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古代纺织纤维科学认知关键技术研究(精)
0.00     定价 ¥ 1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0494
  • 作      者:
    编者:周旸//王秉//郑海玲//彭志勤//杨海亮等|责编:樊鑫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从形貌、成分、结构、产地等系统介绍纺织纤维实物和降解残留物的特征差异,为古代纺织纤维原料的科学认知提供关键技术参考。以技术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案例讲解每项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技术特点,为中国丝绸溯源和纺织文化传播提供新的科学论证手段。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古代纺织纤维概述,概况了中国古代纺织纤维的类别和发展历程,评述了古代纺织纤维科学认知研究现状与趋势。第二章纤维形貌表征技术,从纤维的纵向形貌和横截面形貌进行了古代纺织纤维的材质鉴别与劣化评估。第三章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从纤维一级构象和二级构象说明了不同纤维之间的结构差异,利用红外光谱劣化程度评价方法进行了古代丝绸文物劣化评估。第四章氨基酸分析技术,从氨基酸的组成说明不同纤维的氨基酸成分差异及纤维劣化后的氨基酸变化规律。第五章免疫学检测技术,介绍了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和免疫层析试纸技术在古代丝绸残留物的检测原理和方法。第六章蛋白质组学技术,选取古代蚕丝纤维特征肽段对出土丝绸进行鉴别和劣化程度说明。第七章同位素分析技术,利用轻稳定同位素样品和锶同位素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蚕丝纤维,以期应用于古代丝绸产地溯源。 本书适合广大文物保护工作者、高等院校文物保护专业师生及文物爱好者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章古代纺织纤维概述
  直径在数微米到数十微米,而长度比直径大许多倍的物体称为纤维。其中具有一定的长度、细度、强度、可挠*性和其他服用性能、可以用来制作纺织制品的纤维称为纺织纤维。纺织纤维种类繁多,古代纺织纤维大多是自然界生长或形成的天然纤维(图1.1)。
  图1.1 天然纺织纤维的种类
  世界各国的纺织都是从野生纤维的利用开始,中国也不例外。我国纺织渊源古老,早在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先民已经充分利用我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广泛采集各种可以利用的野生纤维和可能得到的动物毛发,用于制作原始的绳索和网具进行狩猎采集。这种以采集为主,对天然纺织纤维的创造性利用使人类摆脱了洪荒,开启了纺织起源。时至旧石器时代晚期,缝纫技术、搓捻线缕、编织布帛已经出现。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对天然纺织纤维的认识日渐深刻,发明了纺坠和原始腰机,开始织制真正意义上的纺织品。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后半期,男耕女织原始分工出现,纺织原料的利用、原始纺织工具的制造、纺织产品的数量质量都得到长足进步。此时我国特有的丝织技术出现,蚕桑完成了野生到家养的驯化培育,人类开始栽桑育蚕缫丝织绸,养蚕技术向外传播。人类就此摆脱早期蒙昧的生活面貌,为后世纺织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是世界文明大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凭借着幅员辽阔、纤维种类丰富、来源众多的优势,原始采集、绩麻煮葛、驯化野蚕、缫丝织绸,创造出璀璨于世的纺织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以往对纺织品的研究,多集中在织物组织结构和服装形制方面,而忽略了*本质的纺织纤维。对于纺织品文物而言,开展纺织纤维的科学认知是*要的,一方面可以研究中国古代纺织原料品种分布及其应用状况的实物依据,另一方面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面对古代纺织纤维科学认知关键技术这一重大命题,其内涵和外延未经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整理和研究,使得许多基本问题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此急需研发适用于古代纺织纤维科学认知的关键技术,着重开展纺织纤维精细鉴别及产地溯源。
  1.1 古代纺织纤维的类别
  1.1.1 丝
  我国是世界上*早发明栽桑缫丝织绸的国家,蚕丝是十分优良的纺织原料,具有强韧、纤细、光滑、柔软、耐酸等许多特点。蚕丝主要由丝素和丝胶两种蛋白质组成,和羊毛相同,它们也是由大约20种不同的α-氨基酸缩聚而成。天然丝中除使用*多的桑蚕丝外,还有野蚕丝,野蚕丝包括柞蚕丝、蓖麻蚕丝、樟蚕丝、天蚕丝和柳蚕丝等,其中柞蚕丝是天然丝的第二主要来源,其他野蚕茧均不易缫丝。
  丝是两根单丝(丝素)平行排列由丝胶黏合而成。桑蚕丝丝
  **章古代纺织纤维概述
  素截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丝纤维截面呈半椭圆形,自茧层外层、中层到内层,单丝三角形的高度逐渐降低,丝截面也从圆钝渐趋扁平,柞蚕丝截面比桑蚕丝截面更为扁平。生丝是由数根茧丝相互抱合并由丝胶黏合而成,其截面形状近似椭圆。
  先民认为用蚕吐的丝织成的绸具有沟通人与天地的神效,《礼记》中说“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身送死,以事鬼神上帝”,以麻织的布用于生前服饰,而丝织成的帛则用作死后丧服,可见丝绸*早的功用可能是用于“事鬼神”,是少数阶层才有的特权。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丝绸天人合一的观念渐渐地淡化,丝绸由于价格高昂而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成为人们显示其财富的物品。在“事死如事生”理念下,大量的丝织品以各种形式带入墓葬之中,成为主要陪葬纺织品。
  我国古代有关蚕桑丝绸的文物、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如1921年辽宁省砂锅屯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到长数厘米的大理石制作的蚕形饰,被考古学者确认为石蚕。*早发现的中国远古丝绸的实证是1926年出土于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半个蚕茧,1928年美国史密森学会鉴定为蚕茧,日本学者布目顺郎对之进行了复原研究,推断为桑蟥茧,但池田宪司却在多次考察后认为这是一种桑蚕茧,只是当时的家蚕进化不够,茧形较小。西阴村遗址距今6000至5500年,半个茧壳的出现为人们研究丝绸起源提供了实物。 1958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浙江吴兴钱山漾(今湖州市常潞乡路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用竹筐盛着的丝绢残片、人字纹细丝带和丝线等实物,经科学方法测定,它们是47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文物。
  1.1.2 毛
  毛纤维由动物身上的毛发中取得,纺织品中使用的*多的是绵羊毛。羊毛由大约20种不同的α-氨基酸缩聚而成的蛋白质组成,不同的羊毛品种及毛纤维内部不同组织成分的氨基酸组成有所不同。羊毛纤维是一种由不溶性蛋白质角朊构成的多层次生物组织。羊毛纤维的外观几何形态是细长的柱体,具有天然的卷*,截面形态接近圆形。纤维的外层是表皮层,内层是皮质层,粗羊毛的中心处有髓质层。
  目前所知*早的毛纤维应是1972年在甘肃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29号墓中出土的细石管内发现的黄色纤维,经鉴定为毛,年代为公元前2300至公元前2000年。在新疆小河、营盘等地都有毛织物出土,但是从文献记载来看,在中原也有使用,《诗经 王风 大车》描写河南洛阳一带时有“毳衣如炎”之句。毳衣,大夫所穿朝服,是用野兽细毛做的衣服。《诗经 郑风 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诗经 唐风 羔裘》:“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唐指的就是今山西中部。《诗经 豳风 七月》中有:“无衣无褐”,褐,或用兽毛编织而成,平民所穿。《诗经 豳风 七月》中还提到陕西一带利用狐狸皮做皮裘:“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裳。”《诗经 小雅 都人士》中则有“狐裘黄黄”之语。另外还有鹿裘、貂裘等,其中以狐裘、貂裘为贵重,故服用也有等级规定。《传》:“羔裘以游燕,狐裘以进朝。”《笺》:“诸侯之朝,缁衣羔装,大蜡而息民,则有黄布狐裘。”狐裘为诸侯所穿之服。说明羊皮袍子和狐狸的皮毛是朝服之用。
  1.1.3 棉
  棉纤维是锦葵目锦葵科棉属植物种籽上被覆的种籽纤维,由胚珠(即将来的棉籽)表皮细胞,经伸长和加厚形成的。一个植物单细胞就成长成一根棉纤维,它的一端着生于棉籽表面,另一端呈封闭状。棉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6H10O5)n,n为聚合度,棉的聚合度在6000~11000之间。
  人类利用原棉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5000年甚至公元前7000年前,中美洲已开始利用,在南亚次大陆也有 5000年历史,我国至少在2000年以前。1978年,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崖洞墓中发现一小块十分珍贵的青灰色布,据鉴定所用原料为棉纤维,年代为 3000年前,相当于商代。在广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已采用棉纤维作纺织原料。起初人们并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梁书 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由此可见,现今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棉花,*初是被人当作花、草一类的东西看待的。
  **章古代纺织纤维概述
  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传入我国是由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有三条不同路径:**条路径是印度的亚洲棉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据史料记载,至少发生在秦汉时期,之后传入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第二条途径是由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第三条途径是非洲棉经西亚传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带,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北路即古籍“西域”,宋元之际,棉花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
  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比中原早,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唐宋时期,棉花开始向中原移植。目前中原地区所见到的*早的棉纺织品遗物,是在一座浙江兰溪南宋高氏墓中发现的一条棉毯。也就是从这时期起,棉布逐渐替代丝绸,成为我国人民主要的服饰材料。元代初年,政府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元以后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
  1.1.4 麻
  麻是由植物茎杆韧皮部分形成的韧皮纤维,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并含有硬皮和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等细胞间物质。韧皮纤维品种繁多,纺织采用较多的有苎麻、亚麻、黄麻、大麻、罗布麻等麻纤维。苎麻为荨麻科多年生草本作物,雌雄同株,喜光和温暖湿润气候,耐旱,一年可收获二三次,自古以来为我国纺织原料之一,用苎麻加工制成的苎麻布是中国传统纺织品之一。
  中国关于苎麻*早的记载是《诗经 陈风 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紵。”陈是今河南省南部和安徽省亳州市一带,在古豫州之界,诗中的“紵”字代指“苎”字,指的就是苎麻。到了东周时期,苎麻布的生产已有精细的规格和标准,并且明确规定了使用范围和对象,高低贵贱也有严格的区分。《周礼 地官 司徒》下篇:“凡葛征草贡之材于泽农,以当邦赋之政令。”郑玄注:“草贡出泽、顷,紵之属,可缉绩者。”苎麻列于被征之列,即作为赋税项目之一,当时一定有所生产。《禹贡》说:“荆河惟豫州 厥贡漆、巢、桸、紵。” 1958年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就曾出土过一些苎麻布和细苎麻绳,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江西贵溪龙虎山崖墓中曾发掘出土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苎麻织物,在湖南省长沙五里牌、徐家湾楚墓等也都出土过苎麻织物[1],这些出土物都证实史料中有关种植苎麻的记载。
  作为雌雄异株植物的大麻,其中雌麻的籽粒可作为粮食食用。雄麻的纤维细柔,可作为纺织原料,早在史前时期就已被利用。一般认为,大麻的起源与野生大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古代就有关于野生大麻的记载,《尔雅》:“薜,山麻。”即将野生大麻称为“薜”。在《诗经》中,有多*咏及大麻的诗篇,即《王风 丘中有麻》中就有对种麻的描写:“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诗经》中还有一*《陈风 东门之枌》:“不绩其麻,市也婆娑”,意为“姑娘怀春不纺麻,飘飘起舞市井间”。《越绝书》记载了越王勾践为伐吴国,曾在会稽麻林山种麻,“勾践欲伐吴,种麻以为弓弦,使齐人守之,越谓齐人‘多’,故曰麻林多,以防吴”[2]。
  1.1.5 葛
  葛也是韧皮纤维,葛又名葛藤,属于豆科的藤本植物。葛枝长可达8米,多半生长于丘陵地区的坡地和疏林中。将葛藤放入水中煮,除去胶质,便可获得纤维。葛纤维长度为5~12mm,只能用半脱胶的方法,取束纤维纺纱。葛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放湿功能,是很好的夏季衣物之原料。但唐代之后,随着棉的推广,葛纤维的利用便逐步减少。
  葛是我们祖先*早利用来进行纺织的植物纤维之一,《韩非子 五蠹》称:尧“冬日鏖裘,夏日葛衣”。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出土过6000多年前的葛纤维纺织品残片,说明史前先民已经有意识地利用它,从而使葛成为半野生状态的纤维作物。商周以后,葛逐渐成为栽培作物。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古代纺织纤维概述 1
1.1 古代纺织纤维的类别 2
1.2 古代纺织纤维的利用 7
1.3 古代纺织纤维科学认知研究现状与趋势 10
第二章 纤维形貌表征技术 22
2.1 纤维形貌表征原理 22
2.2 纤维形貌表征方法 28
2.3 应用 38
第三章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52
3.1 古代纺织纤维材质鉴别 52
3.2 古代丝绸纤维劣化程度评估 75
第四章 氨基酸分析技术 84
4.1 氨基酸分析基本原理 84
4.2 氨基酸分析方法 88
4.3 新疆营盘汉晋墓地出土纺织品的氨基酸分析 101
第五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 109
5.1 免疫学检测技术原理 109
5.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11
5.3 免疫学检测技术应用 116
第六章 蛋白质组学技术 151
6.1 蛋白质组学技术原理 151
6.2 蛋白质组学方法与技术 155
6.3 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 157
第七章 同位素分析技术 178
7.1 同位素分析原理 179
7.2 同位素分析方法 182
7.3 同位素分析应用 186
附录 文物样品信息索引表 19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