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早期阶段,去今未远,与中国当代教育具有直接关系。近年来,关于民国教育的讨论堪称社会热点,而教育视导是研究民国教育发展历史的重要视角,对当前教育改革有较大借鉴意义,目前尚无专著出版,相关研究近年来有较大突破,本书正为填补空白之作。
本书作者王建军,系广东理工学院教授与博士生导师,拥有教育学与历史学双重学术背景,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管理史与教育理论等多领域的研究工作,著述宏富并多次主持或参与中国教育史方面的国家基金项目的编研工作,是业内公认的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是书遵从历史学的研究范式,研究框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民国教育视导制度发展的轨迹出发,探讨其视学制度、督学制度、视导制度的产生背景及其意义,揭示民国教育视导制度从继承到探索,再到创新的变迁规律。另一方面则从民国教育视导人员的活动入手,探讨民国教育视导制度所赋予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他们为能够让视导制度真正“沉下去”所付出的努力及其困境,以揭示民国教育视导人员的情感追求。作者在现实中同时担任广东理工学院教学督导室主任一职,这样的实际工作经历让他能够更好地把握民国时期的教育视导问题,具有陈寅恪先生所讲的史家“理解之同情”的精神。如前所示,民国时期教育视导的总体情况,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尚显薄弱,本书作为首次面世的全面系统研究专著,无疑显示了良好的问题意识与学术视野。同时,为了研究相关问题,作者深入图书馆与档案馆,搜集了大量的民国时期教育学者的报刊文章、研究专著、私人日记乃至第一手档案材料,可以说在相关史料的整理运用上取得了突破,这也为相关主题的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是为专业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含金量”十足的参考,为广大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绪论
我们今天称之为教育督导者,在民国时期称之为教育视导。教育视导是民国教育界很推崇的教育管理理念,其含义,含视察与指导两层意思。所谓视察,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于教育事业实施的情形,作精密的观察,以期明了教育的实际状况。所谓指导,系根据视察的结果,给以精确的判断,然后予被视导者以积极的指导和辅助,使教育事业得以进步。罗廷光说:“教育视导乃依据视导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方法对于教育事业和教学活动,由精密的视察、调查和考核,进而作审慎的考量、明确的判断,更给予妥善的指示、同情的辅导,并计划积极建设改进的方法,使教学效能增加,教育日在改造、扩充、伸长和进展的历程中,得以有效地达到美满完善的境地。”[1]
教育视导对于教育发展之作用,孙邦正予以了很好的阐述。他强调:“教育视导不仅与立法、组织、行政等立于同等的地位,而且教育行政效率的高低,实以视导为枢纽。”他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这一论点:教育法令之推行,必藉视导人员为之督促推动;教育事业实施的统一,必赖视导人员之批评指导;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机关的联络,必藉视导人员为之沟通声气;教育事业的改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以及教育效率的提高,均有赖视导人员精密的视察、调查、考核和指导。[2]
教育视导的概念,是民国时期的历史产物。当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视导人员,其称呼曾有视学、督学等,也有督导员的称呼,但人们在表述上倾向称之为视导人员。从制度演变看,民国时期有过视学制度,有过督学制度,但最后定位在视导制度上。所以本书的教育视导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之教育视导,涵盖了民国时期逐次演变的视学制度、督学制度、视导制度,它是一个一以贯之的历史进程,又是民国教育界人士为之奋斗的一项独立的教育事业。狭义之教育视导,则具体指由视学制度、督学制度演变而来并确定于1941年的教育视导制度。
一、民国教育视导理念的更新
民国教育视导概念的产生,根源于它在传统的“视学”概念中注入了“指导”的因子。中国自古有“天子视学”制度,至宋代而有了地方教育监察机构的设置,至明代逐渐形成为地方教育监察制度。朝廷派驻各省监察教育之官员,明代称提学,清代先称提学,后改学政。其代表朝廷巡视各省教育,主要职责就是视察与监督,由此固化成“视学”之传统理念,即为视察。清末兴学正式确立近代教育视导制度,便以“视学”名之,这一传统之理念也一并继承了下来。从清学部,到各省提学使,都认为设置视学是为各级教育行政机关添置“耳目”,是帮助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了解下情、实情的重要渠道,其职责就是视察。清学部在1909年上《视学官章程》时宣称:“窃维臣部有统辖全国学务之责,凡各省教育行政皆应随时周知,以期有所施设。惟地方情形远近不一,风水否塞之地,则应极力劝导,以徐俟其开通;士习浮嚣之区,则当严定范围,以渐防其流弊。自非随时派员视察,不能因时制宜,徐图整顿。派遣视学之举,实不容缓。”[3]可见视察于视学之观念,传统久远,根深蒂固。然至民国,教育界人士逐渐认识到,视学仅有视察一途,已远远不够,必须辅之于指导,方能促进教育进步。于是视察与指导并重,便成为民国教育界人士为之奋斗的理想,教育视导之概念也因之产生。
何由指导之理念于民国时期而滋长,此乃与现代教育发展之势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教育以培养官僚为职事,各级官学及科举考选皆冲着造就统治人才的目标而来。其时,官学教材由朝廷钦定,教学模式听从科举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挥,各级官学之教师皆为科举制度下百炼成钢之成功人士。由此,朝廷所行督促之事唯有视察,以巡察各地官学教学秩序之良否,监督教师及生员之勤惰,考核地方官学生员之成绩。
[1] 罗廷光:《教育行政》(上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第360页,。
[2] 孙邦正:《教育视导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第3页。
[3] 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2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