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全媒体时代的视听研究写作攻略
0.00     定价 ¥ 2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4390820
  • 作      者:
    作者:闫伟|责编:许珊珊
  • 出 版 社 :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置身于一种势不可挡、无处不在的大视听传媒生态中,我们用真实、新鲜的案例和真诚、轻松的表达,聊聊视听研究与写作的话题,讲讲学术论文写作的攻略。


展开
作者简介

闫伟 

文学博士,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研究部副主任,曾任《中国电视》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导组成员。多年担任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评委,相关部门剧集节目评审专家;撰写和主编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各类理论评论文章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学术期刊编辑和论文审稿人的视角,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如何写作。书中具体阐述了在全媒体背景下,视听研究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可行路径与发展趋向,并从选题确定、写作要领、防止误区、研究方法等不同方面,深入浅出地剖析解读,辅以各种实际案例,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学会论文写作。
展开
精彩书摘

PART ONE 选题定什么: 角度和视野是一门学问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正”需要有一个好由头。对于研究而言,不夸张地说,有个好选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遗憾的是,很多研究者苦于找不到或找不准。其实,好选题遍地都是,要想获取也并非难事,只不过一要遵从“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二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三还要掌握一些开掘的技巧。

热点该怎么“蹭”

平时在和作者的交流中,最常听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告诉我近期的研究热点是什么?”这本应是一个具有前沿思维和时效意识的好问题,却时常透着一股急功近利的味道。什么热门就赶紧扑上去, 趁热打铁,仓促上马,只为挤上那趟通往“发表”的快车。因此,当某项重要政策措施出台的时候,当某部热播作品播完的时候,当每年春晚结束的时候,当某类节目异军突起的时候,当某个概念被炒热的时候,便是这类蹭热点类论文趋之若鹜的时候。近些年,关于脱贫攻坚题材视听作品,关于电视剧《觉醒年代》《人世间》,关于各种文化类节目、慢综艺、“她”题材,关于“元宇宙”“算法”等的选题,都出现过此“盛况”。

这种紧跟潮流的做法貌似容易抢得机会,实则潜藏很大风险。首先,大量重复的选题,即便各自角度有所差异,也会引发编辑的审美疲劳乃至逆反心理; 其次,多人选择同一研究对象,事实上是一种“同题共答”模式,这最容易在比较中看出研究水平的高低优劣,因而也无形中平添了自己的竞争压力;最后,面对紧张的杂志版面和在某一领域内力求多元化的刊物定位,此举也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机会成本。

那么,热点究竟能不能蹭?当然能,关键是如何 蹭。拒绝盲目,是此中要义。着手之前,可以先扪心自问三个问题:第一,这是不是你的研究兴趣所在? 第二,这在不在你的研究能力范围内?第三,你有没有区别于惯常视角的新角度?如果都是肯定的回答, 便可以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了。

说到“热点”,很多研究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让选题思路的方向去贴合近一阶段的方针政策、热门话题、新闻事件等。这是有敏感度的思维,但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埋有隐患——用“蹭热点”来“蹭发表”,往往适得其反。如果只是批了一件“高大上”或者充满诱惑力的“外衣”而内在缺少硬货,最终会成了只会唬人的“标题党”,或者沦为“皮厚馅小”的劣质品。毕竟,“外强中干”是研究的大忌。

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不疯魔,不成活”,就是这个道理。在我日常工作的接触中,有时候感动于那种“一根筋”类型的研究者:其成果不一定特别高产,但共性特征是,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的所有论文, 都是定力十足地围绕某一个话题或领域来展开的。最终,这种持续深耕式的研究,往往既在纵深性方面可圈可点,综合起来看又会形成此方面的系列化成果, 达到比较理想的研究成效。这就是研究者的“浓烈兴趣”在起着决定性作用。

例如,有位研究者专注于“互动剧”的研究,从2015— 2022 年,先后撰写并发表了《试析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剧的叙事变化与价值指向》《媒介技 术视角下的互动剧特征研究》《融合文化视角下互动 剧的受众研究》《当前互动剧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等多篇论文;还有位研究者对“作品的网络舆论生 态”感兴趣,几年内先后产出了《我国真人秀节目的网络舆论场分析》《电视剧网络舆论场的聚合效应探 析》《电视剧社群化传播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研究》等多篇论文。这些成果力图用差异化的视角维度让同一研究对象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且由于是“走心”之作,文章品质都居于上乘。这种“矢志不渝”也令作者在该研究领域逐渐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当其学术影响力足够大时,让自己的“研究兴趣”转化为“学界热点”,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前所述,就视听创作和传播领域而言,最常见 的“热点”恐怕就是层出不穷的那些热播剧、热播节目了。这就涉及这些研究对象如何选择的问题。从作品本身的角度来看,“热”有很多种,“热起来”的原因也不一而足,有靠内容品质驱动的,有靠创新 亮点驱动的,也有靠商业炒作驱动的……个中真正 具有研究价值的其实并不多,这就需要闹哄哄背后 的冷眼旁观了。只有那些由于高妙境界、匠心精制、创新巧思使作品达到“出圈”效果的个案,才有资格被纳入研究视野(如果专门考察作品的商业运作等, 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近些年,剧集领域的《山海情》《人世间》《长安十二时辰》等,综艺领域的《典籍 里的中国》、河南卫视“中国节目”系列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等,纪录片领域的《舌尖上的中国》等便悉属此类。

当然,如果用批判的视角来介入热点的话,就是另外一种选题逻辑了。需要找到那些蕴含着某种已知弊端或潜在危害的问题或现象,并且,一方面这种危害在某种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这种危害有相当部分人可能并未清楚意识到。例如,在一篇论文《表征辨析与价值反思:播音主持艺术新现象透视》中,研究者对于近年兴起的热门“AI 主播”进行了理性思考:一方面,AI 主播存有劳动异化的可能性,即逐步取代视听内容的生产者与传播者的专业属性,让技术成为主宰,让人类成为附庸,间接破坏了播音主持创作的人文性与仪式性……另一方面,情感性是艺术作品的本质与内核,这是作为机器的 AI 主播无法拥有的属性,也是作为人类的播音员主持人与生俱来的自觉与优势。

在谈论文艺作品创作的时候,我们经常提及“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原则,其实对于做研究来说,“找准选题”也是首要的。因为很多情况下,“走对方向”比“怎么走”更加重要。特别是研究“热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视听行当,研究者一定要冷静头脑、擦亮双眼,选准最适合自己、最值得寄托心血的那方良土。

试试“小切口深打井”

在选题时,空泛、空洞、大而无当、虚头巴脑的 现象是最常见的,对于研究的质量而言也是最致命 的。有些论文的选题,常常让人感觉是一套系列丛 书或者一个重大课题的研究对象。由于很多研究者还不具备驾驭这样选题的能力或资源,且一般学术杂志也不可能给予如此大的版面篇幅,因此文章就只能呈现为浮于浅表、蜻蜓点水式的概说。比如我见到过的这样一些题目:《当下我国视听艺术的发展路径》《论中国电视剧的艺术特征》《谈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综 艺节目的传播现状》《国产动画片的对外传播研究》, 对于杂志论文来说便是过于宏大的选题。

创作大多讲究“小人物大主题”,研究则需讲究 “小切口深打井”。只有切口足够小,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与其他选题重复,才能具有“深、实、透”的可能性。

其实,这个“小”既有“通幽径口”之意,又有“精准落点”之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找选题,就是要用心找到这样的发光之口, 循光而入,探幽前行,便终会抵达山明水秀的豁然之境。

我曾经向一位影视研究专家约过一篇当时的热播剧《大江大河》的剧评,十几天后我拿到稿子,一下就被标题吸引住了——《从宋运萍之死说开去——电视剧〈大江大河〉观感》,因为这个情节段落恰好也是我在观剧时印象极深的,紧接着读下去,一步步不断广博,一层层不断深刻。文章从这样一个转瞬即逝的偶然性戏剧桥段,分析到其蕴藉的逻辑必然性,进而引申到改革开放时代原点的纯美意味象征,乃至文艺创作中一种独特的“浪淘式史观”和死而永生的美学辩证法。可谓在细小处“致广大而尽精微”。

我还曾收到过一篇只看题目便趣味十足的来稿——《解读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中“笑” 的内涵》,作者同样找到了一个“小而美”的选题切 口,通过对这部热播美剧中笑点的设置、笑点与剧情 的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来探讨情景喜剧中“笑的哲学”。特别是从中生发出对于 Nerds(在英语口语中,可直译为“书呆子”)这一社会群体的关注,并对其精神世界和现实境遇进行了一系列反思。可以说,文 章以剧中各式各样的“笑”为视点,向我们打开了一 扇洞观海外社会和异域文化之窗。

打井是需要准确定位的,因为并不是从任何一个点打下去都有水。其实,确定打井位置的方法并不简单,据有经验的人说,有时候甚至要通过综合考察当地的地理环境乃至四季变化来判断。可见这是一项门槛儿很高的复杂性、系统性工作。研究选题的切口找寻,同样如此。

首先,应该是未知点。这指的是“需要研究”的 问题。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别人走过的路没必要重蹈覆辙(除非有信心和能力比前人走得更远、更实),未知之路才孕育着无尽的可能性,才充满着意想不到的独特风景。未知必然隐含着风险,但“无限风光在险峰”。几年前,有一位作者对当时还未被学界重视的“游戏改编类电视剧”很感兴趣,但由于此方面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很少,因而一度想要知难而退。我则一再鼓励他听从内心的召唤,加把油啃下这块硬骨头。最终,经过他广泛收集中外的相关作品文本和研究成果,再加上自身的不懈钻研和创新思考,终于把“游戏改编类电视剧”这个点晕染开来,诞生了一篇 在该领域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学术论文。

其次,应该是价值点。这指的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所谓研究价值,即是否有助于实践发展和理论建设,这在确定选题时当具有一票否决权。需要提醒大家,哪怕具有点滴真正的助益,也可以说是有价值的。曾有一位年轻的作者敏锐地注意到高新技术对于动画创作的影响,这个点貌似平淡,但该作者论述的重心是“技术对动画产生副作用的反思”。其认为, 基于 VR 技术和 CG 技术,动画创作者们虽可创作出无限逼近真实世界的动画作品,但这种“超真实”的仿真奇观阻断了观众的情感投射,使观众对动画产生认知和审美上的裂隙。这可促使创作者和研究者们重新深入思考夸张、拟人化等动画的本体性问题,此论文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最后,应该是潜力点。这指的是“能够研究”的问题。一个真正好的选题,应当具有能够被“深度挖掘”乃至“持续开发”的潜质。就像打井,如果打到一半就由于地质条件等因素打不下去了,那无疑是当初“选位置”的失败。研究选题的认定也确实需要心明眼亮,能够把选题所蕴含的各种研究潜能看得清晰透彻,当然这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内功的修炼。几年前,有位作者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到了“短视频创作与乡村建设的关系”这样一个研究突破点。首先,乡村振兴是近些年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其次,短视频成了近年公认的高影响力、高渗透性的媒介形式,且发展态势难以阻挡;最后,乡村题材短视频也愈发成为热门创作和传播现象,有着宽广的发展空间。因此,作者不仅围绕此话题连续产出了多篇研究论文,而且该选题的后续生命力依然坚挺。诚然, 具有创新性地去开发各种潜能,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但在研究的道路上,最艰难的路才是捷径。要相信, 突破难点就是亮点。

勇于“剜烂苹果”

有了切中时弊的批评,行业发展才能持续向好。所以,研究者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勇于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在我们的视听研究领域,如果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到处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那就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了,研究者的良心和骨气就丢了。


找到真问题——敢于并善于批评——提出可行性路径,这一连串的操作,着实需要眼光、勇气、功力和智慧。不必说一以贯之,把其中某一方面落到实处就已颇为难得。聚焦到选题层面,若想找到值得批评的“真现象”和“真问题”,担当意识、尖锐视角和反思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良药苦口,“衷”言逆耳。虽然真话往往难听,但是面对发展迅猛而又鱼龙混杂的多样化视听创作发展图景,研究领域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敢于批评并善于批评的长效机制与舆论常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这样表述自己的评论态度:“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虽千万人吾往矣”,选择论题时正是需要有如此追求真理的初心和逆流而上的勇气。

在我从事编辑工作的过程中,有一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专注于我国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且每一次研究都有着浓厚的问题意识。从字里行间看得出,作者旨在通过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有效推动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首篇《电视真人秀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弱化与身份重构》,指出在泛娱乐的背景下,真人秀的本质属性与市场现状导致主持人角色出现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弱化表现;第二篇《智媒时代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嬗变与价值考究——以 AI 合成主播为例》,认为主观能动性缺失,凸显了情感状态空洞、语言沟通失效的技术壁垒;第三篇《表征辨析与价值反思:播音主持艺术新现象透视》,以网络直播、耳朵经济等热点现象作为分析支点,探讨了行业在价值形塑方面的可修正空间。几篇论文均紧跟播音主持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有的放矢、敢说真话,用心用力在行业发展中扮演啄木鸟的角色。

既然要“剜烂苹果”,就得先看清楚烂在哪里、弄明白烂得多深,才好准确下刀。也就是说,要先找到症结所在,才好对症下药。这便是选题上的研判功夫,必须对行业有着深度认知和精确把脉。

近些年,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经典之作不多,且整体而言社会渗透力和影响力不及前些年。这虽已成公认的事实,但很少有人能从独到视角挖掘出其深层原因,尤其是从创作本身的维度。直到有一篇论文的选题让我眼前一亮——《农村题材电视剧“群众”形象的塑造与“农民”主体性建构》,文章开头便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农村剧创作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群众”作为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经常成为创作中被忽视的角色。进而较为精辟地论述道:

农村题材剧中对于农民所思所想的表达,大多局限在农民个人利益的得失上,往往忽略了农民群众作为现实的历史的人,他们还是有精神需求的主体。

这种一竿子插到内核本质的语言,让人立刻就将思维延展到农村剧遭遇发展瓶颈的本体深因,不论对业界还是学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批评性选题最忌两点:一是泛泛而谈,无关痛痒;二是吹毛求疵,哗众取宠。

我平时常常碰到一种“二无”式选题—— 一点也没错,一点也没用。把已经公认或耳熟能详的现象、问题、对策再重说一遍,既缺乏个性化眼光,也没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新思路、新办法,此种批评说到底是并未深入研究对象肌理的人云亦云,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为了吸引眼球,不惜无限放大一个小缺陷,甚至 无端上纲上线,为了批评而批评,同样不可取。有些作者为了搏“出圈”,喜欢用“良心学者”的标签伪装自己,假扮行业卫道士的角色,其实不过是危言耸听、故意制造紧张空气,把“批评”作为标榜自我、哗众取宠的工具。

如果对批评性选题再要求得高一点,就是要“有破有立”,不仅能准确指出问题所在,还能提出可行建议。有真知灼见,也有管用实招儿。这往往是在选题阶段就应具备的视野和格局,胸中有韬略才能笔下有乾坤。

2021 年,针对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等文娱领域出现的问题,中宣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对此,我向一位作者约了一篇关于反思“粉丝文化”的研究文章。一段时间后,我便收到了其发来的题为《粉丝文化与网络IP 改编剧:基于社会实践理论的思考》的一篇高质量论文。之所以说质量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开篇便在痛陈“饭圈”弊病的基础上,鲜明提出了独到且靠谱的治病方案:

网络 IP 改编剧作为大众文娱产品,在改编的进程中如何平衡与粉丝文化之间的矛盾、如何正确引导粉丝来避免充满纷争的过度营销,并通过整体运营使其价值最大化,是从业者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行文中,作者依循此方向徐徐展开, 为切实改善此问题提供了立足于业界层面的有益思 考,同时也对文娱领域综合治理的有效开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这便是“破中有立”较为典型的例证,也彰显了作者负责任的研究态度。


展开
目录

前言 / 1

PART ONE 选题定什么:

角度和视野是一门学问 / 1

热点该怎么“蹭” / 1

试试“小切口深打井” / 7

勇于“剜烂苹果” / 12

相信“理越辩越明” / 17

跨个界也许别有洞天 / 23

PART TWO 要害在哪里:

绷紧“全媒体”这根弦儿 / 28

研究也面临挑战和机遇 / 28

关键是“思维转型” / 34

面对新事物要“胆大心细” / 38

边界越模糊,思路越要清楚 / 43

理性看待“高新技术” / 48

PART THREE 误区怎样防:

警惕研究中的沉疴痼疾 / 54

“言之无物”有很多款式 / 54

有一种旧叫“相对的旧” / 58

还是要带点“学术味儿” / 63

注意文中的“隐蔽之乱” / 68

别在“细枝末节”上败好感 / 71

PART FOUR 路径如何找:

通向研究彼岸的方向和技巧 / 75

最有价值的是“独家判断” / 75

莫让“乱花”迷炫了双眼 / 80

“点”和“面”构成多维体 / 85

爱与恨都须把握好“度” / 89

“雅俗共赏”乃最高境界 / 94

PART FIVE 方法怎么用:

合适的工具才是研究生产力 / 100

质化和量化都需要“内化” / 101

根据“敌人”选择“武器” / 105

“数据功夫”在挖掘和分析 / 110

体验需要“进得去,跳得出” / 117

“解剖麻雀”的正确打开方式 / 123

PART SIX 初心在不在:

别让“研究成果”变废纸 / 128

不能只享受“研究的过程” / 128

“填补空白”也是一种担当 / 132

任何“求新”都很可贵 / 138

理论实践“两张皮”要不得 / 142

“用事实说话”越来越重要 / 146

后记 / 15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