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22)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9179
  • 作      者:
    作者:钟永恒//刘佳//孙源|责编:张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创新平台、高端人才、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国家科技奖励的相关数据,构建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对我国的基础研究竞争力展开分析。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研究竞争力整体评价报告。本部分从基础研究投入和基础研究产出两个方面展开,并对其基本数据进行分析及可视化展示。第二部分是中国省域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本部分以各省级行政单元(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各地区的基础研究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与排名:然后分别从优势学科分布及其重点研究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机构、基本科学指标学科及机构分布、发明专利申请优势领域和优势机构、国家科技奖励获奖机构等维度介绍具体情况,揭示各地区的基础研究现状。 本书适合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技管理部门和管理者、科技服务部门阅读和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的能力[1]。基础研究是指以认识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为直接目的,而不是以社会实用为直接目的的研究,其成果多具有理论性,需要通过应用研究的环节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基础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科技进步的先导、人才培养的摇篮[2]。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综合国力竞争的前沿已从技术开发拓展到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既是知识生产的主要源泉和科技发展的先导与动力,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代表着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实力。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到我国将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将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从2020年的6%提高到8%以上[3]。2022年,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持续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增强基础研究对创新发展的源头供给和支撑引领作用。
  2022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4]。
  2022年3月1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科技创新局强化科技创新[5]。3月19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召开中央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座谈会指出,中央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意义重大,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举措,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根本保障[6]。
  2022年3月2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公告》,批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至100%,以支持科技创新[7]。
  2022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会议指出,编制《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一项重要专项规划。要把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放在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培养上,为他们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和保障[8]。
  2022年6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居世界第2位;研发强度从1.91%提高到2.44%,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占R&D经费比例预计为6.09%,达到历史最高值。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1年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是2012年的1.7倍,稳居世界第1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由2012年的42.6人年预计提高到75.3人年。科技产出量质齐升,2021年高被引论文数为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是2012年的5.4倍,占世界比重为24.8%,比2012年提升17.5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3.2件提升至2021年的19.1件;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CT)专利申请量从2012年1.9万件增至2021年6.95万件,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7294亿元,是2012年的5.8倍,占GDP比重达到3.26%。中国科学院出台“基础研究十条”,明确了开展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的战略定位,遴选出32家研究所开展“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专项试点;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担单位的法人主体权责和“军令状”意识,实施“挂图作战”,落实“攻关八条”政策;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在第二次青藏科考、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卫星、探月工程、火星探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等国家重大任务中勇担重任;瞄准国家最紧急最紧迫的需求,主动部署“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煤炭清洁燃烧与低碳利用、稀土资源研究等一批重大科技任务等。实施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优秀青年团队计划,坚持“严选题”“精选人”,遴选出首批30个优秀青年人才团队,给予5年为周期的稳定支持[9]。为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我国基础研究发展,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22年9月30日联合发布《关于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的公告》,明确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相关税收政策。对企业出资给非营利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按实际发生额在税前扣除,并可按100%在税前加计扣除[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过去十年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成绩,指出: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1]未来“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1]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作用愈加重要,任重道远。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的评价及其评价策略研究受到学术界、管理界、企业界的持续关注。《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长期跟踪国内外基础研究的发展态势、政策规划、投入产出等数据信息,建立起一套基础研究数据资源的标准管理系统,持续跟踪监测世界发达国家及我国各级政府基础研究各项指标进展情况,形成基础研究大数据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反映各地区基础研究发展轨迹,总结基础研究发展规律。
  二是客观评价中国各地区基础研究综合竞争力,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凝练各地区基础研究优势学科方向和重点研究机构,辅助基础研究管理工作与政策制定。
  三是为相关政府部门、相关大学与科研机构判断自身基础研究发展状况、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1.2研究内容
  1.2.1基础研究竞争力的内涵
  基础研究竞争力研究主要是从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队伍与基地建设、基础研究产出这三个角度展开。基础研究投入一般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人才专项五类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队伍包括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高水平学者等;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基础研究产出包括学术论文、专利、专著和奖励等。
  本书作者认为,基础研究竞争力主要是研究涉及基础研究的资源投入与成果产出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投入、项目数量、队伍情况、基地数量、产出成果等方面。本书主要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国家科技奖励等角度研究基础研究竞争力。
  1.2.2本书的框架结构
  本书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国家科技奖励的相关数据,构建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对我国的基础研究竞争力展开分析。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研究竞争力整体评价报告。本部分从基础研究投入和基础研究产出两方面展开,并对其基本数据进行分析及可视化展示。第二部分是中国省域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本部分以各省级行政单元(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各地区的基础研究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与排名;然后分别从优势学科分布及其重点研究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重点机构、ESI学科及机构分布、发明专利申请优势领域和优势机构、国家科技奖励获奖机构等维度介绍具体情况,揭示各地区的基础研究现状。
  1.3研究方法
  1.3.1主要分析指标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86年,为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变革科研经费拨款方式,国务院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分为八大学部,即数理科学部、化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地球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信息科学部、管理科学部、医学科学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设的8个科学部相对应。2020年11月29日,经中央编办复字〔2020〕46号文件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九个学部—交叉科学部正式成立,负责统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叉科学领域的整体资助工作;组织拟定跨科学部领域的发展战略和资助政策;提出交叉科学优先资助方向,组织编写项目指南;受理、评审和管理跨学部交叉科学领域项目;相关领域重大国际合作研究的组织和管理;相关领域专家评审系统的组织与建设;承担交叉科学相关问题的咨询[12]。2021年,优化学科布局全面实施。按照源于知识体系逻辑结构、促进知识与应用融通、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完成第一阶段学科布局优化,启用新申请代码体系。
  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批准资助项目48788项,直接费用312.9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继续稳定对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力度,保持自由探索类项目经费占比,支持科研人员在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进行自由探索,三类项目直接费用合计185.20亿元,占2021年批准资助项目总直接费用的59.18%,与2020年基本持平。其中,面上项目19420项,直接费用110.87亿元;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1072项,直接费用62.83亿元;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337项,直接费用11.50亿元[13]。
  (2)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SCI论文是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收录的论文,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于1961年创办的引文数据库,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之一。科学引文索引以其独*的引证途径和综合全面的科学数据,通过统计大量的引文,然后得出某期刊某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来对期刊、论文等进行分析与排行。一般认为,被引频次高,说明该论文在它所研究的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术水平高,被国际同行重视。学术论文是基础研究学术产出的代表性形式之一,而SCI收录的论文主要来自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因此SCI相关指标常被应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产出及其影响力。本书采用10个SCI论文相关指标: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水平论文数、国际合作率、国际合作度、产-研合作率、产-学合作率、学-研合作率、学科优势度。
  1)论文数。指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I-E引文数据库收录,且文献类型为论文(article)、综述(review)、社论(editorial material)或书信(letter)的论文(以下简称SCI论文)数量。

展开
目录
前言 /i
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2 研究内容 3
1.2.1 基础研究竞争力的内涵 3
1.2.2 本书的框架结构 3
1.3 研究方法 4
1.3.1 主要分析指标 4
1.3.2 数据来源 9
本章参考文献 9
第2章 中国基础研究综合分析 11
2.1 中国基础研究概况 11
2.2 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基础研究投入比较分析 16
2.2.1 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较 16
2.2.2 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投入比较 17
2.3 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基础研究产出比较分析 18
2.3.1 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科技论文产出比较 18
2.3.2 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产出比较 19
第3章 中国省域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 20
3.1 中国省域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 20
3.2 中国省域基础研究投入产出概况 22
3.3 中国省域基础研究竞争力分析 34
3.3.1 北京市 34
3.3.2 广东省 42
3.3.3 上海市 49
3.3.4 江苏省 56
3.3.5 浙江省 63
3.3.6 湖北省 70
3.3.7 山东省 77
3.3.8 陕西省 84
3.3.9 四川省 90
3.3.10 安徽省 96
3.3.11 湖南省 102
3.3.12 河南省 108
3.3.13 辽宁省 114
3.3.14 天津市 121
3.3.15 福建省 127
3.3.16 黑龙江省 132
3.3.17 重庆市 138
3.3.18 甘肃省 143
3.3.19 河北省 148
3.3.20 江西省 153
3.3.21 吉林省 158
3.3.22 云南省 163
3.3.23 广西壮族自治区 169
3.3.24 海南省 174
3.3.25 贵州省 178
3.3.26 山西省 183
3.3.27 宁夏回族自治区 188
3.3.28 青海省 193
3.3.2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7
3.3.30 内蒙古自治区 202
3.3.31 西藏自治区 207
图目录
图3-1 2021年中国省域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排名 21
图3-2 2017~2021年中国省域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排名变化趋势图 21
图3-3 2017~202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SCI论文发文量全国排名对比 25
图3-4 2017~202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国排名对比 26
图3-5 2021年北京市各研究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39
图3-6 2021年北京市各高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39
图3-7 2021年北京市各公司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40
图3-8 2021年广东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46
图3-9 2021年上海市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53
图3-10 2021年江苏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60
图3-11 2021年浙江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67
图3-12 2021年湖北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74
图3-13 2021年山东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81
图3-14 2021年陕西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88
图3-15 2021年四川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94
图3-16 2021年安徽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00
图3-17 2021年湖南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06
图3-18 2021年河南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12
图3-19 2021年辽宁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18
图3-20 2021年天津市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25
图3-21 2021年福建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30
图3-22 2021年黑龙江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36
图3-23 2021年重庆市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41
图3-24 2021年甘肃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46
图3-25 2021年河北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51
图3-26 2021年江西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57
图3-27 2021年吉林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62
图3-28 2021年云南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67
图3-29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72
图3-30 2021年海南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77
图3-31 2021年贵州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81
图3-32 2021年山西省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86
图3-33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191
图3-34 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机构进入ESI前全球1%的学科及排名 200
图3-35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各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及排名 205
表目录
表1-1 国家科技奖励数权重设置方案 8
表2-1 202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情况 11
表2-2 2021年中国SCI论文数五十强学科 13
表2-3 2021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五十强技术领域及申请量 13
表2-4 2017~2021年全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排名前二十的国家和地区 16
表2-5 2017~2021年全球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投入人数排名前二十的国家和地区 17
表2-6 2017~2021年SCI论文数世界排名二十强名单 18
表2-7 2017~2021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量 19
表3-1 2021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据一览 22
表3-2 2021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创新平台和科技奖励数据一览 23
表3-3 2021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SCI论文、入选ESI全球前1%机构数及发明专利数据一览 24
表3-4 202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础研究SCI活跃学科 26
表3-5 202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论文数排名在全国较为突出的SCI学科 28
表3-6 2021年北京市基础研究SCI活跃学科及高频词 34
表3-7 2021年北京市主要学科发文量、被引频次及国际合作情况 35
表3-8 2021年北京市主要学科产-学-研合作情况 36
表3-9 2021年北京市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三十强机构 37
表3-10 2021年北京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十强技术领域 40
表3-11 2021年北京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列表 40
表3-12 2021年北京市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机构清单 41
表3-13 2021年广东省基础研究优势学科及高频词 42
表3-14 2021年广东省主要学科发文量、被引频次及国际合作情况 43
表3-15 2021年广东省主要学科产-学-研合作情况 44
表3-16 2021年广东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三十强机构 45
表3-17 2021年广东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十强技术领域 47
表3-18 2021年广东省发明专利申请量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列表 47
表3-19 2021年广东省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机构清单 48
表3-20 2021年上海市基础研究优势学科及高频词 49
表3-21 2021年上海市主要学科发文量、被引频次及国际合作情况 50
表3-22 2021年上海市主要学科产-学-研合作情况 51
表3-23 2021年上海市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三十强机构 52
表3-24 2021年上海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十强技术领域 53
表3-25 2021年上海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列表 54
表3-26 2021年上海市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机构清单 54
表3-27 2021年江苏省基础研究优势学科及高频词 56
表3-28 2021年江苏省主要学科发文量、被引频次及国际合作情况 57
表3-29 2021年江苏省主要学科产-学-研合作情况 58
表3-30 2021年江苏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三十强机构 59
表3-31 2021年江苏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十强技术领域 60
表3-32 2021年江苏省发明专利申请量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列表 61
表3-33 2021年江苏省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机构清单 62
表3-34 2021年浙江省基础研究优势学科及高频词 64
表3-35 2021年浙江省主要学科发文量、被引频次及国际合作情况 65
表3-36 2021年浙江省主要学科产-学-研合作情况 65
表3-37 2021年浙江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三十强机构 66
表3-38 2021年浙江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十强技术领域 68
表3-39 2021年浙江省发明专利申请量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列表 68
表3-40 2021年浙江省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机构清单 69
表3-41 2021年湖北省基础研究优势学科及高频词 70
表3-42 2021年湖北省主要学科发文量、被引频次及国际合作情况 72
表3-43 2021年湖北省主要学科产-学-研合作情况 72
表3-44 2021年湖北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三十强机构 73
表3-45 2021年湖北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十强技术领域 75
表3-46 2021年湖北省发明专利申请量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列表 75
表3-47 2021年湖北省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机构清单 76
表3-48 2021年山东省基础研究优势学科及高频词 77
表3-49 2021年山东省主要学科发文量、被引频次及国际合作情况 78
表3-50 2021年山东省主要学科产-学-研合作情况 79
表3-51 2021年山东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三十强机构 80
表3-52 2021年山东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十强技术领域 81
表3-53 2021年山东省发明专利申请量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列表 82
表3-54 2021年山东省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机构清单 83
表3-55 2021年陕西省基础研究优势学科及高频词 84
表3-56 2021年陕西省主要学科发文量、被引频次及国际合作情况 85
表3-57 2021年陕西省主要学科产-学-研合作情况 86
表3-58 2021年陕西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三十强机构 87
表3-59 2021年陕西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十强技术领域 88
表3-60 2021年陕西省发明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