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技术化的历史哲学反思》:
(三)社会技术的存在
从本质上来说社会技术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形成的社会治理的技术,其中既包括组织生产的技术也包括社会管理、控制的技术。现代社会极其复杂,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自然环境问题、人口增长问题以及社会贫困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视为一个工程,需要对其进行设计和规划,这其中必然涉及社会技术的运用。以全球变暖为例,近些年关于全球变暖的论争越来越多,环境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引发了全球高度关注,在此基础上各国采取了切实行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召开的过程让人们意识到此类问题的解决难度超乎想象,它引起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未来对于气候的检测和预报非常难协调,同时这一问题还会引发政治、经济和其他的生态问题,它需要一个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的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方案绝不是仅发展自然技术就可以的,还需要创造性地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综合而成的社会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技术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
社会技术是大技术观的产物。恩斯特·卡普1877年出版的《技术哲学纲要》标志着技术哲学的诞生。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技术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这些派别体现出技术哲学研究的两大传统:工程主义和人文主义。工程主义侧重于对技术内部逻辑的分析,探求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运行机制,体现出技术发展的科学精神;人文主义传统侧重于对技术活动以及技术行为进行外部分析和评价,旨在评判技术价值,揭示技术发展对人、社会的影响,体现出技术发展的人文精神。两大研究传统导致了对“技术”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
目前对于技术的定义有上百种,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狭义技术与广义技术。一般而言工程主义者多持狭义的技术观,将技术限定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范围内,认为人可以利用技术、创造技术乃至于驾驭技术来实现自身的目的。“技术的目的就是人类通过对自然的物质驾驭和摆脱自然的束缚而获得和理解自由”。在这种技术观中,技术仅指自然技术,是工农业生产、运输、通讯、医疗、军事、航天、以及人工智能等物质领域中所使用的手段、方法、工具及相应的主体活动方式。
技术的人文主义传统侧重从外部分析和理解技术,将人纳入技术的考量范围内,从人的目的来理解技术,从技术与人、环境、社会的互动中评价技术。在此种技术观中,技术不再局限于自然范围内,任何通达人类目的的方式都可以被理解为技术,技术存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加拿大哲学家邦格主张尽量从广泛的角度理解技术,技术既包含物质方面(工程、农业、医药等)也包含社会方面(教育、工业心理学、应用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拉普也认为“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应归结为技术活动”。这里的技术与工程师们所从事的狭义的技术活动不同,所有通达人类目的的手段都可以纳入技术的范畴之中。
广义技术观认为,在社会领域中应用到的手段、方法、工具以及活动方式等与物质生产领域内的技术模式趋同,因而他们主张将技术的适用范围扩展到社会和精神领域。虽然有学者质疑,但这一技术观是在社会现实基础之上提出来的。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程技术方法运用于生产管理、经济管理、国家刑侦管理、教育、广告与大众传播媒介乃至体育等领域。此时,技术不仅作为物质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且渗透社会生活之中,影响着社会的运行方式,这样的技术形态就是社会技术。社会技术是大技术观的产物。
社会技术是社会变化的需求。社会技术是在社会领域内运行的技术形态。其来源于社会,同时又对社会产生影响。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类交互作用的产物,有了人类的群居之后才出现了社会。社会产生之后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社会技术,但是社会技术这一概念直到20世纪初才被提及,这其中社会的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技术这一概念虽然出现得晚,但其内涵很早就显露出来了。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明确指出:进入社会状态之后,人类社会发生了变化。人类的行为不再基于本能,而开始考虑正义等社会因素,此时的人类行为被赋予了道德属性,在这个社会中理性代替欲望成为人们的行事原则。他一生都致力于“发现适合各个民族的最好的社会规则。”这里的规则就是社会技术。卢梭对自然技术持批判的态度,但对社会技术十分推崇,他认为社会技术是对人的约束,是人进入社会的保障,只有遵从一定的社会技术,社会才能正常运行。
人类出现之后有了社会,但早期的人类社会范围仅限于群落、家族、乡村、国家等,没有脱离人类经验的范围。18世纪中叶欧洲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社会变革之后在19世纪中期完成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工业发展、资本积聚,城市规模迅速扩展,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社会超出人类的经验范围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