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传播--以茅盾郭沫若鲁迅为视点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1177922
  • 作      者:
    作者:董仕衍|责编:杨轶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播史上,茅盾、郭沫若、鲁迅三位现代作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书借助传播学的过程模式思维,通过具体的文本解读,剖析了三位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行为,其与文学及其作家身份的深度关联,以及在理论传播的过程中,作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本书特点有三:一、将作家的思想视为一个连贯的整体,探寻作家接受马克思主义时主观上的前因后果;二、描摹作家所处传播位置的移动及其意义;三、对三位作家接受和传播的特点,进行了整体性的比较。本书将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了交融性的深化研究。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选题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现代作家马克思主义转向模式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创新点)、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创新点)
(二)基本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行动的诱惑:从浪漫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东方杂志》与文艺化的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与文艺“两结合”
二、昔尘:同时提倡社会主义与新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与浪漫主义:阿历克·韦斯特的观点
二、威廉·莫里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及其思想的中国传播
第三节 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作家早年对浪漫主义的提倡
一、鲁迅对旧浪漫主义的提倡
二、茅盾、郭沫若、田汉对新浪漫主义的提倡
第二章 茅盾:职业的传播者
第一节 作为传播渠道的文艺批评
一、自然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二、传播渠道主体意义的显现:与《中国青年》的观点若即若离
第二节 茅盾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出的贡献及其传播效果
一、通过翻译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通过政论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
三、取得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渠道与内容的张力:茅盾的自主阐释
一、互为表里的两条主线:阶级立场与文学自主性
二、“经验了人生”之后的理论连贯性
第三章 郭沫若:从受者到主体
第一节 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转向
一、浪漫主义的革命观
二、从一元论到“客体优先”:郭沫若完成马克思主义转向
第二节 郭沫若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出的贡献及其传播效果
一、通过翻译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通过政论与文学作品传播马克思主义
三、取得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郭沫若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取得的成果
一、与孤军社论战中自然显示的粗糙辩证法
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的“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论”
第四章 鲁迅:坚持文艺本位的“落后者”
第一节 鲁迅“向左转”原因新论
一、鲁迅思维模式同马克思主义的接近性
二、“窃火煮肉”与长堀祐造论证模式的局限性
第二节 鲁迅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出的贡献及其传播效果
一、被遗忘的《出了象牙之塔》
二、在论争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
三、取得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传播渠道的主体意义:以木刻为例
一、《(新俄画选)小引》的形而上学解读与辩证法解读
二、木刻艺术与“连环图画”
三、木刻最后的价值与文艺特殊的地位
结语:三位作家对马克思主义接受与传播的特点与风格
一、茅盾
二、郭沫若
三、鲁迅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