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武教授学术思想评传
吴晓求
胡乃武教授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生有幸,他是我的授业导师,我是他首批指导的1983年9月考人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的两位硕士生之一(另一位是湖北经济学院的邹伟进教授)。1987年9月,他和钟契夫教授又是我的博士生联合指导教师。大体说来,我应是先生的开门弟子。我的学术之路,沐浴着恩师胡乃武先生的阳光雨露。他既是我学术上的引路人,又是我精神上学习的榜样。
胡乃武教授1934年5月3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杨家寨村。1955年9月以优秀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本科学习阶段品学兼优。1959年9月,由于成绩优异被免试推荐到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国民经济计划专业读研究生,四年后留校任教。从1955年到2021年的66年时间内,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中国人民大学解散停办而短暂离开人大几年外,近60年的时间里他都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和任教。
胡乃武老师1985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国家第三批博士生导师,是当时经济学界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1986年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2009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2019年12月被授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称号。胡乃武教授曾在不同时期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兼应用经济学分委员会主席、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副会长等职务,获得校内外诸多学术奖励和荣誉。
胡乃武教授热爱国家,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他性情温和,品德高尚,淡泊名利,乐于助人和提携后人;他胸怀宽广,兼容并蓄,追求真理,喜于学术;他与时俱进,把学术研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是一座学术与人格完美结合的丰碑,是学界山峰,是师中之师。
对恩师胡乃武教授的缅怀和深切情感,我在胡乃武教授追思会上的发言已有所表达。这里主要对胡乃武老师一生的学术贡献做一简略介绍,并尽我所能做些评述,可能会有纰漏和不当,还望同门及读者谅解。
先生的学术成果,主要收集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胡乃武主编的《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和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的《胡乃武文选》中,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诸多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出版的著作和教材(含合著)主要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1982年再版)、《计划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1985年再版)、《经济杠杆导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出版)、《模式·运行·调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现实的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经营管理大系·基础经济知识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国外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全书(理论篇)》(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政策选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国民经济宏观管理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问题研究》(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出版)、《国民经济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等。现就其中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予以介绍并做简要评述。
一、代表性学术论文
先生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大都被收录到《胡乃武文选》中,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经济基础理论,经济发展中的速度、比例与效益,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管理。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这四部分论文的理论逻辑是一致和相通的。
(1)《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消费》和《按最终产品组织综合平衡》,分别发表在《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2期和《中国经济问题》1979年第6期上。这两篇论文是胡乃武老师积极参加当时中国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大讨论所撰写的。在这两篇论文中,胡乃武老师从再生产理论的高度,阐述了社会主义生产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目的,深入论证了“与满足社会需要脱节的生产是会衰亡的”这一观点。
(2)《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是我国经济管理改革的基本途径》一文,发表在《经济研究》1979年第7期上。这篇论文是胡乃武老师与刘成瑞、余广华等人合作完成的,是胡老师早期学术研究的重要代表作,曾被提交给1979年在无锡召开的“关于价值规律作用问题讨论会”。论文在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提出:“我国经济管理改革究竟应当走什么道路,朝什么方向前进?这是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论文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应当怎样管理?这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而取决于社会主义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和经济规律。”在当时的条件下,论文特别强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