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研究(湖北省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21)
0.00     定价 ¥ 1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1975
  • 作      者:
    编者:汤尚颖//陈翠芳|责编:刘畅|总主编:郝翔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在对我国现有国土空间治理历程和湖北省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就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现状、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现状、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绩效评价、湖北省三生空间均衡的实证分析、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进展、新时代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构成要件、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框架设计,以及推进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政策建议共八个部分进行分析。 本书可供资源环境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教师、研究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现状
  在广泛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本章将通过对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历史演变及阶段性的分析,重点介绍并分析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情况和特点,探讨影响湖北省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历史演变
  根据对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历史脉络的分析,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历史脉络清晰、方向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发展的阶段性和时代要求。
  一、历史脉络
  湖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省,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的进程和特点。
  (一)历史沿革
  湖北省地处我国的中部,南与湖南省、江西省接壤,东与安徽省相邻,北与河南省、陕西省相连,西与重庆市交界。大别山、秦岭、武陵山、幕阜山坐落于湖北省的四周,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屏障和独最的自然地理景观,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承东启西、承南接北的区位地理条件和优势。湖北省水、陆、空现代交通便捷、发达,有“九省通衢”之称,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经济发展基础和产业配置条件好。
  湖北省是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比较早的地区之一,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湖北省大部分属于吴国。历经朝代更替和历史演变,湖北省在我国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元代设湖广行省,清朝分湖广省为左右布政使司,后湖广左司改为湖北省,此为湖北之名之始,民国时期湖北省才基本定型。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汉口港的开埠,汉口货畅其流、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一派繁华的景象,汉口港一跃成为我国的第二大外贸港口,也使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省及其周边地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湖北省的区位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湖北省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虽历经了行政区划的调整,但其基本格局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始终是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最为活跃和产业布局的重点地区之一。
  (二)自然资源状况
  湖北省自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目前,湖北省总面积为18.59万km2,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94%,其中,林地和草地、耕地和园地、水域和湿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分别占省域面积的50.39%、28.27%、10.64%、8.87%和1.83%。地形地貌多样,地质资源丰富、景观独最,有平原、丘陵、髙山,也有河流、峡谷、溶洞。2019年全省耕地面积7152.88万亩(1亩=666.67m2),主要分布在荆州、襄阳、荆门、黄冈和孝感等地,其中水田3819.88万亩,水浇地562.90万亩,旱地2770.10万亩。园地面积730.50万亩,主要分布在宜昌、黄R、恩施等地。林地面积13920.2万亩,十堰、恩施、宜昌、襄阳和黄冈林地面积占全省七成以上。草地面积134.08万亩,主要分布在咸宁、随州、黄阿、孝感、襄阳等地。湿地面积91.86万亩,作为内陆省份,湖北有极少量的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呈现“五分林地三分田,一分城乡一分水”的分布格局,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地区。从地区来看,鄂东北和鄂东南由于分别有大别山和幕阜山的分布,地形主要以丘陵为主;鄂西北由于有秦岭、大巴山,地形主要以山地和岗地为主;鄂西南主要受武陵山和大巴山的影响,区内主要是山地。江汉平原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地形平坦,是湖北省的主要粮食和淡水产品生产区;区内地形多样,气候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盛产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农产品和鱼、虾等淡水产品,是我国重要的“鱼米之乡”;区内有长江干流及清江、汉江等众多支流贯穿其中,长度超过5km的河流就达到4229条,河流总长度达到6万余千米;区内水网纵横、湖泊分布广泛,纳入全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就达到755个,湖泊水面面积达到2706.851km2;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降水丰富,近2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到994.5亿m3,人均水资源量达到1713.7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达到964.6亿m3,地下水资源量达到277.9亿m3,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区内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截至2021年底,湖北省已发现矿产150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91种,分别占全国173种已发现矿产和162种已查明矿产的86.7%和56.2%。同时,鄂西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达到11.68万亿m3,居全国前列,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示范区建设已获国家批准,具有年产能100亿m3的开发潜力;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2%、森林蓄积量为4.2亿m3,均居全国第15位和中部地区第3位。另外,湖北省的湿地资源也有广泛的分布。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湿地面积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7%,位列全国的第11位、中部地区第1位。同时资料表明,湖北省近42%的土地面积为生态保护空间,约21.06%的土地面积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具有“山体屏障四周环抱、江湖水网纵横交错、自然景观东西分布”的生态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维系着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总体来看,湖北省是我国自然资源禀赋较好、类型多样、开发历史悠久,水土配合条件良好,地理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资源丰富、保育良好,物产丰富,科技教育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其中,江汉平原历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和淡水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基地,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称,同时,湖北省也是我国近、现代工业布局的重点地区之一,对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的过程中,湖北省积极整合资源,认真谋划,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交通、产业、教育和科技等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国土空间布局全面展开,经济社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体制机制演变及其影响
  湖北省虽然是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比较早和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之一,但根据对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的分析,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也呈现不同的发展阶段。具体来看,湖北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划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前、党的十八大以来3个大的发展阶段。
  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空间布局的调整在国家治理体制的转换中呈现不同的特征,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对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湖北省的自然资源进入了有序开发利用的阶段。
  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这一时期湖北省的利用模式与全国基本一致,处于曲折发展阶段。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使湖北省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结合,农民土地所有制得以全面确立。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生产力有所提高。1953年“一化三改”通过公有化解决了小农经济难以集中力量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这一时期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处于调整准备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矿山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矿业生产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该阶段湖北省矿业刚刚起步,发展缓慢,规模较小。湖北省积极开展矿产资源普查工作,初步了解了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第一章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现状
  展的需要开展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初步建立了湖北省矿业开发利用体系。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农民集体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又为整治山河、开展规模宏大的水利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因而,从1957年冬季开始,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消除水害、兴修水利的愿望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的形势结合起来,使水利建设达到空前的规模。7JC利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以流域为单位的治本建设。这个阶段湖北水利建设以整险加固、成龙配套、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效益为主,有重点地兴建新的大中型工程。经过几年的续建、巩固和配套,已建工程逐步发挥了效益,巩固了前期水利建设的成果(湖北省水利厅,2008)。
  2.产业布局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北省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走上了加速工业化的道路。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产业结构政策向重工业倾斜,初步奠定了湖北现代工业基础及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体系,第二产业的增长显著快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长。由于“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的成功实施,政策上盲目乐观,使得各产业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了第一产业急剧下降和第二产业的畸形发展。从1961年起,按照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湖北省经济工作和产业重点回到农业。产业结构失衡初步扭转,产业结构比例朝合理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湖北省已由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个以农业产值为主的省份转变为以工业产值为主的省份,工业已成为内部行业比较齐全的主要经济部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居于全国前列。从三次产业发展序列的变化上看,湖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占比逐步上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52年的56.7%,降至1978年的40.5%,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52年的15.6%提高到1978年的42.2%。随着湖北省工业的不断发展,该时期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过度开采及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河流和湖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乡镇重工业企业肆意排放污染物;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越来越大;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致使森林资源消耗,
  自然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3.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湖北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奠定了湖北的工业基础,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基地实力强劲。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湖北得以成为中央人民政府重点投资的地区之一。首先,国家将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中的武汉钢铁联合企业建厂工程一期工程等三大项目安排部署在湖北。然后,又根据三线建设的需要,在鄂西、鄂西北地区重点安排了电力、铁路和汽车制造业等项目。从“一五”到“六五”计划时期,国家在湖北总共实施了219个工业大中型项目,投资兴建了武汉钢铁联合企业、武汉锅炉厂、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昌造船厂、第二汽车制造厂、葛洲坝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工业投资额累计近34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累计达270多亿元,其中,重工业固定资产为226.9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形成了以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建材、纺织等基础原料工业和机械与汽车、电力设备、通信等基础装备工业为支柱,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总体来说,这一阶段湖北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经济质量良好。针对消费品货源短缺,湖北着重进行了轻重工业结构调整,至1983年轻重工业比例已大体相当,实现了自然资源初步开发利用。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不仅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现状1
第一节历史演变2
一、历史脉络2
二、体制机制演变及其影响4
三、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演变11
第二节阶段性分析13
一、发展阶段划分13
二、不同阶段主要特点15
第三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变动情况18
一、开发利用基本情况18
二、空间布局基本情况27
三、开发利用、空间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变动情况30
第四节存在的主要问题33
一、粗放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模式33
二、突出的空间失衡问题34
三、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36
第二章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现状37
第一节发展历程38
一、发展阶段划分依据38
二、发展阶段划分结果44
三、不同发展阶段特点45
第二节基本情况48
一、治理体系分类48
二、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48
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研究
三、治理的主要特点63
第三节存在的主要问题65
一、区域空间治理模式65
二、治理体系性67
三、治理能力建设69
四、空间治理战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70
第三章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绩效评价73
第一节绩效评价研究进展74
第二节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及体系构建77
一、指标选取原则77
二、指标体系构建78
第三节绩效评价方法比较及选择83
一、评价方法比较83
二、评价方法选择84
第四节绩效总体评价87
一、评价过程87
二、评价结果88
第五节绩效分区评价90
一、绩效结果评价90
二、空间相关性分析91
第六节影响因素分析93
一、空间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93
二、模型构建与检验96
三、模型结果分析97
第七节研究结论100
第四章湖北省三生空间均衡的实证分析103
第一节研究进展104
第二节三生空间均衡的经济学分析111
一、三生空间均衡运行机理分析111
二、三生空间均衡评价模型构建118
第三节湖北省三生空间均衡的时间特征分析121
一、评价指标体系121
二、数据来源及预处理123
三、时间序列特征123
第四节湖北省三生空间均衡的空间特征分析128
一、均衡协调程度空间差异128
二、均衡协调程度空间集聚130
三、均衡协调程度局部空间自相关132
第五章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进展133
第一节治理体系建设主要进展134
一、区域发展战略134
二、国土空间规划137
三、国土空间治理法律建设139
四、国土空间治理制度建设140
五、区域发展政策体系142
第二节治理能力建设主要进展146
一、高新技术的发展146
二、治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146
三、社会共治的国土空间治理机制148
第三节国土空间优化主要进展152
一、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152
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154
三、国土空间布局形态155
四、国土空间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157
第六章新时代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构成要件163
第一节国土空间治理理论基础164
一、概述164
二、国土空间治理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166
第二节国土空间治理机理分析174
一、因素分析174
二、运行机制分析177
第三节我国国土空间治理演进分析178
一、进程179
二、主要内容181
三、改革方向和重点184
第四节新时代影响区域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素撕186
一、新时代对国土空间治理的要求186
二、新时代区域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影响要素191
第七章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框架设计195
第一节设计原则196
一、时代性196
二、体系性199
第二节设计思路200
第三节建设框架201
一、建设框架设计201
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设计202
三、治理模式设计208
四、治理机制设计210
五、治理战略选择211
六、实现路径设计213
第四节框架设计的治理方向和重点216
一、建设方向和重点216
二、治理方向和重点219
第八章推进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
政策建议223
第一节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制度体系224
一、加强绿色制度建设,形成相应制度体系224
二、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强化制度的约束力225
三、加强法律建设,约束市场主体行为226
第二节以制订国土空间规划为切入点,全面推动国土空间优化进程228
一、加快规划编制进程,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主的规划体系228
二、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实现布局与生态和谐229
三、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控,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230
第三节以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为契机,推动治理现代化进程232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国土空间管理水平232
二、加强“多规合一”建设工作,形成信息化程度高的规划体系234
三、加快监督能力建设,形成立体化的监控网络体系236
第四节以执行能力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237
一、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切实提高国土空间治理的执行能力237
二、加强执行能力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执行效率238
三、加强治理过程和环节的监督,形成国土空间治理监管体系239
四、完善治理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的发展环境241
参考文献24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