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城固的日子1941年,我在陕西省城固县西北师范学院附中读书时,一本30年代上海出版的韦丛芜先生翻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很小年纪就爱上了俄国文学。后来,到40年代末,我读到了戈宝权先生主持出版的《普希金文集》,更增加了我学习俄国文学的
渴望。
——王智量
萌芽
1928年6月19日午夜,陕西省汉中市市区莲花池旁一户殷实家庭里,一位产妇在房间里痛苦地呻吟着,眼看就要生产了。呻吟声时而尖利,时而平缓,频率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激烈。这时,天空响起几声闷雷,轰隆隆几声巨响,一场倾盆大雨骤然而至。风雨声中,一个新生命终于降临人世。
孩子的父亲王瑕吾,喜盈盈地来到他父亲的书房报喜:“爸,是个男的,您给取个名吧!”
孩子的祖父王世镗是个书法大师,辞官后赋闲在家,潜心钻研章草书法。听到儿子报的喜,他沉吟片刻,捋了捋胡须,若有所思地说:“叫智量吧,在这风云变幻的动荡年代,需要智慧和力量才能生存下去。”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十七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最后却导致了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此时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也只有九年,出生在这战争频发、国家山河破碎的艰难时期,也注定了他起起伏伏、跌宕难料的人生际遇。
也许是继承了书香门第的遗传基因,儿时的王智量就已经展露出超出同龄孩子的聪慧与灵性,在兄弟三人中排行最末,却最得父母宠爱。他的母亲尉宜宣成了他最早的启蒙老师。母亲是上海圣玛利亚女书院(亦称上海圣玛利亚女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精通英语,是他最早的英语老师,在他三四岁时就开始教他英文。母亲会指着屋前池塘边的青蛙,念一声“frog”,他便跟念一声“frog”;指看屋前的柳树,念一声“wil-low”,他跟念一声“willow”;夏天晚上乘凉时,母亲指着满天的星星,念一声“star”,他便念一声“star”。在这种情景式教学中,王智量很小就掌握了不少英语单词。到他四五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背唐诗,骆宾王的那首《咏鹅》成了他的最爱: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一个夏日的夜晚,王智量和母亲坐在屋前的大银杏树下乘凉,他突然发现池塘的荷花叶上伏着一只青蛙,他向它看看,它也向他看看,然后,它两只眼睛转了转,惊恐地跃入水中。王智量突然想起那首《咏鹅》诗,居然随口吟出一首诗来:
蛙,蛙,蛙,
盘膝坐绿荷。
两眼滴溜转,
扑通跳下河。
在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看来,池塘和河没什么区别,但他母亲闻言后,却欣喜地一把抱起小智量,在他脸上亲个不停,同时在脑海里展现出对他未来的丰富想象:诗人,作家,艺术家……?她想象着各种跟文学、艺术有关的职业,唯独没想过日后他会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翻译家。
1933年王智量五岁,他们举家搬迁到了南京。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25年前后,古籍市场上出现了一本《章草草诀歌》,撰写者署名王世镗。这在书法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章草在明代以后,再无名家出现,沉寂三百年后,如今这个王世镗突然现身,他是何许人也?人们纷纷猜测这是一位明代高手,当人们得知这位书法大师是一位今人,且还在世时,其震惊程度不亚于一场地震。当代著名书法家、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决定拜他为师,慨然叹道:“今世仍有此奇才,埋没穷山,实乃国人之羞也。”于是电邀王世镗入京,并亲自妥为安排,为其在南京举办书展。王智量的父亲王瑕吾陪王世镗先到南京,并在国民政府审计部觅得一个会计职务。次年,王智量便与母亲和两个哥哥一起去了南京,进入升平桥小学读书。
P3-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