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了马明高近几年来在《文艺报》《中国文化报》《南都周刊》《回族文学》《山西日报》《中国赵树理研究》《山西作家》《当代作家》《新锐散文》《新丝路散文》《作家新干线》等全国报刊和新媒体公众号发表的散文,以及参加《文学报》《上海文化》和上海作协举办的“城市·建筑·文化”征文、《人民文学》“观音山杯”散文征文、《中华读书报》“书城杯”散文征文、“赵树理杯”全国乡土文学作品征文、“点亮心灯”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首届东方散文奖、首届昭明文学奖、首届“新丝路散文”奖、第三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和江苏省作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全国非虚构散文创作“罗峰奖”等的获奖作品。这些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既有对过去岁月与器物的回望,又有对当下生活的现在进行时式的记录,还有非虚构文学的写作,但都力求写出生活本来的样子,写出当下复杂而丰饶的现实生活,都是用“我”的视角、“我”的语言,用一颗孤独而独立的心,写出“我”看到的世界与“我”的世界。
难忘复旦园里的美好时光*
——记我的恩师周斌先生
快二十年没有见周斌老师了!2012年10月,吕梁市在复旦大学组织文化产业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学习。我和复旦继续教育学院办公室联系,问能否帮助我查找一下周斌先生的通讯方式和办公地址。一天之后,办公室给我答复了。周老师现任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兼影视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两个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在光华楼办公。
1981年我高考落榜,没有考上大学。1992年,《 人民文学 》和复旦大学要联合办一个作家班。经过两家严格的考核,1992年8月,我有幸被录取,终于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复旦园。周斌先生就是复旦大学第三届作家班的班主任。
周斌先生个高而清瘦,穿着白色的短袖衬衫,戴着简洁的无框眼镜,给人一种干练而严谨的感觉。他说:当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一切,社会上许多人都在忙于经商赚钱时,大家却千里迢迢自费到复旦大学来学习,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在当下时代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令人感动的!我希望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大家能够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在人生的漫长道路上有所进步,希望大家都能圆了“作家梦”!作家班的第一堂课,至今我都记忆深刻。
我们如饥似渴,很快就都投入到了文化的海洋里。蒋孔阳的《 鲁迅研究 》,陈思和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 》,梁永安的《 当前小说漫议 》,王振复的《 精神分析与文学 》等等,还有晚上复旦各个教学楼里丰富多彩的讲座,骆玉明的《 中国古典文学 》,郜元宝和张新颖分析张炜、莫言、贾平凹小说创作的《 当代文学研究 》。这一切,使我们这些没见过大世面的“业余文学爱好者”们“大饱心福”。我们的宿舍在复旦南区,而南区是复旦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集中居住和活动的地方,常现人才济济、群贤毕至的文化景观。
周斌先生除给我们带两门课程外,还因为是班主任,所以接触要比其他先生多一些。一天,我向先生斗胆提出来,想让他引荐去拜访我的山西老乡贾植芳先生。先生爽快答应说,好呀!隔了几天,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周斌先生引着我来到复旦大学第九宿舍,见到了我非常尊敬的贾老先生。窗外的阳光静静地洒在古朴的书桌上,我和周先生静静地坐在贾老的旁边,听他笑谈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世事见闻。瘦小清雅的任敏先生不时地过来给我们沏茶续水。我和周斌先生连忙站起来致以谢意。我们很快就被贾老那种慷慨豪迈的气质和自由洒脱的个性所感染。贾老常常问及山西的一些地名和典故,有些东西我确实不知道,贾老会主动解释。我们不时被他豁达开阔的胸怀和爽朗无拘的笑声所打动,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贾老书中所写的“大领悟、大眼光、大沉痛、大感情、大学问”。从贾老的家里出来后,周斌先生对我说:现在像你山西老乡这样的老人非常稀少,从来看不到他老人家的自怜和哀叹,总是淡然一笑,直面人生。他现在都带有好多研究生,老人是新中国第一个带比较文学研究生的教授。
自此以后,我在一步步地改变着从小地方出来的自卑和懦弱。我把进校创作的电影剧本《 城市与人 》交给先生指教。先生认真审阅,提了好多意见。我修改后,先生热心推荐给上海的《 电影新作 》。我又把电影评论《 家、传统文化与叛逆精神——电影〈阙里人家〉解读 》交给先生。先生提出意见我修改后,先生热情推荐给北京的《 电影艺术 》。在先生的鼓励下,我新创作的短篇小说《 离婚 》在《 人民文学 》1992年第11期发表。我们班的刘振出版了长篇小说《 黑土地上 》。在先生的努力下,复旦大学中文系要为此举办研讨会。我对先生说,这几天,我抽时间写了个发言稿。先生拿过我的稿子看完后,抬头笑道:行啊,到时候你就代表咱们班的同学发言,好好讨论一下刘振的小说。1993年5月27日,研讨会正式召开。中文系的陈允吉、吴中杰、宗廷虎、朱立元、陈鸣树、陈思和、张新颖等教授,《 文学报 》《 文汇报 》的记者,以及该书责编朱新法先生,南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计七十余人。在这次研讨会上,我做了题为《 农民视角、世俗精神及典型形象——刘振长篇小说〈黑土地上〉得失谈 》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肯定和好评。
最令我难忘的是1993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先生不辞辛苦,来到我们宿舍,说:台湾和上海的部分学者要共同撰写一套通俗化的《 大众美学 》丛书,共十几本。编委会要他撰写其中的两本,一本为《 电影美学 》,一本为《 电视美学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怕完成不了,要我和他一起编写《 电视美学 》。我听后受宠若惊,急忙说:我恐怕不行吧?因为平时我也写些评论文章,但从未写过整部的理论书。他笑着说,他在录取的考核过程中,看过我写的东西,相信我能胜任这项工作。经过先生再三鼓励,我便答应了。先生对这项工作极为负责,帮我从图书馆借出一堆资料,还给我拉出详细的写作提纲。这样,我抽每天课余的时间,便开始撰写这部书稿。大致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写完了第一稿,交给了先生。先生说他看看后再说。过了几天,他来到宿舍找到我,说大体可以,他再修改。7月,我们要离校毕业了。先生说你先回家吧,有什么情况咱们联系。回到家乡后,我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早把这件事忘脑门背后了。两个月后,先生给我寄来了一个包裹。里面有两份书稿,其中一份是经先生修改过的我的原稿,还有一份由他重新认真誊写的第二稿,并来信征求我的意见。我翻阅着先生在我书稿上用红笔修改或添加的密密麻麻的细小整齐的文字,深深被先生的人品和才学折服。但这套书迟迟没有出版。据先生说是由于这个文化项目的投资商改变主意撤资不干所致。先生多次来信对此表示遗憾。一直到2006年底才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但由于时间拖得实在太长了,我因没有了与先生新单位的联系方式,所以,《 电视美学 》的样书一直没能送到先生的手里。
2012年10月27日,我终于在光华楼西主楼的1066办公室里,见到了我敬重的周斌先生。我向先生汇报了自己近二十年的发展和变化,敬送了《 电视美学 》样书。先生亲自签名赠送了我他新近出版的五种著作。
今年6月,我收到了先生给我发来的短信,“我准备推荐你加入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给我你的电子邮箱号码。我把登记表发给你,你填好后回传给我即可。”读完先生的这则短信,我的心情激动不已,想起了我在《 电视美学 》后记里写的最后一句话,“难忘复旦园,难忘复旦南区的校园生活,难忘我敬爱的周斌先生!”
第1辑
难忘复旦园里的美好时光
——记我的恩师周斌先生 /003
晨起夜眠 /007
春来大运河 /010
回味金龙山 /018
到乾陵看媚娘 /023
离石的美丽与丰饶 /035
家在沁水尉迟村 /040
榫卯里的大中华 /045
可以听见鸟鸣的大学 /049
“时间之后,一切各归其位” /054
乡村的模样 /060
杏花村里访汾酒 /070
时光有痕 /074
琚寨村里遇赵公 /084
法兴寺里识初心 /090
湖上的早晨与夜晚 /097
柔软的精神舞蹈,是你生命的魂/102
第2辑
淡然顺生性情文
——自序《漫步时光》 /113
中年意趣窗前草
——自序《漫步孝义》 /116
徜徉孝河
——《徜徉孝河》前言与后记 /119
《 孝义风采 》的亲切和悠远 /126
河、山及戏 /128
乡音渐远 /143
怀想与沉思 /146
神奇土地开出的文学花
——长篇非虚构《文人厚土》前言 /150
第3辑
榨 油 /157
采 煤 /171
买 卖 /190
烧 灰 /209
门 户 /216
出 行 /231
致中和 仁者寿
——以《论语》《孔子家语》等典籍谈儒学的养生观 /248
关于喝茶 /267
漫说杏野砂锅 /275
孝义千秋 /293
第4辑
百岁入党的侯佑诚 /305
半生的文字生涯
——关于我与孝义文联的文学生活 /309
腊月里的哀事 /346
凝视故乡 /356
永远的马烽 /367
听郭裕怀先生讲杜老 /375
青春就应当是闪光的 /381
凌云志 /386
心灵捕手 /433
“悲情九月”的艺术精神与生命风骨 /452
遥远的杨先生 /456
1978年的父与子 /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