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教育国际化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商品、人力、资金、技术和信息跨国界流动,推动了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流动与配置优化。当然,教育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各发达国家均充分利用本国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而发展中国家则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试图通过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来促进本国教育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日渐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参与教育对外开放的国家都对本国的教育体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改革给传统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这将会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被赋予新内涵、新空间,这为撰写《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概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实践。
汉语国际教育在推动教育国际化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曾提到,“我们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进行全面的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彼此的心灵。这需要在三方面做好准备:一是培养人才,尤其是职业化的中方院长,使之成为民间的文化交流大使;二是转变观念,要正确地、全面地认清形势,明确责任,调整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使人员整体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语言走向世界的中流砥柱和骨干;三是要有措施,要落实。在具体措施方面,需要各方支持,培养人才,综合利用,争取外援”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到今天,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在课程开发、程序规范、师资的派出和考核等方面已经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在教育观念层面,人们已经由*初的狭隘化理解转变为逐渐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内容及特点等有了更为丰富的认知。在采取措施层面,近年来,我国通过采取增设孔子学院、联合本土语言机构办学以及加强汉语语言服务等措施,促使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进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已经迈入新阶段。2010年,联合国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将“中文日”定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 汉语在联合国地位的提升,进一步增加了国际民众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关注度。我国已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项中华文化的传播事业推行,使得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可以预见,我国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投入将会不断增多,国际社会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关注程度也会不断增强,汉语国际教育也会随之形成更为完善的系统。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再成熟的模式也难免会存在问题。比如,怎样持续培养高质量的汉语教师人才?如何遴选合适的汉语教材?究竟该以何种标准进行汉语教学成果的评价?汉语国际教育如何才能够恰当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如对“文化殖民”的误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二节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学理分析
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路径,有利于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有利于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国品牌,更有利于借此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好中国声音。新时代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时刻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变化与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本书从教育国际化理念出发,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对其发展历程、背景、现状进行研究,并从国际比较教育视野探索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汉语教育的本土实践,同时借助孔子学院这一平台,探讨孔子学院是如何推动汉语教育国际化的,进而展望汉语国际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内涵
语言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在当今文化日益与经济、政治等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语言国际传播已成为许多国家进行国际交往、提升本国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和语言国际传播,汉语国际教育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正如前文所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与我国的对外交流合作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项事业。本节以思辨的方法从推动学科建设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揭示汉语国际教育的内涵,以期深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认识。
(一)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内涵
汉语国际教育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其学科定位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摸索的过程:随着学科的发展以及学者的深入研究,学界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专门的、综合的、应用的语言教育学科,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以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规律和教育规律为目标,同时服务于中华文化传播。与国内的语文教学不同的是:国内的语文教学是对已经掌握母语口语的学习者进行母语书面语和母语文化的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上都与汉语国际教育不同。之前使用的名称“对外汉语教学”主要着眼于对国内的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名称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涵盖全球范围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此外,汉语国际教育把眼光放大至“教育”,在教育学的视角下建立学科框架、考虑学科发展、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在学位层次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满足了一些国家对教师资格的相关要求。不管是来华留学教育、中外联合培养还是海外本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都是为了推进汉语教育本土化进程,满足海外本土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教师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的诉求,从而推进汉语国际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与之前的名称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别,但无论是汉语国际教育还是对外汉语教学,都以中国的话语立场为出发点,二者在学科内涵及学科属性上是大体相近的,本质上并无二致。
由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内涵的丰富与扩大。本节的论述依据是200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关于下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 ,由此,我们可以从学科专业设置背景、教学对象人才培养、社会功能等角度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内涵,为深入认识汉语国际教育提供参考。
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面向社会正式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自2023年起实施。此目录中,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类别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453),增设博士专业学位,标志着国际中文教育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的正式建成,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意义深远。
1.基于专业设置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内涵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名称要从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汉语教学”说起。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设置于1983年,2012年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1986年,北京大学和北京语言学院开始招收对外汉语专业方向的硕士生。1998年,国家批准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设置第一个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博士点。2007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批准设立。这是汉语满足世界迫切需求的体现。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对国家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本国语言的国际传播逐渐成为一项世界各主要国家争相实施的国家战略。在此过程中,国家、民族的强盛与否都将在国家语言的国际地位中体现出来。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快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加强汉语国际传播能力势在必行。我国为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样做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丰富和完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下增设汉语国际教育方向。2019年,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升格为领域,招生范围扩大。汉语国际教育内涵的变化可以通过以上专业名称的变化、专业设置以及学历层次的提升来体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是我国国际汉语教师培养的重要举措。自设立以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汉语教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通过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被派往世界各地,有效缓解了世界范围内汉语教师的供需矛盾,推动了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
2.基于教学对象人才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内涵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的前身是对外汉语教学。20世纪50年代初期,只有单一的非学历教育,经过70多年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已经由以汉语预备教育为主发展为较为完整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体系,其中学历教育一般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非学历教育包括短期生和进修生。招收对象包括国内外学生,既包括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又包括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本科一般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招收对象一般是学士学位获得者,也可以是具有同等资质的汉语教师或专业人员。无论在本科阶段还是硕士阶段,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面向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师,“培养适应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2010年,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针对外国学生的培养专门制定了《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高水平外国本土汉语教师的目标,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该方案对中外学生的培养要求进行了部分区分。这些中外学生在汉语国际传播工作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培养的教师要能够胜任汉语教学任务,就要熟练使用汉语并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技能,以及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如此,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必须是具备以上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教学人才。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近20年来迅猛发展,这与世界各国对汉语的学习需求密切相关,也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分不开。截至2021年10月,我国已通过合作方式在159个国家设立了15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累计培养各类学员1300多万人。180多个国家开展了中文教育项目,75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中文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2500万,累计学习使用人数接近2亿。以上数据直接反映了海外汉语学习者的规模,也从侧面反映出学习者语言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他们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中语言教学的主要对象。针对他们的教学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些学习者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层次多样、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风格各异,这就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也给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具体来看,汉语国际教育涉及两个学科系统:一个是语言教学系统,包括在目的语和非目的语环境中的汉语教学,教学对象是海外母语非汉语者;另一个是师资培养系统,包括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师资,培养对象包括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和母语为非汉语的未来汉语教师。
语言教学系统隶属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门类,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本体;师资培养系统属于教育学门类,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支撑。汉语国际教育的两个系统,虽互相关联,却各有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领域,共同构筑汉语国际教育跨学科研究。本节主要从教育学视角进行阐述。
3.基于社会功能的汉语国际教育内涵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的一般性社会功能是培养专门人才、服务社会。不管是学习还是教学,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的本质特征以及其中隐含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大多可以从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深化人们对语言学习和教学普遍规律的认识,有利于推动语言科学的进步。汉语国际教育满足了世界人民在经贸、科技研发、旅游、外交等方面进行沟通的需要,更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我国一项重要事业,其涉及的语言文化环境和教育对象更加复杂与多样,因此其具有一些异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满足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增长的了解中国的需求;
②实现以语言传播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策略;
③为世界各国培养汉语人才,提供社会服务,增加就业机会;
④架起中外友好交流的桥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