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国是举世公认的诗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创作的璀璨的诗歌精品,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历来对古典诗歌的研究可分为两大类别,即文艺学研究与语言学研究。前者以古典诗歌的内容意境、艺术手法、发展嬗变、风格流派等为研究内容,后者则以古典诗歌的语言规约、句式章法、修辞手段、音韵格律等为研究内容。这两种研究虽各有侧重,但应相济互补,有所沟通。令人遗憾的是在古典诗歌学术研究领域,多数文学学者对语言学理论重视不足,往往忽略了对诗歌作品的言语修辞特点进行应有的中肯分析;而一般的语言学者因为对古典诗学缺乏深入钻研的功力,其涉及诗歌语言修辞的论著又多作浅尝辄止的老生常谈。
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典诗歌教学中,凡涉及作品的格律、语法、修辞等疑难问题,相当多的文学教师不是有意绕开,就是“蜻蜓点水”。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应在古汉语课中解决”。其实,在古汉语课上对古典诗歌的语言修辞只作一般的知识性介绍,缺乏针对性和鲜活性。另外脱离了社会背景,割裂了语言环境,单纯分析一两句诗的言语修辞特点,往往丧失了诗歌的情趣。这样,学生及时获得诗语修辞知识并把握其规律的渴求,在“甩手掌柜”式的文学课与“隔靴搔痒”式的语言课上,都难以得到满足。
诗词格律是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精华,我们应该把其传承下去。此外,孩子们也非常愿意接受这些知识。在给高中生讲诗歌的时候,每当讲到“诗词格律”的时候学生们都特别爱学,而且对于这些格律知识掌握的也非常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甚至能写出作品来。从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中华民族自己的基因,决不能因为我们的懒惰而使其逐渐退化甚至消失,我们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就应该从我做起,使诗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适当的引经据典”阐明透彻的思想。在十九大后的一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引用元朝王冕《墨梅》的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以此来表明: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
笔者从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典诗歌教学多年,对于备课中时常碰到语言修辞方面的疑难问题,不仅要切实钻研,搞懂弄通,还应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结合作品内容进行简要地剖析或点拨,力求使学生在文学课上适时获得语言修辞方面具体而鲜活的知识,并逐渐掌握汉语诗学的基本规律。实践证明,这种融合着语言修辞学理论与分析方法的文学课,不仅没有影响教学进度,还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促进了自身语言学理论素养的提高。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规律和方法,即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对于作品中涉及的比较特殊的修辞方式(如通感、博喻、列锦、同异、倒喻、倒字、双关、镶嵌等),笔者都及时进行提要钩玄的分析,使学生有所获益。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私塾学子自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笔者在教学中,在对仗句的教学中,用“声律启蒙”来入门,用唱的方式把“声律启蒙”唱出来,寓教于乐,学生们用愉悦的心情来学习,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学到的知识记得也非常牢固,然后再把“声律启蒙”的内容活学活用到唐诗宋词的赏析中,甚至运用到学生自己的诗词创作中,效果非常好。
怎样才能写好诗?要想写出好诗,首先要眼高手低,要提高自己的见识。一般的诗人都是眼界高于创作。越好的诗,越是高眼界、高见识创作出来的。但针对孩子开展诗教(进行诗词教育),就要引发兴趣,激发对古代诗词的热爱,打好基础。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首先是故事引入(引起兴趣)。注重讲解与辅导重点内容。示范朗读(调动情绪)带学生进入意境,进而促进理解和提升兴趣。指导学生诵读。用同通俗易懂的白话释义。引导思考,抓住关键,使学生得到启发。布置作业,使课堂得到延伸:(1)回家把所学内容讲给家长听。(2)对于学过的古诗、诗词、文言文能有语气地朗读,在这个基础上,能够默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