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霁虹文化拾贝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6783737
  • 作      者:
    作者:陶金龙|责编:张东平//江楚次里
  • 出 版 社 :
    云南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霁虹文化拾贝》是陶金龙先生的散文集,分“造物主与历史赋予的光彩”“古镇沧桑”“水寨曲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奇闻轶事”“散记”“重大历史事件”六章,讲述了水寨(澜沧江边距霁虹桥约15华里的古驿站)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独特的文化遗产及重大历史事件等。
展开
作者简介
陶金龙,男,1940年5月生,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人。大学艾化,执业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保山市德艺双馨作家、文艺家。
创作历程:近30年来,致力于中医养生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及创作,小有收获。
中医方面:先后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中医药学术论文10余篇,2015年7月获世界传统医学与养生杰出贡献奖。
文学方面:2005年主编反映南方丝绸之路永昌古道苍茫岁月的《霁虹文化拾贝》一书;2011年出版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合辑《玉石人生》。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中的作品,是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写成的,有的已经发表获奖,有的未曾发表,有些是最新力作,而有些作品写作年代已经久远,所以在写作水平、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上,以及作者的社会视野、情绪情感的表达,乃至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作品显得层次不齐。但很明显,作者在这次重新编辑时,是经过了仔细考虑和慎重选择,花的心血实在不少。对有些已经发表过的作品又做了局部的改动,使其更加符合本书整体特色,其次,作者以别具慧眼的匠心,细分了章节层次,使每章内容都能够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展开,从而使全书脉路清晰,毫无重复累赘之感,这也是本书一大亮点。
展开
精彩书摘
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下游名日湄公河),沿怒江峡谷奔腾而下,经大理州、保山市、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出境,“南流人海”。其上游流水奔腾咆哮,势若一群脱缰野马,放荡不羁,但流至大理州永平县杉阳与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交界的鹰咀岩下时,却波涛声止,静悄悄若低语迥肠。
此段江面较宽,中无聚礁,平展展似一面巨大的方镜。先是两岸居民扎竹筏摆渡进行交往。史家根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载之歌谣:“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度兰仓,为它人。”而定名兰津渡。
兰津渡虽然江面较为宽阔,水流也较平缓,但到了雨季水涨势急,浊浪排空,时有摆渡的竹筏舟楫被恶浪吞没,加之两岸陡峭,常有飞石腾空而下,或砸在江心,或正中舟筏……让渡者惊魂失魄,望而生畏。居安思危乃人类之本能,于是有人想到在其上搭桥以求稳妥。
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在兰津渡上架起桥梁,已无确切的证据,这里仅凭相关史料做一不准确的推论——唐樊绰《云南通志》载:“澜沧江南流人海,龙尾城关西第七驿有桥,即永昌也。两岸高险,水迅激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箦,箦上实板,仍通以竹屋盖桥。其穿索石孑L,孔明所凿也。”雍正《云南通志》云:“元朝间,也先不化西征,始更以巨木,题名霁虹。”明正德《云南志》说:“旧以竹索为桥,修废不一,洪武间,镇抚华岳,铸二铁柱于两岸以维舟。然岸陡水悍,时遭覆溺,后架木为桥。正德三年,副使吴鹏题名西南第一桥。”永昌名士张志淳又说:“桥始于浮屠号了然者,而毕于成化中,寻已毁矣。弘治间,有司乃修复之。”清耘隆《永昌府志》:“……明季复毁,顺治间,督抚司道各捐金檄金腾道纪尧典督建,两端系铁缆十六,覆板于上,为屋三十二楹,长三百六十丈,南北为关楼四,宏敞坚致,视昔有加。”
综上所述,霁虹桥的原始构建始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南征,于兰津渡鹰咀峰与普陀岩脚系篾绳搭浮桥以济师,命名兰津桥。元朝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也先不化西征,在此用大木搭桥渡过军队,同时更名为霁虹桥。至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云南镇抚使华岳于其两端铸铁柱(俗称“万年桩,,)二根,系粗绳为梁,上铺方板,铁钉相铆,成为较为坚固的木板桥。明成化年问(公元1465-公元1488年),有一位法号了然的僧人行遍江南各省区进行募捐,并将捐到的银子和实物上缴永昌府,促成铁索桥的架起。
之后几百年,尽管风雨侵袭,洪水泛滥和兵匪拆毁,但不久便得到修复。清代,中缅邦交及贸易往来频繁,行人马帮不断增多,政府为了保证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收取过桥费,不得不加强了对霁虹桥及其两端文物的维护。而我中华民族一向把修桥铺路视为善举,每次修桥扩路都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正所谓“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积德行善,蔚然成风。至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永昌知府郎承先(四川成都人)号召地方士绅和商贾捐款捐物,对霁虹桥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修整。在加高加宽桥墩的同时,增建两仓走廊房屋并对关帝庙、武侯祠和御书楼进行翻修,使之焕然一新。
1986年10月的一天,上游燕子岩滑坡阻断江流,约半小时后淹过鹰咀峰的江水有如天河决口,轰然下迭,竞将桥头树木及建筑物席卷而去,桥身及铁链均遭到严重损坏。以前的霁虹桥,其结构大体为:桥身由18根铁链组成,链长260米,每扣链环长37厘米,重3千克,底链16根,呈“二四四四二”排列,间隔一米插横锁一匹,上铺宽五厚四丈二木方,正中加一米宽的一层为走线,铆以铁钉,稳当坚固,人走马行,虽稍有摇晃却丝毫无险。另两根铁链架两边为护栏(俗称护手链),链丝相绕,赶猪赶羊过桥不担忧,顽童在桥上戏耍亦无虑。
东西仓均建有亭阁式走道,南面三格,北面五格,青砖白瓦,雕梁刻柱,粉壁交辉,色彩古朴典雅。走道两旁的壁画隔步换形,有梅鹿争春、八仙过海、金蛇闹渡、龟背托塔、仙鹤立松、百凤朝阳、十二属相等等。
两端朱漆大门,高而厚实,木刻楹联各成对,楷书方正,笔力雄健。东仓门椭联:
俯祭仰观,四面云山一面水:
载轻负重,七分人力三分天。
西仓门楹联:爽气西来,晨光扫开蒙江雾;
大江东去,波涛涤尽古今愁。
据资料显示,被毁被淹没前的霁虹桥,乃云、贵、川、陕、藏五省区95座铁索桥中最早且较完整的一座,美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霁虹桥为世界现存的唯一最古老的铁索桥。”198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隔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将它毁之殆尽,当时有位法号佑光的和尚为之赋诗吊祭:
千古绝唱一时毁,河神哭泣龙王悲:
日月晦暗人垂泪,皆因造物有循迪。
1999年,由保山洞经协会茶永贵、段体才二公牵头并捐资,水寨、杉阳两乡镇合力架起钢绳木板,再次结束了兰津渡上十余年的摆渡生涯。然而,好景不长,下游小湾电站阻断江流,上逆之水已将霁虹桥及其两端景物统统送人“龙宫”。P1-3
展开
目录
序言故土情浓(代序)
自序
第一章 造物主与历史赋予的光彩
第一节 兰津波涛卧彩虹
第二节 自然景观与文物
第三节 驼铃声消忆马帮
第二章 古镇沧桑
第一节 水寨·水寨人
附:徐霞客笔下的水寨
第二节 建置沿革中的变数
附:水寨人民怀念邵国武
第三节 商贸活动概况
第四节 龙蛇混杂水寨街
第五节 民风民俗
第六节 地方土特产与风味菜
附一:养生佳品——武陵春核桃
附二:风味独特的苦荞膳
第三章 水寨曲艺
第一节 花灯艺术在水寨
附一:持志格物四通致远
附二:水寨花灯赏析
附三:追忆民间艺人万朝品
第二节 水寨花灯唱词选
第三节 花灯曲艺新作
罗岷春晓
八宝食馆
说水寨
水寨是个好地方
中国梦
水寨新气象
最近比较烦
平安校园歌
第四节 山歌
附:喝彩
第五节 谚语·歇后语·顺口溜
第四章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奇闻轶事
第一节 神话与传说
吴汉赶山
金星赐草
桑朵降龙
白鱼姑娘
五彩石的传说
姑娘寺的传说
关公显灵救义士
斋公采药济苍生
了然募建霁虹桥
第二节 民间故事
放牛娃游戏断冤案
曹知府私访解民忧
响屁换来的富贵
巧姑
第三节 奇闻轶事
穷秀才妙笔惊知府
老工兵巧对得封赏
疯和尚出联难才女
徐道尹口中的“美食”
旱菱角
第五章 散记
第一节 杂记
风雨回龙寺
历史名人与水寨
李根源罗岷留墨宝
惊魂兰津渡感怀霁虹桥
徐悲鸿遗画古道
梯路惊魂
霁虹桥纪事
人间桃花源
万绿丛中一点红
东山三奇观
第二节 人物春秋
古道名医
人物小传
马士恒传记
第六章 重大历史事件
香菜园之战
隔江双雄
“共革盟”三大队进沧平
边纵“三团”过水寨
血沃滇缅路
抗战时期的水寨
后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