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名的裘德(精)/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
0.00     定价 ¥ 9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06044
  • 作      者:
    作者:(英)托马斯·哈代|译者:张谷若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作家”“英国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哈代所给予我们的,不是关于某时某地生活的写照。这是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展现在一种强烈的想象力、一种深刻的诗意的天才和一颗温柔而仁慈的心灵面前时所显示出来的幻象”。

展开
作者简介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出生于农村没落贵族家庭,1861年去伦敦学建筑工程,并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当过几年建筑师,后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小说多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和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带有悲观情绪和宿命论色彩。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代表作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等。  

译者简介:

张谷若(1903—1994),原名张恩裕,字毂若,山东烟台人。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曾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国际关系学院特聘教授。译著有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狄更斯小说《大卫•考坡菲》和散文《游美札记》,莎士比亚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亨利•菲尔丁小说《弃儿汤姆•琼斯史》,萧伯纳戏剧《伤心之家》等,另有《英文*经选注》《哈代选注》及《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等著述。张谷若毕生教授英国语言文学,于培养优秀英语人才之余,身体力行翻译实践,其翻译成就广受赞誉。


展开
内容介绍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19世纪后期的重要作家托马斯·哈代(1940-1928)写作的小说。这部小说是哈代最后的一部小说,也是最为悲观宿命的一部。它讲述了个人的生活和命运为远远超出自己所能掌控的强大的环境外力所困的故事。裘德·福利是一个贫穷的乡下青年,他想凭自己的努力进入基督寺城的神学院(牛津大学)学习深造,然而却因艾拉贝拉·唐,一个乡下女孩在他生活里的出现而改变了人生的轨迹,艾拉贝拉假装怀上了裘德的孩子,裘德跟她结了婚,后来又遭她抛弃。裘德于是在基督寺城做石匠谋生,在那里他爱上了他的表妹,精神上特立独行的淑·布莱德黑德。淑出于感激之情嫁给了小学校长菲劳孙,因为后者帮助过她。淑无法忍受跟菲劳孙在一起的生活,又回来跟裘德生活在一起,并且有了两个非婚生的孩子。他们的贫困和社会对他们的排斥开始对淑和裘德造成灾难性的伤害,当裘德和艾拉贝拉所剩的孩子把淑和裘德所剩的两个孩子吊死,接着又把自己吊死时,这种伤亡达到了极端。为了忏悔,淑又回到了菲劳孙身边,回到了教堂,裘德回到了艾拉贝拉身边,最终悲惨死去。
展开
精彩书摘

  他使劲琢磨,在这一片微光里,学校的老师到底在哪一个点儿上哪——现在老师跟村子里的人一直没有来往了;在这儿,老师对于村人好像已经死了。但是他却好像看见了费劳孙在那片白光里安闲地散步,像尼布甲尼撒王窑里的人①一样。
  他曾听人说过,微风的速度一个钟头是十英里,他现在想起这个事实来了。他冲着东北,张开了嘴,好像喝甜的液体似的,把风吸到肚子里。
  “你呀,”他带着轻怜痛惜的口气对着风说,“在一两个钟头以前,还没离开基督寺哪,那时候你还悠悠地在它的街道上飘动,团团地把它的风信旗吹转,轻轻地在费劳孙先生脸上掠过,深深地让他把你呼吸哪,这会儿哪,你可来到了这儿,让我呼吸了——那时的你也就是现在的你啊!”
  忽然风里朝着他传来了一种东西——好像是由那个城市传来了一种使命——还好像是由一个住在那儿的人发来的。一点不错,那是钟的声音,那正是那个城市的声音,轻缈而悦耳地对他呼唤,说:“我们这儿快乐!”
  在他这样神飞魂荡的时候,他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地了,他使劲集中注意力,才恢复了知觉。在他站立的那座山头下面几码远的地方,出现了几匹马,拉着一辆车走来,那本是由那个陡峻的山坡底下,蜿蜒地走了半个钟头的工夫,才走到那儿的。它们拉的是一车煤——想把那种燃料弄到这块高原上来,只有走那条路才成。跟在车旁的是一个车夫、一个助手和一个小孩,那小孩正用脚把一块大石头,弄到车轮子的后面,把车顶住了,好让那几匹喘息不定的畜生,好好休息一下。另外那两个人,就从车上的煤堆里,拿出一大瓶酒,开始轮流着喝起来。
  他们两个都是快上年纪的人,说起话来和声柔气的。裘德跟他们打招呼,问他们是不是从基督寺来的。
  “拉这么些重东西,从基督寺来?”他们说。
  “我的意思是指着那面那个地方说的。”他对基督寺简直都爱得情痴意醉了,因此,他像一个年轻的情人对他爱的女人那样,第二次要提那个地方的名字,都害起羞来。他把天上那片亮光指给他们看——要是让他们自己看,那他们两个那种老眼,是不大能辨得出来的。
  “不错。东北面是有一块地方,比起别的地方来,多少亮一点点儿,不过让我自己看,我是看不出来的;没有疑问,那就是基督寺。”
  原先裘德腋下夹着一小本故事书,预备趁着天还没黑的时候,在路上读,现在那本书,从他的腋下溜下来了,掉在路上。他把书拾起来,把它理直了,那时候,那个赶车的就在一旁瞅着他。
  “啊,小伙子,”他说,“你要是想念他们那儿的人念的那些书,那你的脑袋瓜儿可得改改装——可得倒一个儿才成。”
  “为什么?”那孩子问。
  “哦,像我们这种人能懂得的东西,他们是从来连正眼都不瞧的,”那个赶车的想借谈话消磨时光,所以接着说,“他们那儿,只说外国话,还都是洪水以前、没有两家人说话一样的时候说的那些外国话①。他们念起那一类东西来,跟夜莺扑打翅膀一样地快。那儿讲的净是学问——除了学问没有别的。自然还有宗教,不过即便宗教也是学问,因为我多会儿也没能懂过那个。不错,那真是一个一本正经的地方。话虽如此,那儿到了晚上,街上也一样有不正经的女人乱窜。他们在那儿栽培牧师,就像在地里栽种萝卜一样,我想这你总知道吧?虽然要——多少年的工夫,巴伯?——啊,五年的工夫,才能把一个游手好闲、笨手笨脚的小伙子,栽培成一个老成千练、没有毛病的讲道师,但是只要办得到,他们还是要栽培——还是要把一个人训练得很文雅,把他们训练得老板着面孔,穿着黑色的褂子和背心,戴着讲道师的领子和帽子,和《*经》里那些人的穿戴打扮一样,闹得有时连他自己的妈都不认得他啦。……不是每个人都得有个事儿做才对吗?这就是他们那儿的事儿。”
  “你怎么知道——”
  “小伙子,别打岔。长辈儿说话的时候,永远不要打岔。把那匹马往旁边拉一拉,巴伯!有人来啦。……你要明白,我这儿是谈大学的生活哪,他们过的都是高尚文雅的生活,这个绝不含糊,尽管我个人并不很看得起他们。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  在玛丽格伦

第二部  在基督寺

第三部  在梅勒寨

第四部  在沙氏屯

第五部  在奥尔布里坎和别的地方

第六部  重回基督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