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视野与中国选择)/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98797
  • 作      者:
    编者:王绽蕊//(德)乌尔里希·泰希勒//张优良|责编:朱丽娜//冯雅萌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国家和高校普遍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学者纷纷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现象和实践。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乃至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视角与中国选择》梳理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国际经验,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论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及规律,包括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或外部不同参与者的影响,以及参与者如何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指出了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风险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些规律。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引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去、现在与未来
  王绽蕊 Ulrich Teichler
  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中世纪大学是自然国际化的结果,代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型阶段;中世纪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传统阶段,实质而非形式上的国际化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一种实践和一系列事件的集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型”高等教育国际化阶段的主要特征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化。未来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方向不会改变。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只要是谈高等教育发展,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绕开“国际化”这一主题。“国际化”这一术语的英文单词“internationalisation”的末尾为“sation”,表明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实践过程,它是动态变化的,“国际性”(internationality)一词则用来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静态特征。
  人们通常认为,高等教育部门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社会部门。某些学科的知识具有普遍性,即不受国家权力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新的高质量知识是所有学者的任务;跨境流动和合作是加速知识转移的典型手段;国际声誉被视为*高的声誉;与社会上其他领域的人相比,活跃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更经常怀有世界性的价值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这表明尽管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其在国际化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理解这些问题需要将高等教育国际化放在历史和时代的大背景中,用全球视野解读地区故事。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考察
  现代世界各国大学的共同源头是欧洲中世纪大学。虽然这些大学自产生以来就是国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但此后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却没有稳定地向前发展。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来说,当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国际化在很多方面已有很大不同。总地来说,自中世纪现代大学产生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我们姑且将其称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型阶段(“原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传统阶段(“传统型”)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代阶段(“现代型”)。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型”
  欧洲中世纪大学不仅是欧洲制度化大学的开始,而且按照阿特巴赫的说法,除了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以外,“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所有大学都起源于中世纪欧洲模式”(Altbach,1998)。中世纪大学的学生和教师来自欧洲各地,因此,它们从产生那一天起就是国际性的大学。中世纪大学代表了国际化的“原型”,其国际化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 传授普遍性的知识
  中世纪大学传授的知识是普遍性的。不管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讲授的民法和教会法知识,还是法国巴黎大学讲授的雄辩术和逻辑学,抑或是萨莱诺大学讲授的医学知识,都不是地方性知识,而是适用于整个欧洲地区的知识。这种具有普遍性的知识适应了当时欧洲政府部门和商业发展的需求,是大学能够吸引欧洲各地学子前往学习的根本原因。
  2. 使用统一的语言
  虽然当时欧洲的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本地语言,但由于基督教会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所以拉丁语的普及程度相当高。中世纪大学普遍使用拉丁语进行教学,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听课完全没有语言障碍。
  3. 采用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
  中世纪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无论学生学习哪一种专业,都以“七艺”的学习为基础。除此以外,中世纪大学还有统一的教学制度、学位体系和考试制度。统一的语言、课程、教学和考试制度,避免了来自不同地区学者之间的交流障碍,是国际性大学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4. 师生自由流动
  中世纪大学是自发产生的,实际上是先有教师和学生以及他们的教学活动,而后才有大学。中世纪大学师生的国际性流动既有主动流动,也有被动流动,例如,师生对在当地所受待遇不满时的迁徙行为就是被动的,但这种流动完全是自由的,属于自发行为,没有为国际化而国际化的动机。
  总之,中世纪大学的国际化是一种自然国际化过程的结果。这种国际化是内生的、自发的,大学层面缺乏有意识、战略化的国际化动机,师生个人层面也并非出于国际化的需求而进行跨国流动和开展教与学活动。虽然教会、王国和城市都曾经介入大学发展,但其介入并不存在任何推动大学国际化的动机。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型”,中世纪大学诠释了知识、语言、教学管理制度和人员流动对于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性。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传统型”
  中世纪大学“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滕大春,1989),其国际性寓于统一性之中。这是因为当时的欧洲在政治上一方面由罗马教廷领导,另一方面各国的封建王权高度自治。由于信奉“王权神授”,各个封建王国君主需要由罗马教皇加冕。换句话说,虽然当时的欧洲存在很多封建王国,但它们在宗教意义上也是一个统一的政治体。政治上的统一为师生的跨国界流动创造了便利条件。教师和学生在边界之外的他国教学虽然会被认为是“侨民”,但在统一的宗教领导的中心协调下,权益谈判比较容易进行,师生的权利也比较容易得到保障。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这种政治统一性逐渐被打破,封建王权日益强大,民族国家逐渐代替罗马教廷成为主导大学发展的主要外部力量,大学也从国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贺国庆,2003)。这种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格局经历了近代以至现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才被新的样态代替。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样态可以被称为“传统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虽然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相对于中世纪大学来说失去了国际性,但并没有全部和完全地方化。整体而言,“传统型”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大学教授的知识范围扩大,系科增多,为不同宗教和文明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基础和知识前提。历史上,关于什么样的知识应该进入大学曾引起不少争论。试想,如果近代和现代大学仍然以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神学、法学、医学为主要学科,那么它对于其他大陆上的国家的学术辐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但历史总是向前发展,中世纪后期,由于文艺复兴对人文学科的倡导,大学中神学、法学、医学等学科“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科学产生以后,大学不可避免地卷入科学与宗教之争,并*终成功地将科学学科引入大学。工程类的学科原本在学术性上低于科学学科,很多国家通过设置专门学校或专科大学来培养工程人才,但工程类学科*终还是成功地融入综合性大学,成为综合性大学的重要系科。知识不再具有统一性,但其多样性、复杂性却一再加深,使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成为“传递深奥知识”和“探索新的学问领域”的场所(约翰?S. 布鲁贝克,1987),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加强,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正是因为高等教育机构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发国家才积极模仿、借鉴先发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努力构建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
  2)全球高等教育版图不再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都是欧洲大学。但随着欧洲文明的传播以及欧洲国家不断向外殖民,美洲、亚洲、大洋洲、非洲等都相继出现了殖民地学院乃至大学。殖民地独立后,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大都延续了殖民地时期的教育传统,未被殖民的国家则结合本国对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建立了自己规模可观的高等教育体系。后发国家对先发国家从高等教育体系到高等教育制度的模仿或借鉴,是“传统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这种国际化是实质而非形式上的国际化,国际化行动的目的和名义都是民族化的。
  3)教学管理制度各具特色。民族化的高等教育体系采纳了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管理制度。例如,英国大学注重对大学生的博雅教育,德国大学注重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提倡通过研讨班来进行教学,美国大学形成了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各国学制也不尽统一,本科阶段既有三年制,也有四年制或五年制;在学生管理方面,有的大学强调学生自治,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柳贡慧)
前言
第一部分 引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去、现在与未来 王绽蕊 Ulrich Teichler 3
第二部分 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影响与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与学生国际流动作用演变 Ulrich Teichler 21
高等教育国际化仍然重要吗?——对亚洲学生学习、毕业生就业与教师发展的批判性反思 莫家豪 45
出国留学和实习经历是否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基于欧洲31国的比较研究 Christof van Mol 57
国际化及学生融合:在芬中国留学生的国际化体验 李晗薇 76
第三部分 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视野
学术职业国际化:历史与比较视角下的考察 黄福涛 95
话语霸权、强势语言与大学的国际化 阎光才 112
全面国际化: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动向 陈德云 123
领导国际化:国际教育管理者协会的视角与指南 Darla K. Deardorff 135
侨居学者参与厄立特里亚高等教育机构建设现状研究 Samson Maekele Tsegay 143
第四部分 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选择
广义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王英杰 165
在地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 张伟 刘宝存 179
疫情下我国大学的本土国际化战略选择及实现 王绽蕊 193
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的依据、维度及实现路径 伍宸 宋永华 206
基于课程本土国际化战略构建一流本科教育 王绽蕊 余佳 张涵 217
西方化与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反思 张优良 226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宋微 237
作者简介 252
后记 25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