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出去--金秀瑶山手机媒介应用的民族志调查/重访民族志丛书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199940
  • 作      者:
    编者:何海狮//欧阳洁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人类学经典田野点广西金秀进行新研究的学术著作。

展开
作者简介

何海狮,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瑶族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出版瑶族研究专著《家屋与家先》,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瑶族生态移民中的家屋重建研究”。

欧阳洁,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云南民族大学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人类学以及人类学与医学和生态等交叉领域的研究,出版专著《橡胶种植与阿卡社会继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云南边境农场的社会融入与稳定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互联网时代下手机技术的发展,不但重构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同样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娱乐方式和文化表达。由图片到视频,由长视频到短视频,便捷的获取渠道与简单易懂的操作和承载形式,让短视频APP应运而生。学界对短视频的研究,很少专门性地对短视频的文化影响和传播学进行解读,①尤其缺少对农村地区的关注,仅有零星的讨论,尚不成体系。
  快手作为一个非典型的、逆向成长的本土互联网产品,与国内其他由一线城市向二、三、四线城市与农村渗透的产品不同,其创造了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案例。②然而,2016年一篇《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将“快手”及底层文化推至舆论焦点。文中提到,快手上充斥了海量的底层用户,他们拍摄并上传了低俗、简陋、粗糙的内容。2017年与“快手”同性质的短视频社交软件“火山小视频”直接把发布会开到了农民的家里,引起人们的热议。同年7月新华社的“现场新闻”也入驻“快手”,并点赞“快手”深入农民拉动农村经济;腾讯公司关闭了自家的短视频平台,领投了短视频平台“快手”,使“快手”获得3.5亿美元投资;2018年3月到4月,“快手”“火山小视频”相继被央视《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新闻1+1》点名批评,并被国家网信办约谈。正因为如此,这个被舆论视为中国农村版的“清明上河图”、中国8亿农民的“浮世绘”的“快手”,成为短视频与乡村社会研究最佳的切入点,在涉及乡村的短视频研究中,无一例外地都集中在对“快手”的研究上。
  现有的针对“快手”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如翟文婷、史小兵的《快手为什么能抓住沉默的大多数?》一文认为快手之所以能够成功,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任其自由成长;①崔梦云以河南省漯河市周边农村的“快手”和“火山小视频”软件的使用现状的实证调查指出,在农村地区,相关涉农短视频社交软件的使用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龄跨度大、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用户通常关注猎奇类的短视频,观看与分享恶搞类的搞笑短视频。他们使用此类短视频社交软件主要是为了缓解压力、愉悦心情、加强人际关系、实现自我认同和赚取收益。而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对其影响下了相对简单且绝对化的结论,认为涉农短视频社交软件在为用户提供社交与发声平台之时,也使用户沉迷其中;低俗内容的传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的影响;而搞笑、恶搞、三俗等类的短视频使农村的污名化现象更加严重。②
  李韩旭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快手”中的农民形象进行研究,通过客观、长期观察得到“快手”的短视频中展现的中国现代农民勤劳坚韧、开放包容、多才多艺的正面形象的一面;同时陋习难改、歧视女性、过度审丑等农民的负面形象也在“快手”中被暴露出来。研究得出虽然农民正面形象数量多,但是负面形象传播效果更强的结论。论文进一步分析认为,囿于传统导致的农民思想变化缓慢是造成这些负面形象的重要原因;为吸引更多粉丝,对获得现金打赏的过度追求也是导致农民用户不惜牺牲农民群体形象生产猎奇、低俗内容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同时,社会对于农民的负面刻板印象也加剧了“快手”中农民负面形象的传播。对于改善短视频中农民的负面形象,作者提出,大众媒介应当摒弃城市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积极为农民群体开辟传播渠道并保障其媒介话语权,在提高媒介素养的同时,平台需要专业的价值引导。①刘星铄等则进一步将“快手”放入城乡文化区隔的背景下加以讨论,提出正是在城乡二元文化区隔背景下,大众媒体往往只关注城市,从而缺少了乡村的声音,并说明了农村文化能够在“快手”上变得“可见”的原因。通过“快手”,一种线上“不嫌弃”的乡村文化认同正在形成,而这种认同的塑造过程,是超越了政府和市场的导向,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市对于乡村的阶级想象和文化霸权。②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乡村影像生产和表达主体变迁的角度,对“快手”的农村影像记录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民通过“快手”短视频实现了“自我展现”和乡村长期封闭的话语释放,并以一种现代性的视角展现着乡村的生活,具有审美、史料以及“认同”的价值。③
  尽管关注手机与乡村社会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积累了丰富成果,但是事实上,这一主题的研究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随着手机的互联网技术和各项功能的开发与完善,移动传播正在重构着社会政治的空间结构和人们的社会认知与行为逻辑,重组人们在传播中的地位与权力结构,最终重塑我们日常生活的情景。而这一切又将提供给研究者源源不断的研究客体,以及促使研究者更好地对我们自身与社会关系进行认知的反思。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金秀大瑶山的研究与再研究

    第二节  传媒与社会研究综述

    第三节  大众媒介与中国乡村社会研究

    第四节  田野地点概况

第二章  “网”连瑶山

第一节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手机媒介运用的普及

第三章  屏幕化

    第一节  手机媒介与中国乡村社会

    第二节  形形色色的社交软件

    第三节  手游与社交

    第四节  网络与学习

第四章  来势汹涌

    第一节  农村网络购物研究综述

    第二节   六巷村网购基本调查

    第三节  仿徨中前行

第五章  “走出去”

    第一节  农村网络销售研究综述

    第二节  推销“瑶山”

    第三节  作为文化传承和族群认同的瑶歌微信群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