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间文艺学论纲/山西大学艺术学理论文库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3125556
  • 作      者:
    作者:段友文|责编:刘远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民间文艺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对于民间文艺学的概念梳理、学术史发展、体系结构的表述,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使其更具有学科独立性。民间文艺具有文学艺术的属性,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研究民间文艺如何在学术上推进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在应用上促进民间文艺创新性发展,使之延续传承,以满足广大民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求。

展开
作者简介

段友文,山西襄汾人,山西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民俗文化与俗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文化部民间文艺中心委托项目2项,省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转载。学术著作主要有《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与社会现代化》《走西口移民运动中的蒙汉民族民俗融合研究》《古村镇文化景观整体保护与扶贫策略研究》《山西民间文学史》等。曾获得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三次获得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民间文艺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对于民间文艺学的概念梳理、学术史发展、体系结构的表述,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使其更具有学科独立性。民间文艺具有文学艺术的属性,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研究民间文艺如何在学术上推进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在应用上促进民间文艺创新性发展,使之延续传承,以满足广大民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求。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的结晶。民间文艺学研究是高校民间文艺学专业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本书是教学相长、师生合作的学术成果的最新展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从民间文学到民间文艺学

——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

中国民间文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萌生发展与现代民间文学的学理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846年8月,英国古物学家威廉·汤姆斯(William Thoms)在给杂志《雅典娜神庙》编辑部的信中,首次以“folklore”(“folk”指民众、民间,“lore”指学问、智慧)一词来指称当时盛行的古物研究,其后人们也沿用这个词来指称关于信仰和风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研究。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浪潮涌入国内,西方的科学理论与现代观念冲击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民主”与“科学”成为当时知识分子自我疗救的药方,他们立志探求新知,以推动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现代转型;“folklore”一词也被移植过来,与之相关的“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方言研究会”等学术团体纷纷成立。为达到思想启蒙的目的,1918 年2 月,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日刊》中发表征集歌谣的简章,其后不久又开辟了《歌谣选》专栏,以收集、整理、研究歌谣作为突破口,从中探求研究民众的集体意识与思想状态,进而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1922年12月17日,《歌谣周刊》创刊,发刊词中赫然写着搜集歌谣的目的“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由此宣告了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学术界的正式登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民间文学的提倡下,钟敬文于1935年11月4日发表了《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他提出要把民间文艺学当成独立系统的学科来看待,首次将民间文艺学的研究提到学科建设的高度。

民间文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设置的课程名称,一直保持至新中国成立乃至改革开放初期。在这个阶段中,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学这两个概念一直处于互用、通用的状态,并没有一个鲜明清晰的概念区分。学术史中概念的混淆,实质上折射出学界对民间文艺学本质特征、研究范畴、价值取向的辨析仍处于混乱状态。阐述民间文艺学的独特发展轨迹,厘清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学这两种概念的关系,对于建立科学的民间文艺学有着基础性的重要意义。理论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的发展,民间文艺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对于民间文艺学的概念梳理、学术史发展、体系结构的表述,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使其更具有学科独立性。在当前“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民间文艺学学科的增设提上了议事日程,构建科学、全面的民间文艺学的框架结构和思想体系,有利于推进民间文艺学学科的发展,更有利于形成民间文艺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第一节 民间文艺学的相关概念

一、什么是民间文艺学

民间文艺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艺学,研究文学艺术在野的特殊形态,关注广大乡村民众的物质生产生活的投射与精神追求的诗性表达。事实上,对民间文艺学的研究经历了从混杂到逐渐清晰的过程。如何对民间文艺学进行研究,首要的是必须厘清民间文艺学的定义,阐释民间文艺学的具体内涵。其次,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分析民间文艺学的五个维度,对其研究内容做更深入的探究。最后,民间文艺学并非是混乱与零散的事象集合,而是具有明晰研究任务与发展目标的重要学科,任务和目标的不断清晰才能推动民间文艺学内部框架的逐步完善和外部结构上的准确定位。

(一)民间文艺学的定义

1935 年11 月4 日,钟敬文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名称,指出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内容“就是关于民间文学的一般特点、起源、发展以及功能等重要方面的叙述与说明”。这里需要对“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学”的概念作区分。民间文学是相对于作家文学与通俗文学而言的,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民众群体创造传承的口头文学艺术,是民众精神的载体,反映着人们的生活。而民间文艺学则是“民间文学艺术”之学,就是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各种文体,包括散文体(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体(民歌,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韵散结合体(民间说唱,戏曲),民间工艺美术,民间舞蹈等进行研究的学问。民间文艺学是以民间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系统的科学,它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它不仅研究口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等叙事作品,也研究民间戏曲、民间剪纸、民间绘画、民间编织、民间雕塑等艺术门类;既关注静态的文本,也重视活态的文艺,并从中找到其发生发展的基本原理和特殊规律,概括其本质特征

和审美价值。

总而言之,从民间文学到民间文艺学的转变,就是由自在的“表象”“现象”到自为的“概念”“理论”的提升,最终在与其他学科的区分和对自我性质的认知之中,达成自在自为自由共识的系统的理论、观念、话语的建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

(二)民间文艺学界定的五个维度

民间文艺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民间文艺学研究内容的范围特性,因此需要对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内容进行清晰简要的界定,从而廓清影响其学科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间文艺学研究内容的界定可分为研究对象、创作主体、创作语境、思想内容和民俗因素五个维度:

1. 从研究对象看,民间文艺学是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我们现在所提到的“文艺学”主要是针对作家文学而言的,而“民间文艺学”作为一门特殊的文艺学,主要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学艺术,着重研究民间口头传统、口传文化。区别于作家文学所具有的书面创作、个人独创、稳定性等特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特点。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声的、活态的现存艺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2. 从创作主体看,民间文艺的创作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民众是民间文艺的创造者、传承者、拥有者,民间文艺是本土民众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创造的、为本地域本群体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民间文艺对民众自身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精神投射,兼具强烈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3. 从创作语境看,民间文艺有民间特定的时间、空间情景及自身表现形式。其创作主体的身份性质和存在方式决定了民间文艺的发生和创造通常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具体表现为在劳动场景之中或集体场合等公共空间出现。例如,劳动场景的民歌:劳动号子、山歌等,小戏表演场景:乡村戏台、群众聚集地等。

4. 从思想内容看,民间文艺表达了民众特有的、内在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并用最直接明了和朴素的表现形式展示出来,是民众生活形象和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也是民众追求人生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表现。

5. 从民俗因素看,民间文艺既具有一般文学艺术的性质,同时也具有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功能,例如民俗活动功能、民俗心理功能等。这些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可以给本国家和本民族特定地域的民众群体提供持续的文化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民间文艺学的任务与目标

民间文艺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自身的方向,即任务和目标,使其拥有能够存在及研究的必要性。

民间文艺研究的主要任务:民间文艺学研究所涉及的资料,是以口头艺术及其他物质手段为构成方式,存在于生活之中的民间文学作品和活态的艺术作品,需要通过田野作业对民间文学艺术口头的、书面的或图像的资料进行收集、采录和整理,并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揭示其性质、特征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民间文艺学应深入研究民众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分析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使民间文艺的研究能够发挥作用,应用于实际,对人们的精神、思想产生影响,继承发展优秀文化遗产,促进学科发展与文化建设。民间文艺研究的总体目标:民间文艺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只有将理论研究到一定程度,才能进行概括与升华,通过对不同领域、不同文体的民间文艺现象的研究,构建完整的科学体系。因而需要建构起高校民间文艺学原理的内容体系,使其成为民间文艺学的支持体系;建构民间文艺的谱系,例如山陕豫民间文化资源谱系;研究民间文艺如何在学术上推进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在应用上怎样促进民间文艺创新性发展,使之永续传承,以满足广大民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求。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从民间文学到民间文艺学——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 1

第一节 民间文艺学的相关概念................................................................ 2

第二节 民间文艺学学术史的发展............................................................ 9

第三节 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结构体系...................................................... 18

第四节 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 24

第二章 民间文艺学的本质特征.......................................................................... 30

第一节 民间文艺学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学”........................................ 30

第二节 民间文艺兼具文学与文化的双重属性...................................... 36

第三节 “人民本体论”:民间文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 45

第三章 民间文艺学的理论来源与跨文化研究................................................ 56

第一节 外来思潮对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影响.......................................... 56

第二节 中国民间文艺学理论的本土资源.............................................. 72

第三节 接续民间文艺的伟大传统.......................................................... 89

第四节 中国民间文艺学的跨文化研究.................................................. 92

第四章 民间文艺文体论..................................................................................... 102

第一节 文体的地位与文体学学术史.................................................... 103

第二节 中国民间文艺的分文体研究.................................................... 111

第三节 文体的文化本质与形成过程.................................................... 120

第四节 语境概念下文体学的发展趋势................................................ 123

第五节 世界文学视域下文体学的新发展............................................ 127

第五章 民间文艺传承论..................................................................................... 133

第一节 传承与乡土社会背景................................................................ 133

第二节 民间文艺的传承主体................................................................ 139

第三节 民间文艺的传承类型................................................................ 146

第四节 民间文艺的传承机制................................................................ 151

第五节 民间文艺传承的分文体研究.................................................... 158

第六章 民间文艺审美论..................................................................................... 164

第一节 民间文艺审美特质的多维表达................................................ 164

第二节 审美的日常生活转向................................................................ 170

第三节 审美意识的结构层序................................................................ 173

第四节 民间文艺作品的审美鉴赏........................................................ 182

第七章 民间文艺叙事论..................................................................................... 190

第一节 口头叙事................................................................................... 191

第二节 身体叙事................................................................................... 205

第三节 图像叙事................................................................................... 212

第八章 民间文艺资料学..................................................................................... 222

第一节 民间文艺资料学概述................................................................ 222

第二节 民间文艺资料的搜集整理........................................................ 225

第三节 民间文艺的田野作业................................................................ 236

第四节 民间文艺资料搜集、整理与应用个案研究——以碑刻资料为例................. 249

第九章 民间文艺学研究方法论........................................................................ 255

第一节 民间文艺学研究的路径、问题及原则.................................... 256

第二节 民间文艺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261

第三节 民间文艺学的跨学科研究与具体方法.................................... 268

第十章 民间文艺学研究前沿动态................................................................... 285

第一节 民间文艺理论研究................................................................... 285

第二节 民间文艺分文体研究成就........................................................ 294

第三节 民间文艺专题研究................................................................... 322

附录一 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 341

第一节 1927— 1949:民间文学教材建设萌芽时期............................ 342

第二节 1949— 196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间文学教材建设............. 351

第三节 1978 年至今:新时期的民间文学教材建设............................ 361

第四节 民间文学教材的可能拓展方向................................................ 368

附录二 刘勰《文心雕龙》民间文艺体系建构的开启意义....................... 375

第一节 起源论:观澜溯源的诗性特征................................................ 376

第二节 创作论:“物—情—辞”的双重转化....................................... 379

第三节 文体论:“三种次元”的相互融通........................................... 383

第四节 接受论:创作与鉴赏的心灵呼应............................................ 387

第五节 功能论:民间文艺的意义彰显................................................ 390

参考文献 ........................................ 394

后记 .......................................40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