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对原始档案、信札的梳理,挖掘经典著作出版背后的故事,再现细节丰富的学林掌故。
2.勾勒了陈寅恪、郑天挺、钱钟书、启功、周一良、张政烺、何兹全、田余庆、王仲闻、宋云彬、周振甫、傅璇琮等诸多学者的群像,是一段有温度有深度的学术史、出版史。
3.全文披露了周振甫撰写的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审读意见,以及钱钟书的逐条批注。
4.作者回顾数十年的编辑工作生涯,分享了颇多可资借鉴的编辑经验。
本书通过对中华书局原始档案、往还信札的梳理,挖掘了许多经典著作出版背后的尘封旧事;作者徐俊作为中华书局的老编辑、原执行董事,主持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作,是中华书局历史的亲历者,与许多学者交谊甚厚,以温暖细腻的笔触,忆述与诸多学者交往的点点滴滴,描绘出一代学人的风范与行谊。为我们呈现了一段丰富立体鲜活的现代学术史。
一个有着悠久优秀传统的出版社,是与学者相互成就的,本书全文整理了周振甫撰写的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审读意见,以及钱钟书的逐条批注,为我们全景呈现了这一中国出版史上的佳话。作者并回顾了编辑工作生涯的许多往事,记录了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作的诸多细节,分享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编辑经验。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中华书局1960年代在翠微路二号院开展“二十四史”点校工作,形成了“翠微校史”的佳话以及中华书局古籍整理的优良传统,作者在这个传统里工作、生活,回顾生涯,益增新彩。
开始做编辑最怕的是什么呢?是程毅中先生来谈稿子。程先生是当时文学编辑室的主管局领导,后来他在尚未到退休年龄的时候就引病辞去了副总编辑的职位。说到这里,今年疫情严重的时候,九十岁高龄的程先生,还把三万多稿费一次性捐赠给了武汉市中心医院的一线医务人员。
我们编辑做书稿审读加工,一般有两样东西必须有,一是审读报告,二是加工记录。我入职文学室后做的第一本书是一个《世说新语》的稿子,最后退稿了。审读意见,主要是对书稿体例和价值的判断,对古籍整理书稿来说,首先要审核选用的底本恰当不恰当,就要弄清楚本书的版本源流,不同版本系统中选什么本子来做底本、通校本、参校本,甚至还要去图书馆查有没有批校本之类的,都要像作者一样去研究一番,把判断写到审读报告里 ;对于书稿内容的意见,不能在稿子上写和划,意见要写在浮签上贴到相应位置,俗话说贴条子……稿子审完之后总是贴满了条子,然后交上去。这时候,程毅中先生可能就会突然站到你跟前,说 :“徐俊同志啊,我要跟你商量商量。”最怕的就是这个时候,因为有的是贴的条子完全不对,有的是该贴条子的地方没有贴。
………………
讲了这么多,我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学术研究也好,编辑工作也好,一定还是要有机会去打一口深井,触类旁通地去接触相关的文献。如果你曾经深入地做过一件事,再接触到其他事时,哪怕没有直接经验,你的认识、理解和敬畏之心,都会带给你很多的好处。
——《要有机会去打一口深井——我在中华书局的编辑往事》
序(程毅中)
王仲闻:一位不应被忘却的学者
《尚书校释译论》引出的尘封旧事
汪篯与中华版《唐六典》点校本
关于“不得”的后话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出版轶事
一个未能实现的出版计划——1960 年代中华书局与陈寅恪先生的交往
宋云彬:点校本“二十四史”责任编辑第一人
(附:宋云彬旧藏书画展暨捐拍仪式致辞)
“十三经清人注疏”缘起
春雨润物细无声——周振甫先生琐忆
中华书局的良师益友——怀念何兹全先生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怀念田余庆先生
中华版图书他题签最多——记忆中的启功先生
细微处见精神——追忆刘浦江与点校本《辽史》修订
傅璇琮先生逝世前后及我对他的两点认识
张政烺先生与中华书局的因缘
郑天挺先生与中华书局
送赵昌平先生最后一程
平实而通达的引路人——追怀蔡美彪先生与中华书局的情谊
书札中的雪泥鸿迹——中华书局所藏向达致舒新城书札释读
附逆之外的梁鸿志——爰居阁谭屑
王先谦《新旧唐书合注》的前世今生
周振甫《管锥编》选题建议及审读报告
周振甫《管锥编》审读意见——附钱钟书先生批注
周振甫《谈艺录》(补订本)审读意见——附钱钟书先生批注
《全唐诗补编》编辑工作回顾
更多更久的赋能与加持——周勋初先生九十华诞祝词
序跋的意义——《学理与学谊》编辑手记
中国人文学术的标杆——《项楚学术文集》首发式致辞
要有机会去打一口深井——我在中华书局的编辑往事
从《史记》修订本谈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
半个世纪的学术接力——两《五代史》的点校与修订
一部《辽史》,两代学人的寂寞与奉献——谈《辽史》的点校与修订
《魏书》及“北朝四史”的点校与修订
《南齐书》及“南朝五史”的点校与修订
“二十四史”点校整理的回顾与现状
外二篇
三人行 三十年——追念吴泓老弟
家在扬子江中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