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生态散文和生态美学:多维视野中的生态散文研究/散文与生态文化丛书》:
(八)徐兆寿的河西走廊
在徐兆寿的散文中,对于以凉州为主的河西走廊的描写比比皆是。他生长于这个地方,从小见惯了风沙、戈壁,在他血液中流淌的基因里也有西北游牧和定居民族的双重元素。他写道:“小时候,我生活的凉州的西北部是一片戈壁。青色的细碎的小石子密密麻麻铺到天边,无边无际。那时候以为,整个世界都是戈壁。”通过对戈壁和沙子的描写,徐兆寿的生存、成长空间被鲜明地勾勒出来,那就是西北的沙漠边、戈壁滩,是荒芜、空荡的地方,比不上东南沿海那样植被繁茂、生命多样,但正是这样荒芜的地方,孕育了独特的生命意识和生态文化。
戈壁赋予了这里生存的人类独特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感受,那是一种对于荒芜、空无、虚无的感受和思考,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于超越性存在的仰望。徐兆寿写道:“浩大的戈壁仿佛万年前被屠城的王城一样,它的铜墙铁壁被推倒,便成了我眼里神秘的戈壁。神在流浪。夜晚,当我抬头凝望一直向西升高的戈壁时,便看见鬼火缭绕,影影绰绰,繁星下降到地上。戈壁与天空竟然是一个世界。”戈壁的空旷和寂寥成为徐兆寿的童年无意识,在他成长过程中不断跳出来,带给他一种属于戈壁的情感记忆。这种记忆也铭刻在无数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心中,成为他们生命的印记。
徐兆寿认为,比起森林、绿地、平原、水田,戈壁和荒漠有其独到的存在价值,那就是提供荒芜和虚无。如果说绿色提供了生命、丰富多彩的物种,那么黄色、荒漠、戈壁则提供了空无,提供了跟丰富相对的贫瘠,成为见证物种多样的另一面。他提出:“戈壁、沙漠的存在仍然是非常有意义的。我知道,人们一定会质问我,它有什么意义?在大沙漠中,能存活生物极少。但我说的不是对生命的实在的意义,我说的是对生命存在的另一重意义:虚无的意义。”就像“知白守黑”一样,戈壁和荒漠的空无见证了森林、田野的繁华,所以,“实与虚是相互依存的。大地是实,天空则是虚。只有大地,没有天空,我们会怎样?绿色的生态是实,荒芜的生态就是虚”。正是荒芜见证了繁华,空旷见证了极多,荒漠和戈壁见证了东南的多样物种,为生命提供了关于荒芜和虚的实在空间。徐兆寿认为:“生命中必须有一块地是荒芜的,它不是供我们来用的,而是供我们实在的心休息的,供我们功利的心超越的,供我们迷茫的心来这里问道的。整个世界也一样。世界不过是我们的放大体而已。”在庞大的中国版图上,确实需要一块戈壁、沙漠为多样化的物种提供缓冲,提供一种别样的生态地块,孕育出别样的生命意识和文化。
凉州给徐兆寿的绝不只是高原的荒凉与孤寂,一样有丰富多彩的童年和自然记忆。他回忆自己的童年的时候写道:“在凉州辽阔的大地上,我度过了无边无际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现在,我想不起来多少学习的痛苦经历,能想起来的全是在戈壁和大地上的奔跑……高高的杨树,清凉的溪水,熟睡着的村庄,永无止境的游戏,黑夜里对于鬼神的讯问,等等。”丰富的自然经历和神秘的传统鬼神文化,构成了徐兆寿的文化生命底色,也成为他散文写作的重要内容。在他的生态散文中,不乏对于西北荒原的描写和思考,尤其是对以地域特点为主的西北文化的思考。他认为,西北地域孕育了西北文化,而西北文化是当下中国唯一没有被现代化所影响和改变的文化,地域的偏僻使得文化具备抵抗的特质,西北文化因此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元气。
在对凉州和河西走廊进行叙写时,他专门提到河西走廊的风。他认为,河西走廊的风对于当地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就像白天的太阳,晚上的月亮、星星一样,河西走廊的风常年存在,并且没有带来污染,就是如沙子、戈壁一样的自然存在。“有一种风已经成为空气。那是冬天和春天时,在旷野上行走,阳光明亮,但仍然有一股强大的风在大地上运行,轰隆隆地走过,但你看不到它吹起任何的尘土。……那是一种在高空中夜以继日运行的风,只有在中国的河西走廊上才有的风。”风和戈壁、沙漠一样,构成了作家的成长经历背景,是地方区域赋予作家的人生经历和自然经验,也构成了其散文写作的重要内容。
二、途经地:生态散文的精神扫描
在生态散文创作中,对作家出生、成长的地方的描写比较多,也有一些作家不但描写自己生存的地方,还描写了旅途见闻,借助在各地的生态行走,丰富自己的生态知识,增加自己的生态切身体验,以生态审美的眼光去看待所经过的一切,发现了多种多样的生态风景,传播了生态地方的审美价值。
张炜多次出国,在北欧、美国行走,留下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他在《梦一样的莱茵河》里面写道:“暮色里的莱茵河如诗如画。一条河的美丽除了它本身的壮观,更重要的大概还是依赖于两岸的景色。河行千里,山谷和平原都让河脉串为一体了。举目望去,变化多端的峰峦、密不透风的树林,覆盖了一切的草地,一切都让人感到一种特别的欣悦。”然而,这样美丽的莱茵河也在现代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受到了冲击和伤害,虽然随着生态保护的进行,莱茵河渐渐恢复了原来的模样,但是曾经的生态伤害依然留下了痕迹,如工业化的气息。“莱茵河暗绿色的波涛拍着堤岸,送来一股奇怪的气息。多少船只来来往往,从高大的铁桥下穿过去。船上彩旗在风中一齐抖动。汽笛声低沉短促,像是怕惊扰了两岸的沉睡。河水传来的那股气息,我渐渐明白了是工业大都市的气味。”工业化和城市化正是现代化的两大标志,工业大都市就是现代化挺进的桥头堡,它的气味和汽油、钢铁、机械的味道密切相关。在工业大都市中的自然,必然带有现代化的气息,这是人造的、污染的、景观化的气息。所以,莱茵河不再是来自雪山的自然河流,而是带有都市味道的现代社会的河流,是带有工业化、废弃物、化工内容的河流。因此,“河里看不到一个游泳的人。那不是天气的关系,而是人们惧怕污染过的河水,认为在这条河里泡过会生皮肤癌”。无论中外,现代化的代价是相似的,那就是作为人们生命之源的自然被破坏、污染,而这种污染一定会以生态循环的方式返归人类身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