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炎帝、黄帝、蚩尤皆是我们的祖先,是中华民族之根。由于炎黄时期尚未有成熟的文字记载,因此那段历史是通过口耳,一代又一代向子孙们传递的。我们的先人向后代讲述他们在通向文明的道路上,克服艰难困苦、奋力跋涉的历程;讲述他们怎样驯服野兽、发展农业的业绩;讲述他们的艰辛和眼泪、创造和奇迹;讲述他们的斗争和苦难、友谊和欢乐;讲述他们怎样在泥泞艰险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向鼎盛和辉煌。
远古祖先的历史在代代口耳相传的过程中,肯定有被神化、夸张的成分,虽然这些不能影响我们对祖先的研究和认可,但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有些人把炎帝、黄帝、蚩尤的历史认为是神话、是传说,是不真实的,甚至认为这些是“史前史”,研究的价值不大,故至今尚未出现一部系统、完整的研究炎帝、黄帝、蚩尤的学术专著。本书抛砖引玉,希望能为研究关于炎帝、黄帝、蚩尤的历史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关于炎帝、黄帝与蚩尤
祖先的故事尽管在传说中往往被人们加上神话的色彩,把我们的祖先神化,但这些应该都是有“史影”的,绝不是空穴来风、向壁虚构的。炎帝、黄帝、蚩尤的故事是真实历史的反映。
在我国的古老历史上,“三皇”“五帝”是真有其人的。“三皇”,即钻燧取火的燧人氏(也称祝融氏)、驯服野兽的伏羲氏、开创农耕的神农氏。“三皇”之中,神农氏部族脱颖而出,其后世首领成为炎帝,称为“炎帝神农氏”。
我国史书对“五帝”的记载各不相同。例如,《世本》以“少暤、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周礼》和《礼记》所记的五帝是太暤、炎帝、黄帝、少暤、颛顼;《史记 五帝本纪》所指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帝时期部落的冲突与融合基本上是围绕炎黄二帝及其后裔展开的。
炎帝族据说发祥于山西高平一带,之后向中原地区发展,其分支与后裔(包括同盟部族)遍布中原地区。相传炎帝一支共历经七十世,《帝王世纪》记载八代,《路史》记载十五代,加上蚩尤共十六代。关于蚩尤与炎帝的关系,《路史》解释得很明白,“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兴封禅,号炎帝”。蚩尤是炎帝族的重要分支,也是第十六代炎帝。
蚩尤与炎帝发祥在同一地区。《管子 地数》记载了蚩尤得金之处是葛卢之山、雍狐之山,所做兵器是剑、铠、矛、戟。《管子 地数》云:“蚩尤受(金)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蚩尤所制的兵器称为“雍狐之戟”“芮戈”。
“雍”“芮”当指的是地名。芮,当是今山西之芮城,古代曾为芮国,故山西当是蚩尤活动的重要地区。雍,即鄘,是《诗经 鄘风》中之“鄘国”。《通志 氏族略二》云:“雍氏,去声;旧云河内山阳县。按山阳在怀州修武,范晔云:山阳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裔为雍氏。”雍在今河南省修武县西、沁阳市东北,即太行山之东麓山口,有通路直达山西上党(即今山西晋城市)地区;故今河南省鲁山的滍水也是蚩尤活动过的地域。
《路史》记载十六代炎帝世系,即炎帝神农氏、炎帝柱、炎帝庆甲、炎帝临、炎帝承、炎帝魁、炎帝明、炎帝直、炎帝厘、炎帝居、炎帝节、炎帝克、炎帝戏、炎帝器、炎帝参卢(榆罔)、炎帝蚩尤。
《路史》所见炎帝世系比《帝王世纪》多出八世。《路史》还有“袭炎帝号”,或分支部族首领,如山西魁隗氏、烈山氏,山东大庭氏,河南东部朱襄氏,河南西北部伊耆(也称为伊祁、伊祈)氏、蚩尤氏、鹳兜(也称为驩兜、讙兜、欢兜、欢头、驩头)氏、夸父氏等。如果加上这些部族的世系,当就够七十世了。另外,河南淮阳地区的太皞氏、山东的少皞氏等东夷部族,是炎帝部族集团的同盟部族。
从文献可知,炎帝部族及其分支部族主要的活动区域是今山西南部(晋南)、陕西宝鸡地区、与晋南只隔一条省界的焦作地区(豫西北)、洛阳地区(豫西)、平顶山地区(豫西南)、商丘地区(豫东)、山东曲阜地区等。这些地区其实是连在一起的。炎帝、蚩尤部族失败之后,很大一部分退到山西,成为戎狄部族,如赤狄、白狄等,多是炎帝之裔。
黄帝部族相对炎帝部族较晚来到中原。《史记 五帝本纪》云: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黄帝部族当是发祥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黄帝进入中原之后,还有很多黄帝的分支部族,如中容、司幽、黑齿、儋耳、番禺、奚仲、吉光、白民、晏龙、义均、季厘、犬戎,当皆为黄帝部族之分支留在西部地区,或者向其他地方迁徙。进入中原的黄帝部族,向中原部族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团结中原部族;之后与炎帝部族发生激烈的冲突和战争,从而统一天下取代炎帝,建立有熊国,定都轩辕丘(即今河南省新郑、新密境内)。
二、炎帝、黄帝、蚩尤的友好关系与西泰山会盟
黄帝部族初到中原之后,与中原部族有很好的往来与交流,并在交往中吸收了很多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知识。
《管子》卷十四《五行》云:
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者;奢龙辨乎东方,故使为土师;祝融辨乎南方,故使为司徒,大封辨于西方,故使为司马;后土辨乎北方,故使为李。是故春者土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
《管子》卷十四《五行》记载,黄帝的天文历法知识、太常礼仪、土地收获之利、土木水利工程、以兵马保卫疆界、典狱诉讼等制度是从蚩尤、大常、奢龙、祝融、大封、后土等部族那里学来的。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即说黄帝得到了中原部族首领蚩尤等,即“六相”的支持,而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黄帝部族进入中原地区之后,受到炎帝文化的极大影响,迅速地进入文明时代,融进中原文明之中。
炎黄二帝曾经会盟于西泰山。《韩非子集解》卷三《十过》云: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蚩尤就是一代炎帝,蚩尤与黄帝会盟于西泰山,当然可以说是炎帝与黄帝会盟于西泰山。炎黄会盟是在非常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炎黄会盟时,演奏只有圣明帝王才有资格听到的“清角”之音。炎黄会盟的西泰山,在西周时期的鲁国境内,最早被称为“太山”,又称“泰山”。
这次会盟,黄帝驾着象车 ,赶着六蛟龙,毕方御辖,当是以宾客的身份来到西泰山。蚩尤当是以东道主的身份出现的,蚩尤身后有风伯扫路、雨师洒道,以及虎狼、鬼神、腾蛇、凤凰等众酋长和部族首领。风伯、雨师、虎狼、鬼神、腾蛇、凤凰皆是蚩尤的同盟部族。蚩尤与黄帝会盟,也可称为“炎黄会盟”。
《韩非子集解》卷三《十过》中记载的西泰山当在今河南省汝阳县境内,与河南省鲁山县的尧山是一座山的南北两坡。西泰山之得名与西周初年受封到此地的鲁国有关。
先秦时期的尧山一带称为鲁。《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曰:夏王朝后期,刘累“惧而迁于鲁县”。杜预注:“鲁县,今鲁阳也。”《水经注 滍水》曰:“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刘累所命名的尧山就在当时的鲁地,即今河南省鲁山县。
西周初年,周公长子伯禽被封于鲁,称鲁公,建立鲁国,即先鲁或者西鲁,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尧山北麓的大山之顶上有两个巨人像,直插云霄。我国古代有崇拜石头的习俗,又认为山是能够通天、通灵的,故周公及其长子伯禽把先鲁境内尧山北麓的大山封为太山,成为鲁国望祭的大山。
周公东征之后,伯禽改封于奄(今山东省曲阜市),于是把原来封国的国名鲁带到新的封国奄,把奄国称为鲁国;同时也把太山之名带到新的封国,把鲁国东部边境的岱宗称为太山,于是山东太山(或泰山)成为鲁国望祭的大山。《左传 昭公二年》曰:“周礼尽在鲁矣。” 《礼记 郊特牲》郑玄注:“周衰礼废,儒者见周礼尽在鲁,因推鲁礼,以言周事。” 于是鲁礼即周礼。山东泰山名气愈来愈大,为中华民族所敬仰。先鲁太山也随之被称为“西泰山”了。《韩非子集解》卷三《十过》中记载的西泰山,就是今尧山北麓的西泰山,也是蚩尤与黄帝会盟或者也可以说是炎黄二帝会盟的西泰山。
《管子》与《韩非子集解》的记载说明,黄帝初到中原时,与炎帝蚩尤的关系是很好的。
三、炎帝、黄帝、蚩尤之间的战争
炎黄两部落曾经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战争,即阪泉之战。《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索隐》引《尔雅》曰:“貙,獌似狸。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史记正义》曰:“言教士卒习战,以猛兽之名名之,用威敌也。”《史记索隐》认为是把这六种猛兽训练成用以打仗所需的猛兽,如古人训练“服牛乘马”一样。《史记正义》认为是对士卒教习训练战斗的技能,并以猛兽之名来命名这些士卒,用来威胁恐吓敌人。熊、罴、貔、貅、貙、虎,当是以此六种猛兽命名的、臣属于黄帝的部族。炎帝榆罔末年,黄帝和炎帝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在战争中,炎帝部族失败,被迫迁徙到南方。
炎帝失败之后,炎帝部族的一支蚩尤部族继续与黄帝作战。《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蚩尤作乱是在阪泉之战后,对黄帝不服,才发生的涿鹿之战。涿鹿之战是黄帝与蚩尤之间具有决定性的战争,是远古时代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在这次战争中,黄帝、蚩尤的力量皆是很强的。黄帝阵营以女魃、应龙为主将,还有“熊、罴、貔、貅、貙、虎”部族;蚩尤阵营以风伯、雨师为主将,还有81个兄弟部族,兼有先进的金属兵器。涿鹿之战以蚩尤失败告终。蚩尤虽有众多的部族、先进的兵器,但最后以失败告终,这表现出农耕部族相比于游牧部族在战争中处于劣势。
涿鹿之战非常残酷。晋代王嘉《拾遗记》卷一曰:“昔黄帝除蚩尤及四方群凶,并诸妖魅,填川满谷,积血成渊,聚骨如岳。数年中,血凝如石,骨白如灰,膏流成泉。故南方有肥泉之水,有白垩之山,望之峨峨,如霜雪矣。又有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丹丘之野多鬼血,化为丹石,则码 (玛瑙)也。不可砍削雕琢,乃可铸以为器也。”
《拾遗记》尽管有些夸张成分,如文中所言,部族成员之尸体,聚骨如岳、骨白如灰;民众之鲜血,膏流成泉、积血成渊,但这次战争死伤之惨重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代,既无消炎药,又无较好的医疗条件,“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必然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之残酷、死伤之惨重,在其之前是罕见的。蚩尤死后被肢解。在我国“成王败贼”的历史背景下,蚩尤被妖魔化,受到历史不公平的待遇。
黄帝通过这两次关键的战争打败了炎帝,杀死了蚩尤。炎帝、蚩尤部族,或战死被灭,或被迫迁徙他处。但是,黄帝最重要的大将应龙、女魃也受重创,或者被灭。《山海经 大荒东经》云:“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 “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魃时亡之 ” 女魃不能再回天上。
在涿鹿之战中,黄帝五十二战而得其志,建立有熊国。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黄帝成为统一中原的部族首领,被我国后世尊为“天子”。
四、炎帝、黄帝、蚩尤后裔部族冲突与融合
《史记 五帝本纪》所说的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根据《史记 五帝本纪》的记载,黄帝之后的四帝皆是黄帝的后裔支脉。黄帝或传已为仙,或言寿300岁;帝颛顼在位78年,年98岁而崩;帝喾,在位70年,年105岁而崩;帝尧在位98年,摄政28年,年118岁而崩。帝舜年105岁,亦云112岁而崩。
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的岁数加起来,约有733岁,平均每人活100多岁,按照古代的条件是不可能的。黄帝之后的四帝不仅仅是黄帝的后裔支脉,也有
目录
自序
绪论 1
一、关于炎帝、黄帝与蚩尤 1
二、炎帝、黄帝、蚩尤的友好关系与西泰山会盟 3
三、炎帝、黄帝、蚩尤之间的战争 5
四、炎帝、黄帝、蚩尤后裔部族冲突与融合 6
第一章 炎帝神农氏 9
第一节 神农氏的发祥及与炎帝的关系 9
一、三皇时代的神农氏 9
二、炎帝之名及其与神农氏的关系 12
第二节 炎帝部族活动区域与发祥 14
一、炎帝神农氏故里在山西高平 15
二、炎帝的世系 18
三、炎帝的女儿精卫 21
四、“羊头山黍定黄钟”是对神农氏的尊敬与怀念 23
五、考古学见到的晋南古文明 24
第三节 炎帝的分支部族 26
一、炎帝的分支部族—魁隗氏 27
二、炎帝的分支部族—烈山氏 29
三、炎帝的分支部族—朱襄氏 30
四、炎帝的分支部族—大庭氏 32
五、炎帝的分支部族—伊耆氏 35
六、《山海经》中炎帝的分支部族 37
第四节 炎帝十世后裔炎居 39
一、宜苏山的炎居遗迹 39
二、宜苏山周围古人活动的考古学遗存 42
三、炎帝部族及分支后裔活动的地域 46
第二章 蚩尤研究 49
第一节 蚩尤与炎帝 49
一、第十六世炎帝—蚩尤 50
二、蚩尤与炎帝有相同的形象 52
第二节 蚩尤氏当是炎帝的分支伊耆氏 54
一、蚩尤部族及其发祥活动的地区 54
二、蚩尤氏与伊耆氏当是同一部族 57
第三节 蚩尤部族的贡献 61
一、蚩尤部族是最早认识天文历法的部族 61
二、蚩尤部族是发明金属兵器的部族 64
三、炎帝蚩尤部族较神农氏做出更多的贡献 66
第四节 炎帝神农氏登上皇家祭坛 68
一、伊耆氏始创“八蜡”祭祀柱以为稷神 68
二、西周时期稷神之神主的演变 72
三、神农氏成为皇家祭坛唯一正统的农神 73
第五节 伊汝河流域“蚩尤文化圈”的考古学证据 77
一、伊、滍水流域的考古文化 77
二、“伊川缸”是“蚩尤文化圈”的重要内涵 80
三、释《鹳鱼石斧图》 83
第三章 黄帝的发祥与支系 86
第一节 黄帝的发祥地研究 86
一、黄帝发祥地的几种说法 86
二、黄帝当发祥在西部山地 90
第二节 《山海经》记载的黄帝分支部族 91
一、黄帝的分支部族—儋耳之国 91
二、黄帝的分支部族—犬戎 93
三、黄帝的分支部族—先夏、先周与先楚 95
第三节 《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或者黄帝)分支部族 96
一、《山海经》中黄帝与帝俊氏的关系 96
二、帝俊(或黄帝)的分支部族—中容之国 98
三、帝俊(或黄帝)的分支部族—司幽、黑齿之国 99
四、帝俊(或黄帝)的分支部族—番禺、奚仲、吉光 100
五、帝俊(或黄帝)的分支部族—白民之国 102
六、帝俊(或黄帝)的分支部族—晏龙、义均 103
七、帝俊(或黄帝)的分支部族—季厘之国 105
第四章 炎黄会盟与西泰山 107
第一节 炎黄二帝的友好关系 107
一、炎帝、蚩尤、黄帝皆在中华五帝之列 108
二、黄帝与炎帝、蚩尤等中原部族的友好往来 110
第二节 炎黄在西泰山的友好会盟 114
一、西泰山黄帝蚩尤会盟 114
二、西泰山黄帝蚩尤(炎帝)会盟与“清角”之音 117
三、炎黄会盟之西泰山当在何处 119
四、西泰山当是先鲁之君伯禽所封 121
第三节 鲁公伯禽受封及其疆域的变迁 124
一、鲁公伯禽当受封两次 125
二、伯禽初封之先鲁在今河南鲁山县之尧山 127
三、伯禽再封之奄亦称为鲁 128
四、先鲁“太山”之名被带到新受封的鲁国 129
五、先鲁所辖之疆域—“常与许” 130
第四节 先鲁地域的历史变迁 131
一、先秦时期先鲁之历史沿革 132
二、秦代郡县制之后先鲁地域的沿革 133
第五节 先鲁境内“许田”与泰山之关系 136
一、“许田”是周天子祭祀先鲁西泰山之田 136
二、郑国以“祊”与鲁交换“许田”的原因 138
第六节 中国的泰山信仰源于先秦鲁国 140
一、“鲁礼”即王礼 141
二、泰山信仰从鲁国开始 143
三、中华民族的泰山信仰 145
第五章 炎帝与黄帝的战争 150
第一节 炎黄二帝与阪泉之战 150
一、炎帝与黄帝是否发生过战争 150
二、阪泉之战的始末 152
第二节 炎帝的后代姓氏与陵墓 154
一、炎帝族的后代姓氏 154
二、炎帝的陵墓 157
第六章 蚩尤与黄帝的战争 159
第一节 涿鹿之战是继阪泉之战的战争 159
一、蚩尤是否篡权炎帝探析 159
二、阪泉与涿鹿两地的战争是否为同一场战争? 161
第二节 涿鹿之战中黄帝蚩尤的阵容力量对比 162
一、《山海经》关于涿鹿之战与“旱魃”传说 163
二、黄帝之将应龙氏的功绩与活动地域 165
三、涿鹿之战中蚩尤的阵容 167
四、涿鹿之战的惨烈 168
五、涿鹿之地今何处? 169
第三节 “战神”蚩尤及其冢墓 172
一、蚩尤是后代祭祀的“战神”及蚩尤旗 172
二、蚩尤被妖魔化的经过试析 176
三、蚩尤冢墓与后裔 178
第七章 黄帝立国研究 182
第一节 黄帝征伐四方与“合符釜山” 182
一、黄帝征伐四方与崆峒何处 182
二、黄帝“合符釜山” 185
三、黄帝建国之前活动的范围 188
第二节 黄帝与有熊国 191
一、黄帝建都于新郑 192
二、广求中原贤士建立有熊国 193
三、有熊国的职官机构 194
四、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 198
第三节 黄帝元妃—蚕神嫘祖 201
一、关于蚕神嫘祖故里的几种说法 201
二、嫘祖被尊为蚕神考释 204
三、蚕神嫘祖享受皇家祭祀 206
第四节 黄帝治国思想与“升天成仙” 210
一、黄帝寻仙问道 210
二、黄帝治国思想对后代的影响 212
第五节 黄帝的陵墓与后裔姓氏 214
一、黄帝的陵墓 214
二、黄帝后裔的姓氏 216
第六节 黄帝有熊国的考古学证据 218
一、西山城址当是有熊国国都 219
二、西山城址功能区布局及杀婴奠基风俗 221
三、从考古学探讨黄帝文化圈 222
第八章 黄帝后裔的帝系分支 227
第一节 黄帝的帝系分支颛顼氏 227
一、颛顼氏“降居若水”缘由探析及其族属 228
二、颛顼氏的都城 229
三、西水坡遗址当是颛顼氏的考古学遗存 232
四、颛顼氏的贡献 233
五、颛顼氏时期的战争 234
六、颛顼氏的陵墓 236
七、颛顼氏后裔祝融氏 237
第二节 黄帝的帝系后裔帝喾氏 241
一、帝喾氏之都 242
二、帝喾氏的战争与族属 244
三、帝喾氏的贡献 245
四、帝喾氏的后裔与冢墓 247
第三节 黄帝的帝系后裔帝挚氏 249
一、帝挚氏禅让的疑点 249
二、后人对帝尧氏的质疑 250
第四节 黄帝的帝系分支帝尧 252
一、帝尧氏当是炎帝伊耆氏之裔 252
二、帝尧氏“尧都平阳” 255
三、帝尧氏的对外战争 256
四、帝尧“四岳”与禅让制 257
五、帝尧氏的考古学依据 260
第五节 黄帝的帝系分支帝舜氏 262
一、帝舜的发祥地 262
二、帝舜建立有虞国 263
三、帝舜时期的战争与“流四凶族” 265
第九章 炎帝后裔与华夏族的冲突与融合 267
第一节 炎帝后裔共工氏与华夏族的斗争和融合 267
一、有地之君—共工氏活动的地望 267
二、共工氏和颛顼氏争为帝与“怒而触不周之山”传说 270
三、帝尧之臣共工氏被帝舜流放 271
四、共工氏之子与华夏族融合后被称为后土 273
五、后土形象在后世的演变 274
第二节 夸父的传说 276
一、夸父与蚩尤皆死于涿鹿之战 276
二、“夸父追日”的传说 277
第三节 少皞氏后裔与华夏族融合 278
一、少皞与蚩尤部族的关系 279
二、少皞氏的迁徙及与华夏族的融合 279
三、《路史 小昊》记载的少暤后裔与姓氏 281
第四节 鹳兜氏与华夏族的斗争与融合 282
一、鹳兜部族对共工氏的支持 282
二、鹳兜部族被放逐崇山 283
第五节 炎帝蚩尤的后裔分支三苗氏 284
一、三苗氏的族属发祥及其第一迁徙洞庭彭蠡一带 284
二、帝舜“窜三苗于三危” 287
三、三苗族第三次被迁徙至大西南 289
四、三苗之后裔 291
五、苗族服饰图形与洛书河图 295
后记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