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籍华裔学者金丝燕教授拥有在中、法多所高校从事跨文化学研究和教学的经历,充分具备跨文化研究视野,对跨文化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谙熟于心。本书简明扼要,个案丰富,从近代中西文化的几次相遇切入,系统介绍跨文化学的缘起和研究范畴,比较全面地梳理了跨文化学形成与发展的学术史。作者利用中文、法文、巴利文等多语种材料,结合丰富的教学和研究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跨文化学研究的切入点,并对跨文化学研究的新前景予以展望。不仅可供专业学者作教学参考之用,也可帮助大众读者初步了解跨文化学。
跨文化研究首先需要一种超越知识理论的态度,有人会问:它在哪一个层面活动呢?它在想象层面?在知识层面?在逻辑层面?在行为层面?都不是。分裂的知识碎片是没有办法使人接近真正的认知的,而我们的认识系统,我们所接受的知识框架,是知识世界的某一个碎片。由这个碎片去探索一个整体,那基本上是一个痴心妄想。因此,在知识界,在知识和精神心态史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大部分由所知障所产生的狂乱。这种狂乱,对知识的探索是没有意义的,除了奥古斯丁的狂乱。奥古斯丁是人类史上第一个由外视角向内视角转变的作家,由他我转向自我的审视,是有巨大历史意义的。
跨文化研究很容易与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总体文学相提并论,并被视为边缘地带的、跨学科的尝试。大家对跨文化研究者有一种学科上的宽容,本行不错,有资本就跨跨吧,就是这样一种宽容。习惯于学科分界的研究者视它为似是而非,但也有学者提出原有学科体制是否应该进行相应调整的问题。更有学者进一步认为,跨文化研究或注重多种文化的共同特征,或探讨各文化体系自己无法单独突显出来的潜在性。因此,它有独特的意义。逻辑上来讲,跨文化研究的意义在探讨各文化体系自己无法单独突显出来的潜在性。因此,它有独特的意义。逻辑上来讲跨文化研究的意义在探讨各文化体系自己无法单独突显的潜在性这一层面。汪德迈先生认为,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首先引人注目的和引起疑问的东西,就是寻找差异性。这个出发点不能从共性出发去研究,汪德迈先生因此支持于连的观点。于连认为,我们的研究要从相异性开始,不从共性开始,否则没有意义。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从共性开始。从共性开始确实也有它探讨的领域。相异性研究首先是对你的考验,你有他没有,你是排斥他,消灭他,还是接受他、研究他,这对研究者的心性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所以,汪先生会谈到他研究的两大基础,其中一个就是福柯的“异托邦”。
跨文化研究的意义有三:第一,通过跨文化研究来探讨跨文化性。什么叫跨文化性?它是一个个体或者一个文化族群“放眼”的能力,超越自身和他者在平等情况下进行对话的能力。第二,跨文化研究提出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性问题。在后现代背景下的今天,文化的多样化对于个体和社会双重身份的人来说变成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第三,跨文化研究的意义还在于揭示存在于文化文本中的文化相遇或冲突问题,探讨其间的关联,因此,跨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在文化的相异性。
——摘自本书第二章第二节
导论 跨文化学的时代背景
一、中西第一次相遇
二、中西第二次相遇
三、中西第三次相遇
第一章 跨文化学的缘起
第一节 跨文化学的定义
第二节 跨文化学的意义与方向
第三节 跨文化学的理论要素
第二章 跨文化学研究范畴:论题与假设
第一节 跨文化学研究的论题
第二节 跨文化学的假设
第三章 跨文化学研究的切入点
第一节 文化资源与文化视野
一、中国新诗源与新诗学
二、法国早期汉学的接受视野
三、《跨文化对话》的期待视野
第二节 文化转场
一、中古汉语形成因素
二、《古文言读本》的文化维度
第三节 汪德迈中国学研究
一、“新汉文化圈”的复兴(第一阶段:1970-1990)
二、“新汉文化圈”的基石(第二阶段:1990-2013)
三、“新汉字文化圈”:基于语言、社会与存在三层面的中国学研究观(第三阶段:2013-2019)
结论 跨文化研究新学科的前景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