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对话百年--经典阅读中的红色力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6019155
  • 作      者:
    编者:沐涛|责编:刘效礼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作品选,系2021年“品经典·读百年”长三角高校大学生书评大赛部分佳作。本届书评大赛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作家协会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旨在鼓励广大学生通过经典阅读与写作“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录表达青年人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对话百年--经典阅读中的红色力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这次大赛的精选作品的集结,主要包括了三篇的内容。
展开
作者简介

沐涛,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理事、上海世界史研究会副会长,参加撰写的《非洲通史》,先后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历史学一等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风雨兼程,尽显英雄本色。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七十载,为新中国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国之栋梁。为纪念建党100周年、华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长三角大学生品读经典征文大赛。征文活动定位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史明理,在写作中知史砺行,通过写作抒怀,记录和表达青年人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本书收录此次征文活动中来自长三角地区60余所高校大学生关于红色经典书籍的书评50篇,展现新时代大学生阅读红色经典书籍、体悟发展力量、感怀家国精神的面貌。
展开
精彩书摘
《论持久战》中历史和主体的辩证法及其启示
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最先是一篇演讲,总结了我国彼时抗日战争进行了10个月来的经验,并且在对当时国内国际尤其是中日之间的局势进行分析比对后,提出了对抗战走势的预测以及更加具体的战略问题。事实证明,他的预测十分准确。《论持久战》一经发表,就产生了重大广泛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创始人冯契先生深受其震撼,他曾说:“《论持久战》特别使我感受到理论的威力,它以理论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来说服人,完整地体现了辩证思维的逻辑进程。可以说,这本书是继《资本论》之后,运用辩证逻辑的典范。”这一评价不可谓不精准,也是启发我重新阅读这本著作并写下此文的原因之一。
马克思多次说要写一本书来讨论他的方法,他没有时间兑现这个诺言,但是却给我们同志留下了《资本论》等一系列数不清的著作,并把他的方法埋藏其问。《论持久战》也是如此。列宁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我们也完全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留下了《论持久战》的逻辑。我们在今天阅读它,自然有必要至少部分地把握它——这篇书评就是一个尝试。
许多人在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时候或许都会产生一种困惑:马克思主义首先说自己提供了一种历史理论、一种规律性的认识,而规律一般而言是有着某种恒常性的,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乃至整个旧哲学最大的变革之一便是给予“感性的人的活动”以地位,是在那篇包含新世界观萌芽的提纲里提出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也就是一种体现人自由自主的活动。人的——也就是主体的能动性和为了正确地理解问题,我们先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的来源。人们所熟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等理论框架,主要还是来自后来第二国际和苏联理论家们的概括,并被马克思主义者所接受并普及。这种概括是有意义的,给许多人一个掌握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原理的台阶。
但在《论持久战》里,我们基本看不到这些令人感到熟悉的词句,那里只有对现实的分析,也就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的现状阐述与未来预测。总体而言,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长期看中国才能取得最终胜利;而后面进一步,文本也没有涉及抽象论述,只是直陈“我们的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中日两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战争”,是法西斯崩溃前夜的挣扎和已经有了经受革命考验的进步人民的中国的抗争等等现实理由。这些现实的原因就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持久战”,以反驳速胜论和亡国论的主要理由。 可是它虽然处处没有“理论”——这体现在文本大部分都是对于中日两国和世界局势的具体描述分析之上——但又处处都是理论。这首先是说,分析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尤其是毛泽东同志本人对矛盾、辩证法的改造(这点我们放在后面谈);其次是说,这种不像理论的理论本身就是理论。正如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里重新诠释列宁对俄国革命的分析后指出的,“既然任何特殊都不说明规律,那么这一特殊是否无形中本身就是规律?归根到底,我们难道不是始终处于特殊之中哆?”这个特殊自然是相对于“普遍”的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等一系列公式而言的,而教条主义式地死守这些公式将会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历史已经展示过了。
因为事实上我们并不生存在一个纯粹的、简单的世界里,在那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唯一的关系就是“决定”和“反作用’’两个单调的箭头。事实是,我们甚至很难找到一个内部处处同质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或者上层建筑的“个体”。比如彼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首先包含了两种类型的生产方式;而中国又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同时也存在着顽固的封建主义等多种类型的上层建筑。其实早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里毛泽东就有更细致的对中国状况的考察,这些具体的内容是无论复读书本多少次都得不出来的,可是能想象如果没有对这些情况的了解我们还能看到胜利的希望、乃至获得胜利么?
P3-4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思维与精神
《论持久战》中历史和主体的辩证法及其启示
探寻社会学的哲学视野——对于《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寻与阐述
与一位战士同行——《马克思传》读书报告
一场哲学革命:从思辨哲学到实践哲学?——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定位
对“两个必然”的阐释——重读《共产党宣言》
管窥毛泽东的经典阅读——读《毛泽东谈读书学习》随笔
平等与文明的冲突和现代思考——基于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刑罚是易感触的力量——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评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理性时代的历史哲学——读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从物的视域到事的视域——浅析庄子的《齐物论》
第二篇 社会与个人
再审视“异化劳动”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阅读札记
从周边看“中国”——历史文化视角下的自我再审视
《思旧赋》:不只为“思旧”而“思旧”——浅析向秀“顺名教以任自然的处世哲学
凝视之外——《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阅读报告
总体性问题场域中的性别视角——贺桂梅《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
读书报告
田园将芜胡不归:后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书写——评梁鸿《中国在梁庄》
“吃”与“世界”:赵树理文学语言的两极——评《李家庄的变迁》
第三篇 历史与人文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读书感想
浅论中国古代“礼”与“法”及其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价值——《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随笔
内忧外患下的社会主义实践与启示——《法兰西内战》读书随笔
《三国志》读书笔记:论季汉王朝之正统性
揭开五四的面纱——读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读《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之感悟——对书中“关中本位政策”的细考察
于“视”中品《万历十五年》——视角·视线.视域
狂人走后怎样?——兼论《狂人日记》中的本真性悖论
断鸿
“零余者”与“忧郁症”——浅谈郁达夫的《沉沦》
“三境”叠映下的阿Q与革命——针对《阿Q正传》中批判性的再论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读《桃花扇》有感
恐惧与绝望:《狂人日记》中的“否定”与“否定之否定”——《狂人日记》读书报告
儿童视角下的反讽温度——读萧红《呼兰河传》
记忆的召唤:读鲁迅《在酒楼上》
《红楼梦》太虚幻境中川隋”的三重境界——读《红楼梦》第五章 回有感
沉默的春——从萧红《小城三月》一窥“文学的政治”
美学再造——读《美的历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