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禹传/传记系列/四川历史名人丛书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5542578
  • 作      者:
    编者:李德书|责编:杨永龙//欧阳秀娟
  • 出 版 社 :
    天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1.本书是“四川历史名人丛书•传记系列”的第一本,是关于上古贤王大禹的一部全传。该系列丛书是中共中央近年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及四川省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优秀成果。
2.作者李德书是国内quanwei的大禹及禹文化研究专家,本书汇集了他数十年的个人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界zui xin研究成果,是同类作品中的集大成之作。
3.作者本着“大事有依据,小事有情节”的创作原则,遵照一贯以来历史人物传记的叙述方式,力求客观和真实,避免了历代对于大禹及其生平事迹过度神话及传说性的记述,还大禹以血肉和人性。
4.本书所涉及的史实、史料,均经过多方考证、对照,例如补充和订正了司马迁所著《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大禹生平的不足与谬误,同时精心选入了近年来很多与大禹有关的考古学资料、图片,图文互为印证、相得益彰。
5. 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严明法度、尊重自然、艰苦奋斗、以身为度等是其真髓。本书的出版,是新时代传承大禹文化、弘扬大禹精神的适时之作。

展开
作者简介

李德书:字儒仙,号天马山人、富乐先生,四川射洪人。1971年参加工作,197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特聘理事、禹羌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李白研究会顾问,四川省嫘祖蜀锦研究中心顾问。先后出版了个人专著20余种,个人主编的文集30余种。其中《李德书戏剧文选》《情系梨园》(文集)获四川省文化厅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绵阳与三国研究文稿》《巴蜀文化简论》(高校教材)被四川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优质图书;《川剧三国戏汇编》获四川省文化厅优秀社科成果特别奖。另出版有《禹羌文化研究》和《禹生石纽》等历史文化连环画丛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大禹是中国上古时代与尧、舜等齐名的贤圣帝王,也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开国君主。他zui卓著的功绩,就是数千年来被广为传颂的治理大洪水。大禹还把中国国土划定为九州,并铸造象征zui gao权力的“九鼎”,影响深远。
本书深入挖掘文献史料,并融合众多优秀研究成果,本着“大事有依据,小事有情节”的原则,通过多角度的引述和严谨的考证,从大禹出生的“禹生石纽”,到勤勉治水的“禹奠山川”,再到平定天下的“禹建夏朝”,直到去世后的“禹葬会稽”,以17章的篇幅,生动而详尽地介绍了大禹的一生。本书兼具史料性、学术性和文学性,对弘扬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的“大禹精神”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禹生石纽
公元前2700多年,蜀山氏部落的一支羌人从营盘山向东迁徙,翻过土门垭,沿着土门河向下游发展,在下关子和石纽山形成了羌人聚落。
石纽山因山腰树林里有两块巨石纽结在一起而得名。这十丈见方的巨石,非常奇异。每日早晚二时,雾气笼罩的树林里都会发出五彩毫光。当地羌人把这方巨石当作神石供奉。这里的羌寨叫作石纽寨。
石纽山下,是一个小盆地。土门河与青片河汇合后称为湔江。湔江边形成了一块小坝子,四周山势呈漏斗状,山峰高耸入云。青山绿水,男耕女织,一派祥和。
石纽寨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羌女,名叫修己。她的丈夫名叫鲧,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儿子。(《史记•五帝本纪》:“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鲧常年住在山里,每当夏天山洪暴发后,他都会带领石纽寨的青壮年排洪抢险,是远近闻名的治水能手。
岷江进入都广之野,分支众多,水系散乱,洪水泛滥时,各个城邦都受到严重威胁。于是,这些邦国的首领都聘请鲧去帮他们治水。鲧在平原上治水采用围堵的方法,多次筑堤筑堰、筑城挡水。但遇上特大洪水,堤、堰、城墙都被冲毁,人畜损失惨重。洪灾之后,再次筑堤筑堰筑城。
鲧每年都要出外治水,妻子修己从不拖后腿,默默操持家务,耕种劳作。她心灵手巧,是远近有名的纺织能手。她心地仁慈,常常采药无偿给族人治病,深受人们喜爱。
石纽山下湔江边有座百丈见方的山崖。山崖上长满藤萝和苔藓,岩壁下有个八尺见方的天然泉池。从崖壁上浸出的泉水,一年四季把水池装得满满的。池里的泉水夏天凉爽,冬天温润,还有点甜。当地羌人就把这个水池叫作甘泉。修己每天晚上都要用羊皮桶到甘泉里装满水背回家,以备第二天饮用。
修己怀孕十个月都多了,却还没有分娩的迹象。她还是像往常一样劳动和生活。
公元前2162年(尧五十三年)六月初三那天,修己早早出门,到九龙山采药。她刚走进清泗沟,肚子疼起来了。她知道自己的孩子快要出生了,赶紧找块草坪坐下来歇息。修己的肚子越来越疼,一直疼了三天三夜,可还是没有生下孩子。
六月初六的那天,修己的呻吟声惊动了羌山女巫。女巫一边念着口诀,一边用锋利的铜刀剖开修己的肚子,取出了一个男婴。因为这个孩子出生在清泗沟的草坪上,后来人们就把这块草坪叫作刳儿坪。
羌山女巫跑回石纽寨,叫来族人将修己母子抬回家里,邻居阿婆和姐妹们都来细心照料。修己正要托人把喜讯传给丈夫,鲧刚好从外地回来了。
鲧抱起儿子亲了亲,对妻子说:“你看这小子长得像你还是像我?”修己说:“就像你啊!”夫妻二人守护着他们共同创造的新生命,沉醉在幸福之中。
修己对鲧说:“你在家里住不了多久,又要出门做事去了,快给儿子取个名字吧。”鲧想了一会,说道:“就叫小禹吧。”
“小禹”,按上古时候的意思,直译就是“小虫子”。后世《说文解字》说:“禹者,虫也。”意思是:禹字的本意是虫。上古时候,很多野兽也泛称为“虫”,如老虎称为“大虫”。“小禹”就是“小老虎”“虎崽子”的意思。
小禹一天天长大,不到一周年就会走路了。有时摔倒了,头上碰了包,也不哭叫。鲧经常夸奖自己的儿子:“小禹儿,不爱哭,有种!虎头虎脑,有虎劲,将来一定能干大事!”
小禹长到3岁时,父母请石纽寨的释比(羌人中的巫师、最有智慧的能人)对小禹进行启蒙教育。小禹天资聪颖,勤学好问。到五六岁时,能唱山歌、能写字、能算数,成为石纽寨的神童。
禹母时常教育儿子要做一个勤劳、坚强、明理、善良的人,长大了要多做好事,报答父母和族人。小禹很听母亲的话,对父母很孝顺,也比其他同龄孩子懂事得多。
父亲经常外出,家里全靠母亲操持。小禹常常帮母亲干一些扫地、生火、放羊之类的家务活儿。石纽寨小孩很多,有时会因一些小事吵架、打架,小禹总能把双方劝和。小朋友们有困难,小禹总是尽力帮助。渐渐地,小禹就成了石纽寨的“孩子王”。
小禹七八岁时,经常跟母亲穿过清泗沟“一线天”到九龙山采药。“一线天”上面的草坪上有块大石头,是娘儿俩歇息的地方。后来,当地羌人感谢娘儿俩的好生之德,就把他们采药的地方叫作采药山。
禹母到九龙山采药,小禹赶着羊群到山坡上放牧。羊在坡上吃草,小禹就在坡地上读羊皮书。等到母亲采药下山,娘儿俩就赶着羊群,说说笑笑回家了。后来,当地羌人就把小禹放羊的地方叫作放羊坡。
清泗沟沟口有一处百丈见方的草坪,那是羌寨男子比赛骑马射箭的地方。小禹偷偷做了一副弓箭,选了一只高大壮实的公羊当战马,学着勇士的样子骑马射箭,被摔得鼻青脸肿。禹母心疼儿子,却不阻拦,还请高手调教儿子。小禹的悟性很高,没多久,就能顺利地上下马背、开弓放箭了。
小禹很喜欢跟水打交道,经常和寨子里的小伙伴们到湔江摸鱼、嬉水、游泳,小小年纪练就了一身好水性,被伙伴们称为“翻江鱼”。
公元前2154年(尧六十一年),小禹9岁。
有一天,父亲鲧接到华夏(以华胥氏后裔诸华部落和炎帝后裔诸夏部落合称华夏)部落联盟领袖尧(后世称为尧帝)派人传来的命令,要鲧速去尧都平阳(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接受重任,负责治理中原水患。
修己向传令官恳求道:“夫君常年都在为西蜀国治水,实在太累了,能不能过一段时间再去?”
传令官说:“不行,这是尧帝的命令,不能违抗。何况中原洪水泛滥,田园淹没,鸟兽横行,与民争食,民众苦不堪言。这洪水多年来一直未治好,四岳(四方诸侯代表)一致举荐有治水经验的鲧去负责治水,为千千万万的民众解除苦难。尧帝这才派我来传达帝命,封鲧为崇伯,担当治水大任。请崇伯立即随我动身吧!”
小禹一听,拍着手说:“好哇!好哇!我要和爸爸一起去治水。”
鲧拍着小禹的肩头说:“儿子,你还小,你还是小虫子、虎崽子,等你长大了再说吧。”鲧把儿子推到修己面前:“小禹跟娘在一起,要听娘的话,等我治水完工后就回来看你们。”
修己和小禹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送走了鲧,一直望着鲧的身影消失在山间。
鲧离家后,一直音讯全无。禹母有空就带上儿子到石纽寨北方的一座高山上守望丈夫归来。每次从高山上下来,都要在石纽小盆地中的小土包上歇息,悄悄地流泪。当地羌人被禹母的诚心感动,就把那座高山叫作望崇山,把那个小土包叫作禹母山。

第二章 禹出西羌
公元前2146年(尧六十九年),小禹17岁。
有一天,禹母跟儿子刚从望崇山回家,正在伤感。西蜀国派人传来消息:鲧因治水九年无成被流放羽山后被杀。
这一噩耗,犹如晴空霹雳,修己当场气绝身亡。
小禹悲痛得欲哭无泪,昏厥了三天三夜。修己的灵魂在望崇山和禹母山游离不去,后来化成了一只金鸡,栖息在禹母山。石纽寨的羌人为了纪念禹母,就把禹母山叫作鸡栖山。
父亲母亲双双离世,对17岁的小禹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在族长和乡亲们的安慰下,小禹挺过来了。想起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诲,他决心要坚强起来。
虽然成了孤儿,但他更加懂事了。
小禹家房前有座纳凉的亭子,亭子里有块五尺见方的石板桌子,他经常在石桌上读羊皮书,在石板上写字画画,还经常与小伙伴们围着石桌讨论问题。时间长了,把石桌面都磨得发亮了,后来石纽寨的羌人就把这个凉亭叫作禹亭,把石桌叫作禹桌。
石纽寨的乡亲们都把小禹当作自己的家人,教他做饭、种地、捕鱼、打猎。小禹也把乡亲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今天帮这家背水,明天帮那家打柴,下力气的重活儿抢着干。渐渐地,小禹学会了独立生活。
俗话说:“三岁牯牛十八汉。”小禹已长成一个身材高大、体魄健壮、胆大心细、知书达理的英俊小伙子。禹从族长那里知道了父亲死的详情,想起母亲伤心气绝,想到乡亲们对自己的疼爱,他暗暗发誓:好男儿志存高远,一定要练好本领,报答乡亲们的恩情。
小禹用20只羊换来骏马和弓箭,经常到清泗沟草坪练习骑马射箭。石纽寨的勇士被小禹的坚韧和顽强感动了,主动把骑术和箭术的诀窍传授给他。
小禹用心领会,刻苦练习,不到半年,小禹已成为石纽寨骑马射箭的高手。
后来,当地羌人就把那块草坪叫作跑马坪。
每当遇到困难,小禹都会思念母亲。想起母亲的教诲,他更是常常到刳儿坪祭拜母亲。为了记住自己的出生地,小禹在清泗沟“一线天”石壁上刻下“禹穴”两个虫篆体大字。这条沟后来就叫禹穴沟。
石纽寨家家户户的房子从下到上全用片石砌成,低矮潮湿,光线昏暗。于是小禹就想:石纽寨坡地多、片石多、树木多,如果依照地势,把房子建成三层,底层做羊圈,中层住人,上层放东西,房顶当晒场,那该多好啊!
小禹把这个想法禀告了族长,还主动要求推倒自己的房子做实验。族长同意先盖一座试试看。不久,石纽寨第一座高大雄伟的雕房建成了。从此,石纽寨家家户户争相建雕房。后来为了纪念小禹的首创之功,把雕房称为禹雕。
一次,小禹跟伙伴们从山里抬着猎物往回走,却被一处断崖挡住去路,进退两难。小禹望见崖边有丛树木,顿时有了主意。他用绳索系住几棵树木顶端,拉成弓形再拴到对面树脚。一座树木拱桥就形成了。从此,当地羌人就把这种桥叫弓弓桥,后来又叫禹弓桥。
土门河与青片河汇入湔江后有数十丈宽,羌人过河只能找浅水滩涉水而过。小禹受蜘蛛网的启发,就跟伙伴们将竹篾绳索两端固定在土门河、青片河两岸的大树上,再用硬木卡做滑轮,配上拉绳,做成了人可以来回滑动的“桥”。伙伴们称之为溜壳子,后来又叫作禹索桥。
有一年,天降暴雨,石纽山一带的羌寨都遭了殃。小禹目睹家园被毁、乡亲们受灾,心痛不已。他决心学习治水之法,制服水患。他决定独自前去考察一番。
小禹来到都广之野,走遍平原上所有的城邑,发现每座城外都有壕沟。
特别是有座叫三道堰的城邑,城墙外竟有三条壕沟、三条堤埂。经过询问当地人,才知道这就是父亲鲧做的防洪堤和围堰。每年下暴雨的时候,城里人就来加固堤埂和围堰,以防止洪水淹进城里。平原上的城邑之间,水系众多,雨季洪水乱冲,平原变成一片泽国。为防止岷江上游冲下来的山洪肆虐,所有城邑都在城外筑堤围堵洪水。由于这块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岷江水从上游下来有一定落差,山洪来得快也消得快,城外围堵的治水方式能应付短时间的洪水。有的年份遇到岷江特大山洪来袭,有的城邑就被摧毁了。小禹看到废弃的城邑,心里很难过。他觉得光靠围堵是不够的,还应该想法开沟排洪,不让洪水在平原上乱窜横行。小禹回到石纽寨,一直在想着如何治水。
第二年,天降大雨,山洪暴发,石纽山下各寨按照围堵的办法治水,却无成效。小禹明白父亲就是用这种办法治水九年不成才被流放进而被杀的。
这种方法在山里肯定不能用。他想,要治水保寨,必须先弄清山形地势和洪水流向。
小禹爬上石纽山顶观察一番后,发现满山的泥水呈网状向山脚寨子和农田冲刷,寨子的围墙根本堵挡不住山洪的冲击。
小禹终于想出了治水的办法。他和伙伴们一起,在石纽寨周围开出一条条人字形大沟,把洪水排到湔江里去。果然,洪水驯服了,寨子保住了,农田保住了。其他寨子纷纷效仿开沟排洪之法,终于制服了山洪。当地羌人把这种人字形排水沟叫作禹沟。
小禹20岁时,已是一位文武双全、受人拥戴的青年。他在本地治水取得成功的事迹传遍了都广之野的西蜀国。一些年年遭洪水冲击的城邦,都来请他去治水。小禹帮助他们在城外开渠排洪,把洪水排到岷江里去。还顺着过去的排洪道,截弯取直,拓宽掏深,疏通河道,以加大排洪量。这样一来,大大改变了平原上洪水泛滥的状况,收到显著的成效。
公元前2142年(尧七十三年),尧帝命舜摄政,主持部落联盟的军政事务。第二年,舜代天子行事(后世称为摄政王),初次巡视东南西北四方诸侯部落。舜王发现中原洪水泛滥问题仍然严重,便向四岳打听天下还有谁人能治洪水。

 

 

展开
目录

引 言 古蜀文明
第一章 禹生石纽
第二章 禹出西羌
第三章 禹任司空
第四章 禹伐相柳
第五章 禹奠山川
第六章 禹娶涂山
第七章 禹受玄圭
第八章 禹为神主
第九章 禹领州伯
第十章 禹行摄政
第十一章 禹贡九州
第十二章 禹征三苗
第十三章 禹建夏朝
第十四章 禹铸九鼎
第十五章 禹会涂山
第十六章 禹巡江南
第十七章 禹葬会稽
大禹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
一、禹生石纽史料专辑
二、东汉以前有关大禹治水的文物佐证
三、对《岣嵝碑》的新认识
四、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 年阶段成果报告(节录)
五、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公布:考古实证中华5000 年文明非神话
六、《竹书纪年•卷二》
七、《史记•夏本纪》
八、《尚书》
参考书目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