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之家
皇戴南北,人杰地灵。沾濡圣化,贤俊挺生。人文之盛,炳耀日星……
这段文字出自民国《新城县志》卷八《地物篇》的开篇。
河北新城县(今高碑店市)古为燕国督亢之地,交通便利,民风淳厚。及至宋辽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因地处京南保北京畿之地,得文化濡沐之先,文脉延绵,人才辈出。
提起新城县,人们最先想到的或许是一条河,即曾为宋辽“澶渊之盟”界河的白沟河。事实上,后世的白沟河已变为南北走向,因其为大清河的重要支流,故而当地人多称之为大清河。
这条纵贯南北的大清河将新城县境一分为二,于是有了本地人常说的一句话:“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在大清河东岸,有一个较大的村庄,名为邓家庄。
清道光咸丰年间的邓家庄颇有些名气,这主要源于两件事:一是村里开办了当地最大的家塾,十里八乡的学子大都受教于此;二是家塾的创办者乃直隶名士,他就是道光十八年进士、会元公王振纲。
一个进士出身且为会元之人,为何会成为村里的教书先生呢?这还要从十几年前的那次会试说起。
一八三八年,清道光十八年春,三十二岁的王振纲进京会试,在全国数千名应试举子中夺得第一名即会元,可谓一举成名。
同科中试者中人才济济,有日后的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广西学政状元钮福保,侍读学士榜眼金国均,广东巡抚探花江国霖等人。 在随后的殿试中,王振纲未能列入一甲,多少有些遗憾。
依照清朝科举规定,殿试一甲取三名,其中第一名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任翰林院编修,其他所有二甲、三甲考生还要参加一次朝考,综合三次考试名次和成绩再行安置。
在数日后的朝考时,王振纲不慎读错一字,因一字之差失去进入翰林院的机会,令他颇为懊悔。朝廷依惯例拟以“归班”任用,外放知县。
时任会试主考官大学士穆彰阿很是惋惜,建议他另考中书舍人,王振纲婉言谢绝。穆彰阿又挽留他在自己的府中教书,王振纲再次婉拒。
他以母亲年迈需要侍奉为由,辞掉官职,回到老家新城县邓家庄,躬耕养亲,刻志为学。他在村里办起了家塾,教书育人,十数年间,门人弟子遍布乡里,可谓桃李芬芳。
王振纲字重三,号竹溪,嘉庆十一年出生于直隶新城县。他为人低调谦和,谨言慎行,忍嗜欲,劳体肤,入孝出悌,为人称道。
他将顾炎武所说“耻做文人”和王懋竑所言“戒为名士”悬挂于厅堂之中,时刻提醒自己不慕虚名,不追求功名利禄,做懂得礼乐教化,遵章守典,胸怀天下道义之人。
王振纲学识渊博,不仅熟读儒家经典,而且涉猎广泛,对兵、农、礼乐、地理、河渠乃至佛道、占卜、堪舆之术均有洞究。日后,王振纲主讲新城紫泉书院多年,应曾国藩、李鸿章之请,出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并因协助官府治理河渠有功,保加同知衔。
王振纲与夫人田氏育有五个儿子,长子王鉴,次子王铨,三子王锡,四子王钰,五子王锷。这五个孩子均是年少时开始跟随父亲在家读书,年纪稍长便一边读书一边帮父亲做事。
日后这五子均有所成。其中王鉴,甲子科举人,任新城紫泉书院山长,选宁远州学政;王铨,乙卯科举人,任安肃凤山书院山长,选授东安县教谕;王锡,花翎补用都司;王钰,为廪贡生;王锷,乙酉科举人,任紫泉书院山长。兄弟五人联芳竞秀,声名远播,一时传为美谈,这都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一八五一年,清咸丰元年十一月廿五日卯时,王铨的夫人李氏诞下一个男婴。
李氏出身读书人家,是本县士人李文明之女,举人李文鼎的侄女,此前她与王铨已育有一子,即长子树粉。
此时已近腊月,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令全家人甚是欢喜。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