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边诞生的“小书生”
金华是一座古城,坐落在浙江省中西部,公元907年,我国历史进人五代十国时期,越王钱缪就在这里修筑了厚实的城墙,时称婺州。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婺”。贵州东北部有婺川,江西东北部有婺源,浙江中部有婺州。而历史上曾置州、置路、置府的,却只有婺州,婺川和婺源均为县治所在地。婺州初称长山县,后为东阳郡。陈天嘉三年(562)改东阳郡为金华郡,始有金华之名。隋开皇九年(589)废郡置婺州,以其地于天文为婺女分野,故名。唐武德四年(621)又改东阳郡为婺州,天宝元年(742)婺州复为东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东阳郡为婺州。两宋时期,婺州分隶两浙东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婺州为婺州路。至正十八年十二月(1358),朱元璋改婺州路为宁越府,至正二十年(1360)改为金华府。自唐开元中期以来,金华一直为郡治、州治、路治、府治所在地。
对金华人而言,最值得骄傲的,是金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片婺州大地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也曾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在金华岸的高坡上,旧府学西,有一座元畅楼,尽管建筑面积不大,却颇具特色。南齐隆昌元年(494),文学家沈约为东阳太守,曾题“八咏诗”在此,后人因而改称八咏楼。
640年后,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为避战乱而来金华客居,写下了《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用气势恢宏的诗句赞颂了八咏楼。八咏楼巍然壮丽,千百年来为世人所赞颂。与八咏楼同为金华名胜的另一处所是双溪,当地人都习惯叫其婺江。
同大多数建立在水边的城市一样,双溪也是金华的母亲河,金华人祖祖辈辈都是喝着她的奶水长大,听着她的涛声成人。她,静静地流淌了数千年,静静地见证了金华这片土地的变迁,从亘古到今天。
自古以来,双溪舟楫林立,渔舟唱晚,是金华地区东西向水路交通要道。两岸良畴美柘,阡陌如绣,风光似画。
唐代大诗人李白,25岁起离开四川,漫游天下,他到金华后,对双溪胜景甚为喜爱,曾在一首诗里写道:“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
宋代何基的《春晚郊行》:“村烟澹澹日沈西,岸柳阴阴水拍堤。江上晚风吹树急,落红满地鹧鸪啼。”写的正是双溪边的旧时风光。
后人更为熟悉的是那位把婺州当故乡的李清照,她在《武陵春》一词中,借金华暮春景色,述其晚年孀居之悲、沦落之苦:“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双溪孕育的这片土地,诞生了宋濂、吴晗、施复亮、艾青、施光南等大名人,他们在星光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濂是个6岁就能吟诗赋词的神童,曾在双溪边的禅定古寺苦读,也曾在萧皇塘覆釜岩创办过“釜山书院”。宋濂一生博览群书,著作等身。其中一篇短文《送东阳马生序》,妇孺皆知。《宋学士集》75卷,风行国内,流传国外。无论是为官还是作文,他都光明磊落,淡定从容,如悠悠双溪水清澈、甘洌,至今仍旧滋养着这片土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925年10月21日,在金华的双溪边,蒋风降生了。
正是初秋时节,这天清晨,阳光十分灿烂,位于双溪边不远处的金华江北四牌楼老街的文明巷小院里,人们格外忙碌。
蒋风的外祖母,掩不住喜悦神情,女儿舜华就要临产。两年前,也是同样阳光灿烂的日子,舜华产下可爱的女儿素贞。此刻外祖母默默祈祷:“佛祖保佑我家舜华顺利产子。”
约莫中午时分,一阵响亮的啼哭声从屋内传出,在屋外等候的蒋风父亲蒋彝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先前有些担忧的念头已从溢满欢喜的心里悄悄溜走。
“蒋彝,是个男婴呀!”外祖母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来到堂屋,欣喜地说道。
蒋彝小心翼翼地接过裹在被子里的婴儿,瞧着他红扑扑的脸蛋,心里实在高兴。他在心里默默念道:“祈愿儿子健康成长。”祖父蒋莲僧给孙子取名寿康,以表示对孙子的喜爱、庆贺,以及对他未来健康成长、发展的期待。P4-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