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漫卷大唐诗(破解三十二位唐代诗人的心灵密码)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5723052
  • 作      者:
    作者:阎凤梧|责编:张继红
  • 出 版 社 :
    三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阎凤梧,1936年生,山西省稷山县人。曾任山西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山西诗词学会副会长。从事唐宋文学教学和古籍整理工作,作品先后获华北地区优秀图书奖、新闻出版署畅销书奖、全国优秀古籍读物奖、第十届晋版优秀图书一等奖、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诗歌作品是心灵的产物,欣赏诗歌是心灵的活动。作者以心写诗,读者以心解诗。读者与作者要将心比心,心心相印,共同完成诗歌的创作。作者、读者、评者能够发生心灵共鸣的诗才是好诗,评价诗的主要标准是能否引起心灵共鸣。另一方面,读者的性格特点、生活阅历、心理活动、思维路径、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各有不同,欣赏诗歌自然会发生“同中有异”的差异性;而优秀诗歌的丰富内涵,又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这就决定了读者对诗歌作品会有不同理解、不同阐释,作出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解析,使诗歌欣赏更多样、更细致、更深入。在诗歌欣赏上,强求一律、定于一尊是有害的。因为是以个人的心得体会解诗.本书中的作品诠释大多篇章有不同一般的见解,有文学教学经验和文学鉴赏水平的读者自能辨识。
展开
精彩书摘
  《漫卷大唐诗:破解三十二位唐代诗人的心灵密码》:
  《野望》:无所依归的惆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通化镇(今属山西万荣县)人。王绩是一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梁上君子”,思想感情比较复杂。他生活在新旧两朝动荡交替的时代,作为贵族公子,他对隋朝的灭亡感到无可奈何;作为前朝遗少,他对唐朝的兴盛也没有什么兴趣。无论前朝新朝,都不曾重用过他。在隋只做过六合县(今江苏六合县)丞,入唐也还是一个太乐丞。“一朝失运会,刳肠血流死”(《古意》),生逢乱世,机会难期;“朱门虽足悦,赤族亦可伤”,祸福相连,富贵难常;“位大招讥嫌,禄极生祸殃”(《赠梁公》),位极人臣,到头来也很难有好下场。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异常残酷,都不允许他终老富贵之乡。出路何在?只好归隐田园,然而归隐又非常寂寞孤独。“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赠程处士》),睡觉、饮酒,在矛盾中懒懒散散地混下去,活到老,混到老,“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田家》)。他有十几顷土地,十几间住房,奴婢也有几个人,“多养凫雁,广牧鸡豚”(《答冯子华处士书》),完全有条件混下去。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由于王绩在政治上很不得意,对功名富贵有一种幻灭感,跑到乡下过起悠闲的地主生活,终日以饮酒取乐,以老庄的遁世思想自慰。这样就使他能突破宫廷诗风的樊篱,在田野里歌唱独具个性的个人生活情趣。这种生活情趣的特点是:达观而又苦闷,闲散而又惆怅。他笔下的客观景物,笼罩着一层黯淡的忧郁气氛,表现了一种空虚而无着落的心情。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薄暮),他还在东边河滩地上(东皋)四处眺望。眺望什么呢?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诗人寻求的也许是早年“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晚年叙志示翟处士》)的理想?也许是即将灭亡的隋朝的国运?也许是“忆我少年时,携手游东渠”(《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的乐趣?也许什么都不是,而只是由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失望感凝聚成的茫然、惆怅的情绪,没有具体目标的精神追寻。“徙倚欲何依”,在野地里低回徘徊,这一颗空荡荡的心啊,哪里才是它的着落呢?诗人深感自己没有归宿,灵魂没有依托,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向何处去。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抬头看看远处的树林,所有的树木都呈现出一片衰飒枯黄的秋色;再看看远处的群山,群山笼罩着黯淡的落日余晖。这是环境的写照.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从写景中流露出走投无路的感慨。“树树”“山山”重叠运用,又用“皆”“唯”两个副词加以强调,以突出岁已暮、日将落这种萧瑟黯淡的景象。有人说这是哀叹隋之灭亡,我看不必如此拘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是乡村日暮时常见的景象。牧人赶着牛群回家了,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也回家了。他们都有收获,也都有归宿,而我呢?一人独处,孤独寂寞感也许会轻一点;与别人一对比,孤独寂寞感便会更加沉重。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用羡慕的目光看看他们,他们却用陌生的目光看看诗人,彼此都不相识,更谈不到相互了解。他们毕竟是两个阶级、两种处境、两种心情的人,没有共同语言,互相无法理解,所以是“相顾无相识”,而只好一个人孤独地唱起“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于是,一支孤独无依的哀歌在暮色苍茫的田野中久久回荡。诗人所歌唱的《采薇》,究竟是《诗·小雅·采薇》还是《诗·召南·草虫》,或伯夷叔齐的《采薇歌》,是很难考订的,只能加以推测。主张本诗哀叹“隋之将亡”的人,认为唱的是伯夷的《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主张本诗抒发彷徨苦闷心情的人,认为唱的是《诗·召南·草虫》中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或《诗·小雅·采薇》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暮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我认为本诗以解为生逢隋末乱世,彷徨苦闷,无所归依为宜;解为喟叹隋唐交替是“以暴易暴”,表示要像伯夷叔齐上首阳山采薇而食,不与周朝合作,缺乏事实根据。王绩入唐后仍任太乐丞,并未对唐王朝采取决绝态度,而且他也不是对隋王朝特别忠贞,在隋时也屡遭弹劾(吕才《东皋子集序》:“君笃于酒德,颇妨职务,时天下乱,藩部法严,屡被勘劾。”),未尝有过得意的时候,谈不到他反对谁拥护谁。至于他唱的到底是哪一篇《采薇》,我认为哪一篇都是可能的。因为他是在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无论哪一篇都可以借以抒发他的彷徨苦闷的情绪。一个忧郁的诗人可以唱出许多忧郁的歌,但不一定专唱哪一支忧郁之歌。这是常见的现象,用不着硬去考订而胶柱鼓瑟。
  ……
展开
目录
王绩
《野望》:无所依归的惆怅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浓浓乡愁事事问
附:钱锺书先生文
卢照邻
《长安古意》:繁华与堕落里的灵性
骆宾王
《在狱咏蝉》:白头玄鬓两心伤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感性与理性高度平衡的送别诗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春光触动乡愁
宋之问
《度大庾岭》:绝望与希望的挣扎
《渡汉江》:近乡心怯情更切
沈佺期
《独不见》:不受时空限制的抒情画面组接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顶天立地伟人的孤独呐喊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