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夏济安译哲人随笔(精)/中国翻译家译丛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20175796
  • 作      者:
    作者:(美国)亨利·戴维·梭罗|责编:王婧|译者:夏济安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翻译家译丛”丛书出版说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一九五一年建社以来,出版了很多著名翻译家的优秀译作。这些翻译家学贯中西,才气纵横。他们苦心孤诣,以不倦的译笔为几代读者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堪当后学楷模。然时下,译界译者、译作之多虽前所未有,却难觅精品、大家。为缅怀名家们对中华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展示他们的严谨学风和卓越成就,更为激浊扬清,在文学翻译领域树一面正色之旗,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携手中国翻译协会出版“中国翻译家译丛”,精选杰出文学翻译家的代表译作,每人一种,分辑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〇一四年十月

 

“中国翻译家译丛”顾问委员会

主任

李肇星

 

顾问

(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友先  卢永福  孙绳武  任吉生  刘习良

李肇星  陈众议  肖丽媛  桂晓风  黄友义

 

“中国翻译家译丛”书目

(以作者出生年先后排序)

 

第一辑

书名/作者

罗念生译《古希腊戏剧》,[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等

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歌德谈话录》,[古希腊]柏拉图[德国]爱克曼

纳训译《一千零一夜》

丰子恺译《源氏物语》,[日本]紫式部

田德望译《神曲》,[意大利]但丁

杨绛译《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英国]莎士比亚

罗大冈译《波斯人信札》,[法国]孟德斯鸠

查良铮译《唐璜》,[英国]拜伦

冯至译《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德国]海涅 等

傅雷译《幻灭》,[法国]巴尔扎克

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丹麦]安徒生

杨必译《名利场》,[英国]萨克雷

耿济之译《卡拉马佐夫兄弟》,[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

潘家洵译《易卜生戏剧》,[挪威]易卜生

张友松译《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美国]马克·吐温

汝龙译《契诃夫短篇小说》,[俄国]契诃夫

冰心译《吉檀迦利》《先知》,[印度]泰戈尔[黎巴嫩]纪伯伦

王永年译《欧·亨利短篇小说》,[美国]欧·亨利

梅益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二辑

书名/作者

钱春绮译《尼贝龙根之歌》,

方重译《坎特伯雷故事》,[英国]乔叟

鲍文蔚译《巨人传》,[法国]拉伯雷

绿原译《浮士德》,[德国]歌德

郑永慧译《九三年》,[法国]雨果

满涛译《狄康卡近乡夜话》,[俄国]果戈理

巴金译《父与子》《处女地》,[俄国]屠格涅夫

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法国]福楼拜

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英国]哈代

金人译《静静的顿河》,[苏联]肖洛霍夫

 

 

第三辑

书名/作者

季羡林译《五卷书》

金克木译天竺诗文,[印度]迦梨陀娑等

魏荒弩译《伊戈尔远征记》《涅克拉索夫诗选》,[俄国]佚名  涅克拉索夫

孙用译《卡勒瓦拉》

朱维之译《失乐园》,[英国]约翰·弥尔顿

赵少侯译《莫里哀戏剧》《莫泊桑短篇小说》,[法国]莫里哀 莫泊桑

钱稻孙译《曾根崎鸳鸯殉情》《日本致富宝鉴》,[日本]近松门左卫门  井原西鹤

王佐良译《爱情与自由》,[英国]彭斯等

盛澄华译《一生》《伪币制造者》,[法国]莫泊桑  纪德

曹靖华译《城与年》,[苏联]费定

 

 

第四辑

书名/作者

吴兴华译《亨利四世》,[英国]莎士比亚

屠岸译《济慈诗选》,[英国]约翰·济慈

施康强译《都兰趣话》,[法国]巴尔扎克

戈宝权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海燕》,[俄国] 普希金 [苏联] 高尔基

傅惟慈译《丹东之死》,[德国]毕希纳

夏济安译蜇人随笔,[美国]亨利·戴维·梭罗 等

赵萝蕤译《荒原》《我自己的歌》,[美国]T.S.艾略特   惠特曼

黄雨石译《虹》,[英国]D.H.劳伦斯

叶水夫译《青年近卫军》,[苏联]法捷耶夫

草婴译《新垦地》,[苏联]肖洛霍夫

 

 


展开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夏济安(1916—1965),原名夏澍元,江苏吴县人。1940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先后任教于光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香港新亚书院、台湾大学。1955年赴美进修。1956年在台北与吴鲁芹、刘守宜等创办《文学杂志》。1959年再度赴美,于华盛顿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代表作收入《夏济安选集》。他的译笔优美流畅,有古典风范。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由夏济安先生选编收入亨利·戴维·梭罗、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华盛顿·欧文、纳撒尼尔·霍桑、威廉·卡伦·布莱恩特、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赫尔曼·梅尔维尔等名家之作。 选篇涵盖自然风景、哲理思辨、作家研究等诸方面,加有译者精心撰写的作家小传与详尽注释,展现了活跃于十八至十九世纪的这一批作家文学创作与思想发展的脉络,夏济安先生的译文庄重优美、晓畅自然。
展开
精彩书摘

西敏大寺

时方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郁,早晨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接在一起,不可分别,岁将云暮,终日昏暗。我就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大寺去散步了几个钟头。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气,与阴沉沉的季候正好调和;我跨进大门,觉得自己已经置身远古,相忘于古人的鬼影之中了。

我是从西敏学校的内庭走进去的,先走过一条弧顶的矮矮的长廊,墙壁很厚,墙上有圆孔,略有光线透入,廊中幽暗,似在地底行走。黑廊尽头,我远远地可以看见里面的拱廊。一个老年香火道人,身穿黑袍,正在阴影之中走着,看起来就像是附近古坟里爬起来的鬼魂。我从当年僧院遗址那条路进入古寺,景象分外凄凉,我心也更适宜于往凄凉方面冥想了。拱廊仍旧保留几分当年的幽静出世之概。灰色的墙壁受霉气所蒸,已经显得斑斑驳驳,年代已久,颓坏之象,也很明显;墙上长了一层白苍苍的苔藓,非但上面的碑文不可读,连骷髅像以及别种丧用标志都模糊不清了。弧顶上布满雕刻花纹,可是斧钻的痕迹,也已模糊;拱心石上面雕有玫瑰花,可是当年枝叶茂美之状,已经不可复见。每样东西上都可以看出年久衰败之象,可是即使在颓朽之中,看来仍旧不乏动心悦目之处。

一道带有秋意的黄色阳光,正从拱廊的上空倾泻在方场上,照耀着场中央一块稀疏的草圃,同时把拱廊的一角抹上一层阴郁的光辉。从拱廊之间,向上望去,可以瞥见一片蓝天,或一朵游云,还有那镀着阳光、伸向碧空的寺顶尖塔,也巍然在目。

我踯躅于拱廊之间,时而默想着这幅辉煌而颓败的景象,时而竭力去辨认那些刻在墓石上的碑文。我脚下的铺道都是由墓石砌成,墓石上有三个浮雕像吸引我的注意,雕工很粗陋,经过好几代人的践踏,差不多已磨损殆尽。这是早先三位寺院住持的遗像,他们的墓志铭都已磨光,只剩下三个名字,这三个名字也无疑是后来重刻的。(公元1082年住持维塔利斯,公元1114年住持吉斯勒贝尔·克利斯宾诺斯,公元1176年住持劳伦丘斯。)我停留了一会儿,对着古人这些残缺不全的遗迹,不禁幽然沉思。它们就像几艘烂船,被时间的洪流冲到了遥远的此岸:它们不能告诉你什么故事,只表示这几个人曾经活过,现在已经不在。假如它们含有什么道德方面的教训,讽示那种希望死后还能受人尊敬,还能借着墓志铭长存下去的骄傲心理,是如何空虚。再过些时候,连这些残存的记录都会消失,纪念碑也将不成其为一件纪念物了。我正俯视着这几块墓石,耳旁突然传来大寺的钟声,回荡在墙壁之间,整个拱廊都响起了回声。墓地里传来的钟声,听来真叫人有悚然之感,它警告你又一个钟头过去,时光的消逝,就像一个大浪,在不停地把我们卷向坟墓。我继续前进,来到一扇通往大寺内院的拱门之前。我跨步入内,里面的建筑在拱廊的衬托之下,益显其宏伟,给人深刻的印象。游客抬头一望,看见一根一根庞大的圆柱,圆柱上面架着高不可攀的拱梁,不由心惊肉跳;这些建筑也是人类手工所造,但是人在廊柱下面漫游,好像缩小得微不足道了。这座大寺空旷幽暗,使人生出一种深刻而神秘的敬畏之感。我们小心翼翼地放轻脚步,似乎生怕打扰了墓地的肃静。其时每一声足音都沿着四周墙壁传出,坟墓间也响起了低微的回声,我们更体会到环境的寂静,而我们只是凭空来扰乱而已。

寺里的庄严气氛仿佛压制了游客的心灵,大家都有肃然起敬之感。我们觉得在我们的四周,堆满着古代伟人的骨骸,他们的事迹虽然写满了史册,他们的声名也传遍了全球,可是至今只剩一抔黄土。

现在这些伟人只是横七竖八地挤在泥土之中。他们在世之时,堂堂英国都不足供他们驰骋;如今在遵照经济的原则下,他们只分得那么小的一块土地、那么贫瘠而黑暗的一个角落。他们曾企图使自己的名声占有世世代代人们的思想,获得人人的敬羡;如今他们的坟墓上,却被千方百计地雕出种种装饰,只为了吸引游客偶然的一顾,免得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把他们的名字忘怀。看了这些,想到人生的虚空,我又几乎忍不住要惨然一笑了。

我在“诗人祠”里面逗留了一些时候,诗人祠者,只是寺内一个十字形侧堂的一隅。这儿的纪念碑,大致都很朴素;因为文人的生平大多平凡,缺少可供雕刻的惊人题材。莎士比亚和艾迪生,英国诗人、散文家、政治家。有全身的纪念雕像,其他诗人大多只有半身雕像或是肖像章,有些甚至只有碑文。我发现这些纪念碑虽然朴素无饰,游客总是在这儿停留的时间最长。伟人和英雄的墓碑,华丽是华丽了,但只能引起他们冷淡的好奇心,或是模糊的羡慕之情。诗人的墓碑却勾起了他们一种更为亲切的情感,他们留恋左右,就像置身于朋友和知己的墓旁;因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友情。别种人物之闻名后世,完全要靠历史的媒介,而历史却变得愈来愈模糊,愈来愈隔膜;作家和他的读者之间却永远保持着新鲜、活泼、直接的交谊。作家的生活与其说是为了自己,不如说是为了读者。他为了要和后世的人作更亲密的交谈,不惜牺牲他当时周遭的享受,自绝于社交生活的乐趣。但愿世人都珍重作家的声名,因为作家的声名并非用暴力和流血的手段攫取而得,它是以不断施与快乐的善行所换来的。但愿后世能永远纪念他的恩赐,因为他所遗留下来的,并非空洞的名字和虚夸的行焉,而是智慧的宝库、思想的结晶和珠玑的文字。

我在诗人祠打了一转之后,继续走向寺内帝王的陵寝。这一部分以前都是礼拜堂,如今已被伟人的坟墓和纪念碑所占有。我每次转身,都可遇见一些显赫的名字,或是一些在历史上以权势著称的家族徽号。当目光扫入这些昏暗的死人之室的时候,我瞥见许多奇形怪状的雕像:有的跪在壁龛里,好像正在祈祷;有的横卧坟上,虔诚地合着手掌;武士身穿铠甲,好像刚从战场归来;主教戴着法冠,手持圭杖;贵族身穿礼服,头戴小冠,冠冕堂皇地躺在那儿。此处的古像,看来异常拥挤,可是每一个形体又是那样静如止水,寂然无声,使我们觉得简直像是置身于神话中古城里的一间大厦,里面所有的人都已在骤然间化成了石头。

我走到一座坟前,立住脚步沉思起来。坟上卧着一个全副武装的骑士雕像:一臂挽盾,两手紧按在胸上祈祷;脸差不多全给头盔掩盖住了;两腿交叉,表示此骑士曾经参加圣战。这是一位“十字军”军人之墓,当年的热血武士之一,他们曾奇妙地把宗教和浪漫事迹混在一起;他们的功绩构成了事实与幻想、历史与神仙故事之间的联系。装饰这些冒险者坟墓的虽然只是粗陋的纹章和哥特式的雕刻,它们本身却都生动如画。它们和古老的教堂格调最为相配,通常也唯有在古老的教堂里面才会发现这种武士的坟墓。它们很容易引起传奇性的联想:罗曼蒂克的故事和豪迈而华贵的武士作风。提起“十字军”东征,人们就不由得想起这些曾为诗人歌咏过的题材。它们所代表的是一些在我们记忆之外的人物,一些对我们完全陌生的风俗习惯。它们像是从遥远的奇乡异邦搬来的古董,我们对于那些地方并无确定的智识,只有模糊而空幻的想象。这些哥特式坟墓上的雕像,具有一种极其庄严肃穆的气概。它们的身躯舒展,仿佛是在长眠,或是正在作临终之前的祈祷。现代的纪念像上虽然多的是奇异的姿态、过分的雕琢和象征性的陪衬,却远不如这些雕像能够深深地打动我的心弦。古墓上的碑文,有很多精心之作,也使我感动。古人在立言方面确有高明之处,他们懂得如何把话说得很简短,同时说得很漂亮。有一家贵族的墓碑上这样写道:“男儿皆勇,女儿皆贞”。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碑文能比这两句话,更为崇高地表达出家族的价值和荣誉意识。

在诗人祠对面的十字形侧堂内,树立着一座纪念碑,它是最著名的现代艺术杰作之一;但在我看来,与其说它壮观,不如说它恐怖。这是法国雕刻家鲁比亚克所设计的南丁格尔夫人之墓。纪念碑的底脚刻的是两扇打开的大理石门,门口窜出一个披着尸衣的骷髅。他正举起标枪,向受难者投掷,尸衣也从他枯槁的身上滑卸下来。南丁格尔夫人倒在她那惊惶的丈夫的臂怀中,那丈夫使出无济于事的狂劲,竭力想挡住那致命的一击。整个作品充满了活力,而且逼真得可怕;我们几乎觉得魔鬼张开的牙床中,正迸发出一阵胜利的呐喊。但我们何必要把死亡描写得如此可怕,把我们所敬爱的死者之墓雕饰得如此恐怖呢?坟墓的装饰应该用以激发对死者的柔情和敬意,或者有一种劝人为善的力量。古人的坟墓并不使人生出憎厌和沮丧的情感,而是叫人来哀悼沉思的。

我正徘徊在幽暗的拱廊和静寂的侧堂中,研究着有关死者的记录,外面却时时传来忙碌的都市之声——辚辚的马车声,嘈杂的人声,甚至轻快的笑声。它们和周围死一般的宁静构成强烈的对照;在寺里边听到外面忙碌生活的浪潮冲激着这个墓堂的墙壁,真有说不出的奇异感觉。

就像这样,我继续从一座坟移步至另一座,从一所礼拜堂走至另一所。天色渐暮,深入寺内走道上的游客脚步声变得愈来愈稀少了;悦耳的铃声正在召唤人们去晚祷;我远远看见唱诗班的队员,披着白袈裟,跨过通廊,纷纷入席。我站在亨利七世礼拜堂的入口处。堂前有一段阶梯,进门前先得穿过一座幽深而宏伟的拱门。黄铜大门,雕饰得富丽精巧,门上铰链发出吃力的转动声,好像傲慢得不愿让凡夫俗子擅自闯入这所最华丽的墓堂。

进得门去,满目华丽的建筑和精美的雕刻,令人有目眩神迷之感。墙壁上全都布满了装饰,镶嵌着哥特式窗顶的线纹格子,凿成一座一座壁龛,里面挤满了圣人和殉道者的雕像。石碑经过斧钻巧妙的凿刻之后,仿佛丧失了原有的重量和密度,还有那雕饰纤细如蜘网的屋顶,都像被一种神奇的力量牵引,高悬在空中。

礼拜堂的两侧,设有巴斯骑士的高大座位。那都是雕刻华丽的橡木座位,但缀有哥特式建筑的古怪装饰。座位的顶端覆着武士的盔饰,还有他们的绶带和佩剑;其上悬着他们的军旗,饰有纹章,它那明艳的金、紫、深红三种色彩,和屋顶灰暗的浮雕细工恰成对照。在这宏伟的灵堂中央,盖着亨利七世之坟——他和皇后的雕像躺在豪华的灵柩上,四周围绕着富丽的黄铜围栏。

这是一个由坟墓和战利品混合而成的奇异场所:在一切富丽堂皇之中,在这象征雄心大志的标志之中,却有着凄凉寂寞之感;因为这些生的标志与渴望都和坟墓为邻,紧靠着积满尘埃和被人遗忘的纪念物,也都将在尘埃和世人的遗忘中泯灭。走在一个寂静荒凉的地方,想起当年的繁华热闹,这最使人兴起一种深深的寂寞之感。我打量着武士及其侍从的空位,和一排排曾在他们前面飘扬、如今积满灰尘而依旧华丽的军旗,心中不禁涌现出一幅幻象:看到昔日的这个大厅里,云集着当时的英雄美人,辉耀着珠光宝气的仕女和盛装的武士行列;只听见忙个不停的足音和群众嗡嗡的赞赏声。刹那间这一切都消逝了;死一般的寂静重又笼罩了下来,耳朵边只有一两声偶尔啾啾的鸟鸣。连鸟儿都已闯进这所礼拜堂,并在梁柱之间筑起了鸟巢,可见此处是如何地孤寂和冷落。

军旗上绣有人名,我上前一看,原来他们是曾经派驻到世界各地的大臣:有些远涉重洋,有些征战异乡,有些纠缠在宫廷内阁层出不穷的密谋之中。他们在这个幽暗墓堂之中,还希望得到一块阴郁的墓碑,以表彰他们的声名。

堂两侧的两个小型侧堂,现出一个动人的景象:显示着坟墓之间的平等。它使压迫者降至与被压迫者同一的地位,使两个冤家的遗骸聚在一起。一个侧堂之中是倨傲的伊丽莎白之墓,另一侧堂之中是那位被她杀害的可爱而不幸的玛丽之墓。在白天,无时无刻没有人不对后者发出怜悯的叹息,叹息之中还夹杂对前者的愤恨。游客为玛丽所作的同情之叹,经常还在她仇敌的墓墙上传出回音。

埋葬玛丽的那个侧堂弥漫着异样的阴郁。密布灰尘的窗户只穿进几丝曚昽的日光。那里幽影笼罩,墙壁上满是被时间和气候所侵蚀的痕迹。墓上躺着玛丽的大理石像,四周围以铁栅,大部分都已锈坏,上面刻有她的国徽——苏格兰的蓟花。我已走倦了,就在她墓旁坐下休息,心中念着玛丽一生的坎坷和不幸。

零星的足声已从寺内消失。我只听见远处时不时传来祭司朗诵晚祷经的声音,以及唱诗班微弱的应答声;当这些声音停息之时,整个大寺变得鸦雀无声。四周的一切逐渐为沉静、孤寂和幽暗所笼罩,使我们对这个场所产生一种更为深刻和更为严肃的情趣:因为安静的墓中没有谈话之声,没有知己的足音,没有情侣的呼唤,没有严父的叮嘱——什么也听不见,因为什么也不存在,什么都湮没无闻,只有尘土,和那无底的黑暗。突然,耳边响起了沉重的风琴声,一阵强似一阵,仿佛卷起了排山倒海式的声浪。其音量之大,音色之富丽,和这个宏伟的建筑恰好相配!琴声是何等地壮丽,它从庞大的拱形礼拜堂中滚滚涌出,以庄严的和声渗入这些死人的洞穴,使得静默的坟墓发出了声响!——现在,风琴奏起了得意的高调,随着和音逐渐上升,一声高似一声。——一下子风琴停了,唱诗班送出一阵阵柔美的歌声,歌声上扬,颤颤地回绕着屋顶,仿佛把这些高耸的拱顶当作了天堂,在那纯净的太空任意游荡。风琴又吼出雷鸣似的轰声,把空气化成音乐,打在人们的心坎上。多么悠长的音调!多么庄严的和弦!风琴的声音愈来愈强,愈来愈有力——整个大寺为其弥漫,好像墙壁都受到震撼;耳朵几乎被震聋,五官受其震慑。现在它奏起了绝顶欢腾的乐调——从地面升向天空——灵魂好像失去了主宰,随着这个势不可挡的声浪向上飘逝!

我在恍惚的状态中坐了一些时候,迷人的音乐往往会使我心荡神移。暮色逐渐笼罩了四周;纪念碑开始投射更深的幽影,远处又传来钟声,报告天已晚了。

我起身准备离寺。我正走下亨利七世礼拜堂的台阶,忽然望见忏悔者爱德华的神龛,于是从一个小阶梯拾级而登,预备在高处对这块荒凉的坟地作一鸟瞰。神龛筑于高坛之上,四周是列王列后的陵寝。站在这个高坛上,目光可从柱梁和墓碑之间,俯视下面挤满了坟墓的礼拜堂和斋舍;其间有武士、教长、大臣和政客正躺在“黑暗之床”上不停地腐化。我的身旁竖着那张伟大的加冕宝座,座为橡木所制,雕刻简陋,其形式完全是哥特时代的粗犷作风。此处的景象好像是经过一番戏剧性的设计,要使目击者产生某种感触。这儿象征着人生富贵荣华的起点和终点,因为御座和坟墓之间实际上只差一步。这些不相称的纪念物聚在一起,怎不令人觉得这是给当代显贵的一个教训?——即使在人生最荣耀的一刻,那不久必将来临的没落的命运,也就显示在面前;罩在他额上的皇冠,多快就要消失;他必须躺下,在坟土中忍受屈辱,还要被贱民的脚任意践踏。因为,说来也奇怪,这儿连坟墓都已不再是至圣之所了。天下有些人,气质轻浮得可怕,他们对于尊严和神圣的东西,竟也会加以狎弄。有些卑劣的人,于伟人在世之日,不得不向伟人卑躬屈膝;伟人去世之后,他们就向伟人的尸体施以报复了。忏悔者爱德华的棺木曾遭斧劈,殉葬饰物已被掠夺一空;煊赫一时的伊丽莎白女王手中的玉笏已经不知去向;亨利五世的雕像已成了无头冤鬼。每位君主的纪念碑上都留有一些痕迹,证明人类的恭敬是多么虚伪无根。有些被打劫,有些被肢解,有些被涂上了淫词秽语——多多少少都遭受了伤害和侮辱!

几缕残余的日光正从我上方那些高大拱顶的彩色玻璃窗泻下,寺院较低的部分业已裹在薄暮的幽影之中。礼拜堂和两旁侧廊黝暗益深。帝王的偶像渐成黑影;纪念碑上的大理石像在朦胧的光线下,变得奇形怪状;通廊上晚风袭人,好像是从坟墓中吹来的冷气;甚至从诗人祠那边传来的一位教士的足音,都令人有奇异的恐怖之感。我慢慢地踏着早晨的原路回去,当我穿出拱廊的门口时,身后刺耳的关门声,使回声充满了整座屋宇。

我很想把所见所思在心中理出一个头绪,但是它们已经乱成模糊的一堆。我的脚刚刚跨出门槛,那些人名、碑文、纪念物,都已在我的脑海里混淆不清。我心中想道:这座大寺,聚葬如许名人,不就等于一部警世宝鉴、一部苦口婆心针对世人浮华痛加申诫的伟大著作吗?它是死神的帝国——黑暗的皇宫,死神堂皇地坐着,嘲笑伟人的遗骸,在王公贵族的纪念碑上撒着尘土,同时也使他们被世人所遗忘。“英名不朽”这句大话,毕竟是多么空虚!时间永远是在静静地翻它的书页;我们忙着注意眼前的新闻,无暇去想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古人轶事;每个时代都只是一卷历史,很快地被后人丢弃一旁,置诸脑后。今天的偶像把昨天的英雄推出我们记忆之外;但是明天又有明天的偶像,他又把今日偶像的地位取而代之了。托马斯·布朗爵士曾说:“我们的祖先看到他们的坟墓只在我们心里,留得片刻的记忆。他们同时也悲伤地告诉我们:我们的后代也会把我们很快地遗忘。”历史化为传说;怀疑和争论只是使真相更为模糊;匾额上的碑文渐渐朽腐;偶像也要从底座上倒塌。圆柱、拱门、金字塔,不都只是几堆沙土吗?上面所刻的墓志铭不都只是写在泥土里的几个字吗?坟墓能保障什么?香油能够使尸体永不腐坏吗?亚历山大王的遗骸早已随风四散,他的空石棺现在只是博物馆里的一件古董。“那些未遭冈比西斯或时间所摧毁的埃及木乃伊,现在已葬送于贪婪之手;密士兰密士兰,乃埃及之古名。被用作伤药,法老被售作香膏。”

那么,有什么东西能担保这所巍巍大寺不和那些更宏伟的神庙一样遭受同样的命运呢?总有一天,这些高耸的镀金拱顶会变成踩在脚下的碎屑;其时,这儿绝不会听到有什么音乐和赞美歌,只有破拱门里的飒飒风声,伴和着破塔上的枭啼——其时,炫目的阳光将穿进这些幽暗的墓堂,常春藤将攀绕在倾倒的圆柱上;毛地黄将把花冠垂在无名的坟上,仿佛在嘲笑里面的死人。人就这样消逝了:他的名字将从世人的记录和记忆中一笔勾销,他的历史就像一个传说的故事,而他的纪念碑终将变为废墟。


展开
目录

目  次

 

乔纳森·爱德华兹

飞蜘蛛

本杰明·富兰克林

蜉蝣

美腿与丑腿

托马斯·杰斐逊

民主教育

华盛顿·欧文

作者自叙

英国的农村生活

西敏大寺

威廉·卡伦·布莱恩特

诗歌与我们的时代和国家的关系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论美

纳撒尼尔·霍桑

古屋杂忆

亨利·戴维·梭罗

禽兽为邻

冬日漫步

詹姆士·拉塞尔·洛威尔

二百年前的新英格兰

赫尔曼·梅尔维尔

霍桑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