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稻形态建成
一、水稻器官的相关生长和形态诊断
二、水稻再生分蘖的叶原基和幼穗分化发育及与茎叶的同步生长
三、水稻幼苗根叶伸长动态观察
四、水稻花粉发育进程与冠层茎生器官的同步生长
五、水稻各节位节根及各级侧根的萌发特性
六、水稻根系在土壤中的伸展、分布和形态性状
七、超高产水稻根系发育形态和机能
八、再生稻根系形态和机能及与产量的关联性
九、水稻不同土壤生态的根系形态和机能
十、水稻不同养分生态的根系形态和机能
第二章 福建水稻气候生态
一、早稻品种“倒种春”生育特性及气候生态适应性观察
二、水稻“矮脚南特”在高山区早季栽培的生育特性和气候生态适应性观察
三、福建山区双季稻冷害的调查研究
四、龙海县稻稻麦三熟气候资源及合理利用
五、龙海县双季稻生育期的合理调整
六、福建龙海太阳辐射与粮食作物光合生产关系研究
七、福建亚热带山区水稻生态和丰产技术体系
八、闽恢3301配制的4个杂交稻品种的光温特性研究
九、福建省气温变化规律及与稻作的关系
十、福建省日长变化动态及与稻作的关系
第三章 杂交稻产量构成与高产技术
一、杂交稻高产攻关田的产量构成和调控技术
二、杂交稻高产的产量构成和库源结构
三、杂交稻茎蘖成穗规律观察
四、杂交稻高产群体干物质及贮藏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运转
五、杂交稻高产群体的氮、磷、钾素积累运转
六、杂交稻施氮水平效应研究
七、杂交稻氮、钾肥的吸收积累特性和合理施用
八、超高产水稻生理生态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
九、每公顷17~18 t超高产水稻的生理生态特性观察
十、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高产群体结构及其生态关联
第四章 再生稻产量构成与高产技术
一、再生稻产量构成及丰产综合技术研究
二、再生稻稻桩对再生季产量的形态生理学效应
三、再生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及产量效应
四、再生稻再生季碳水化合物及氮、磷、钾养分的积累运转规律
五、再生稻的光合作用和物质生产
六、再生稻茎生腋芽的生育特性观察
七、再生稻气候生态及安全播种齐穗期
八、福建山区单季稻和再生稻早播气候效应观察
九、南方再生稻高产技术模式研究与应用
十、Ⅱ优航1号作再生稻栽培的超高产特性及调控技术
十一、再生稻超高产结构及其调控
十二、佳辐占作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形态性状和高产栽培技术
十三、甬优2640再生季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第五章 稻作发展的综合分析
一、中国稻作超高产的追求与实践
二、闽台稻作生产及科技进步比较与评述
三、福建省中低产区稻作现状和增产途径
四、闽南粮食三熟超高产研究初报
五、福建龙海稻菇生产系统的养分循环和有机质平衡
六、冷烂田的稻根发育和排渍调根增产效应
七、杂交稻制种母本机插技术研究
附录 本课题组已发表研究论文列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