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河毓龙都——黄河濮阳河段河道变迁考
黄河濮阳河段是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最重的地区之一。周定王五年(前602),宿胥口河决,黄河下游发生有历史记载的首次大改道,黄河始穿濮阳境;宋代,因频繁决口,濮阳河段变化剧烈;清末铜瓦厢改道后,黄河再穿濮阳境。究其原因,除社会因素和落后的生产力制约外,主要是该河段为泥沙堆积的主要部位所致。
濮阳古称帝丘。相传,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曾建都帝丘(在今濮阳西南),史称“颛顼之墟”。春秋时期,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濮阳之名始于战国,因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公元前242年,秦在此置东郡。唐武德四年(621)改置澶州。金皇统四年(1144)改澶州为开州。濮阳市现为河南省省辖市,辖5县1区,即濮阳、清丰、南乐、范县、台前5县和华龙区1区。
自周定王五年黄河下游第一次大改道后,黄河始从濮阳境穿过。黄河今自新乡市长垣市何寨村东入濮阳,流经濮阳县、范县、台前县的南界,由台前县张庄村出境,境内河道长168公里,流域面积2278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4%。
历史上,濮阳黄河河道淤积严重,决溢改道频繁,是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最重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在黄河下游26次大的改道中,决口地点直接发生在濮阳境内的就有6次,占近四分之一。因此,要弄清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历史,就不能不对濮阳黄河河道的变迁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宿胥口决徙——黄河始穿濮阳境
周定王五年以前的黄河河道,史称禹河故道。《黄河水利史述要》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利史》等书,依据有关文献和现代考古成果分析认为,其下游经行自黄河中下游分界处郑州桃花峪一带折向东北,穿过豫北、冀南的漳水,汇人河北境内的大陆泽后,分多支流向渤海。
济水的分支——濮水,为该时期流经濮阳地区的主要河流。根据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濮水从现在的封丘县城西南分出后,大致沿今天的天然渠走向,至长垣市赵堤,又沿回木沟走向进入濮阳境,再折东北横穿现濮阳县、范县,东人山东境后汇人济水。
濮水对于濮阳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历史上,它既孕育了濮阳、城濮(濮城)、临濮、濮州、咸、洮等一批城镇,又孕育了濮和濮阳两个姓氏及中华民族的一支古老部族——濮人、百濮,更孕育了开濮阳文化之先河的“桑间濮上”“卫风新声”。
周定王五年,宿胥口河决,黄河下游发生有历史记载以来的首次大改道,形成西汉故道。改道后的黄河下游河道,按《水经注·河水》记载,大致经今河南滑县、濮阳、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等县(市),德州以下复人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而东入渤海。同时,在濮阳黄河主河道的右岸还有一条较大的分支——漯水。它从今南乐北分水,经山东省的莘县西、聊城西、茌平西,至禹城南向东,济阳以下略近于现今的黄河,在滨州市一带人海。按光绪七年(1881)重修的《开州志》,行经濮阳的西汉故道为:自滑县流人,北过小屯庄、张家庄、聂烟村等,经戚城西转而东北人清丰、南乐。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濮阳黄河河道变化不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