文小敏

209 薛雪诊治四时温病特点探析/郑 齐

213 薛生白中焦气分湿热辨证浅析/郭选贤 孙 林 谢世平

216 浅谈《湿热病篇》第17条临床指导意义/郝 宇 余欢欢

218 浅谈《湿热论》第25条的临床指导意义/蒋锋利

222 试论《湿热条辨》对脾胃病学的贡献/季哲生 黄福斌

225 从《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探讨呕吐下利病因病机/王 婷 骆欢欢

230 浅析薛生白治湿之法/郑春素

234 薛生白湿热病治法十一则/付晓晴

239 浅析《湿热病篇》中的“透”法/陆彩芬

242 《湿热病篇》生津滋阴法及临床应用/金淑琴

247 疾病诊治应用

249 疾病诊治

249 从薛生白“主客浑受”思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的治疗/王禹增 申 鹏 王 浩 徐宝庭 杨文霞

252 基于薛雪湿热三焦辨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变规律的探讨/

王宇皓 俞 操 姚心怡 韩楚轩 王俊祺 谭增迪 王 娟

261 《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证治探析/庄鹤麟 徐 愿 宋乃光

264 《湿热病篇》对下焦湿热证的论治探讨/宋恩峰 项 琼 刘 蒙

268 薛生白妇科奇经病的治疗经验介绍/马大正

272 薛生白治病究体质经验探讨/朱炳林

275 薛雪虚劳病论治要点探析/曲永龙 郭玉红 刘清泉

281 薛雪痰饮证治探骊/郑 齐 翟志光

286 薛生白治疗痰饮喘咳经验/顾泳源

288 《湿热病篇》痉厥证治初探/牟克祥

292 《湿热病篇》辨治湿热痉证分析/王新月 田德录

294 薛生白治虚劳重脾胃经验探讨/朱炳林

297 《湿热病篇》口渴辨析/魏凯峰

300 《湿热病篇》神志类症证治探讨/李燕林 冀敦福

303 薛生白《湿热病篇》中治疗神志病变思路探析/刘亚娟 张思超

306 实从湿辨,虚分阴阳———薛雪论治泄泻经验浅析/王恒苍白 钰 陈永灿 杨益萍

310 基于薛生白《湿热病篇》第3条辨治痛风/王 刚

314 基于《湿热论》三焦辨证理论治疗皮肤病浅谈/张立坤 张海峰

319 方药应用

319 谈《湿热病篇》辨证和用药特色/杨惠民

323 浅谈薛生白治疗湿热病的用药特点/张绍杰

328 略论《湿热病篇》遣方用药特点/赵聚山

331 薛生白《湿热病篇》的用药规律浅探/王景洪

334 《湿热病篇》特色用药浅析/白小林

338 薛生白未刊稿“膏丸档子”介绍/徐荣斋

341 《湿热病篇》六一散运用原因和规律探析/冯 明

344 薛生白用甘药经验探讨/朱炳林

348 薛生白《湿热论》鲜药观探骊/刘启鸿 柯 晓 杨春波方文怡 赵培琳

357 叶天士和薛生白治疗湿热性温病用药异同研究/肖连宇黎又乐 刘 倩 赵岩松

363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