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比较机理挖掘--ICP何以可能(精)/当代经济统计学批判系列
0.00     定价 ¥ 18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15258
  • 作      者:
    作者:邱东|责编:陶璇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国际购买力和实际GDP的比较对国势判断非常重要,是国民经济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尽管“国际比较项目”已经历50多年,但其方法论研究仍应持续。《国际比较机理挖掘:ICP何以可能》给出了研究格局,即“国际比较项目逻辑图”,提出了50多个有待思考的方法论问题。重点剖析了“纯价比假设”和“等价比假设”及对国际比较项目数据结果的影响。还对新近国际比较项目的重要文献做了述评,特别指出了国际比较项目数据结果面临“反基本事实”的测度风险。《国际比较机理挖掘:ICP何以可能》回溯研究了“Ryten报告”,探索了空间经济比较原理和相应的经济学基础概念。
展开
精彩书评
(1)从事经济统计学教学研究的专业教师和学生;(2)从事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应用研究和教学的师生;(3)从事社会经济实证研究的研究人员和师生
展开
精彩书摘
货币购买力国际比较研究的格局
  比较是经济统计学的核心,经济统计的对象都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对之测度与核算都需要在比较之中达成。所选定的对象及其结构究竟可比与否?或者,对象结构在什么社会经济意义上可比?又应该如何去比较?构成了经济测度与国民核算的本质问题。
  国内专门从事经济统计学说研究的学者不多,而专门从事国际比较方法论研究的学者更少。有学者将ICP 视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是否涉足关系不大。不过笔者却坚持认为,这是宏观经济统计的三大内涵之一,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笔者将宏观经济统计概括为三大方面:经济测度(economic measurement)、国民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与时空比较(temporal and spatial comparison),用三个核心单词的英文首字母来表示就是MAC。笔者潜心于此的切身体会是:经济统计学的三大方面互相作用,不可或缺。比如,如果不懂得经济测度和国民核算,就很难真正搞好国际比较;但如果不搞懂国际比较,很难说就搞懂了经济测度和国民核算。
  比较分为时间比较(动态比较)和空间比较。而国家是社会当中为人们谋求利益的基本单位,自然也是经济计量分析的基本单位。所以,国际比较是空间经济比较的主要内容。
  广义来看,国际经济比较统计包括国际贸易统计、国际收支统计和货币购买力国际比较,还包括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评价。在《理解国民账户》中,第三章就是国际比较,其中除了货币购买力国际比较之外,还阐述了生产率国际比较;储蓄率、利润率和公共债务比率的国际比较;住户消费的国际比较。并不是所有空间经济比较都需要用ICP方法,增长率可以直接比较,“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也可以直接比较。
  从上述国际经济比较的内容看,货币购买力比较*具综合性,是宏观的国际比较,从方法技术上看在国际比较中也*为复杂,故而地位也相当重要。因此狭义地看,人们提及在“国际(经济)比较”时,指的往往就是“货币购买力国际比较”,而采用直指货币购买力的称谓,就是强调所特指的比较内容,以免误解。
  我们用图1概括一下上述“比较”内容的分解路径。
  图1 经济比较的主要构成
  到2020年,专门针对货币购买力的ICP已经开创52周年,50多年里ICP共进行了9轮。2017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将其确定为全球常规经济统计项目,由世界银行主导,每三年采用全球调查数据估算,其中间两年采用插值法补足国际比较数据。
  提起经济统计,人们可能容易联想到SNA,然而世界上*大的经济统计项目却是ICP,“宾大表”则是世界上*大的经济统计数据库。欧盟与OECD(EU-OECD)和世界银行都发布并适时更新了ICP的方法论手册。世界银行在2013年出版了Measuring the Real Size of the World Economy:the Framework,Methodology,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ICP,这是ICP*新的方法论手册。
  在这个大背景下,是不是意味着ICP的方法已经近乎完善,无须开展空间经济比较的方法论研究了?项目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对ICP的研究是否只需对其数据结果开展应用?这些年来在国际交流中我们感受到这样一种基本态度:ICP方法论万事俱备,只要落后国家学习好手册并按照程序操作,全球实际经济规模就可测。
  那么,*新轮次ICP的结果中有没有奇异值?其判定标准是什么?公布数据时是否应该对此做出交代?有没有实现对此的专门分析?对于这些疑问,在有的专家看来,可以做的顶多是对比较方法的小修小补。总之,对ICP而言存在着一种方法论的“完备性幻觉”。
  若真是如此,本书的题目又从何提起呢?就国际比较的方法论研究而言,究竟是大功告成,还是任重道远?
  可能是天生愚钝,笔者这些年参与了ICP的若干活动,也努力阅读了部分ICP相关的文献,既解惑也生惑,积累下来竟然仍是疑问多多,不过独*想法也不少。在这些年的交流中,笔者的某些想法也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比如评语“你说得很有道理”。问题是,如果笔者的某些见解有道理,那又意味着什么?笔者所阐述的道理会指向哪里?其实,并非只有笔者进行了思考,这些年来从各个角度思考ICP的学者不算少,如何将这些思考深化且系统化呢?集大成的工作谁来担当?
  人们在学术研究中特别看重“视角”(perspective),这固然对头,但笔者以为,研究的“格局”更为重要,即需要多维视角的综合。笔者在关于“经济统计意识”的讲座 中提出,苏轼的“题西林壁”应该成为经济统计学学者的座右铭。东坡居士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从横竖、远近、高低、里外等各种不同的视角得出不同的认知,结合在一起,或许方能识得庐山之一二。笔者还曾试着补充另外的视角:“日看成岭夜成峰,春夏秋冬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隔雾雨风。”时间变化、观察条件等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所以研究应该尽可能地从多个视角进行,且综合之,格局足够,认知才能提升、深入和拓展。
  设想一位司机驾车从甲地到乙地,见到乙地下雨的场景。试问,甲乙两地有没有雨的天气判断,究竟是基于地域差异,还是动态变化?是驾车过程中甲乙两地都下起了雨,还是甲地晴天乙地下雨,司机驾车进入了雨区?
  只有扩展观察空间,延续观察时间,才能得出对甲乙两地天气情况的正确认知。如果局限于司机微观的亲身经历,他很可能认定只是乙地在下雨,而且潜意识里可能有对甲乙两地天气情况的推论:似乎他从甲地出发的时候乙地就有雨,而甲地在他到达乙地时还是晴天。
  一般而言,只有结合了时间和空间更大格局的观察信息,尽可能避免单个或部分微观观察可能隐含的偏误—基于有限信息进行主观推断所造成的认知偏误,才能得出相应范围内的正确认知。这个思想实验说明了格局对认知的重要性。
  鉴此,让我们从“ICP逻辑图”开始。
  1 “ICP逻辑图”
  世界银行在2013年ICP手册《测度世界经济的真实规模—国际比较项目的框架、方法和结果》中给出了一张ICP主要内容图,为各地区、各国从事ICP工作提供了基本框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图2为“ICP主要构成图”
  但是笔者不甚满意,因为这张图主要针对ICP工作,内容繁杂,不容易看出ICP内在的经济比较逻辑关系。所以,笔者另外总结了一张“ICP逻辑图”(图 3),概括货币购买力国际比较的机制,特别是各环节的链接。如果过程中隐含了假设,则需要考察ICP诸环节之间究竟是切实链接,还是逻辑虚搭。“ICP逻辑图”是对研究格局的构建,便于我们发现可能存在的缺陷,进一步明确研究的重心。
  图3 ICP逻辑图
  本图由北京师范大学王亚菲教授代为绘制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读ICP逻辑图。
  首先,从两个系列内容看ICP的逻辑节点。
  从主要内容看,ICP可以分为GDP和PPP两个系列。GDP是数据基础系列,由于总体PPP的分层计算,GDP分类支出数据作为权数出现,这对货币购买力大小起到权衡作用,其数据质量非常重要。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各国数据质量水平越高越好,国际比较需要的是各国数据质量水平尽可能相当,否则就会出现系统性偏差,这是空间比较不可忽视的一个特点。
  第二个系列是PPP数据,可分为“基本类别PPP”和“基本类别以上PPP”两大层次,基本类别PPP又分为匹配规格品和非匹配规格品两类,对匹配规格品价格有两项要求。
  下面用图4、表1表现这两个系列。
  图4 ICP的主要内容
  在存在“纯价比假设”和“等价比假设”的情况下,如何证明ICP方法的有效性程度,此乃“基本类别PPP”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应该给出支出法ICP仍然优于汇率法和生产法ICP的证明,至少是需要加以说明的。
  其次,从ICP系统的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看其逻辑节点。
  如果把ICP看作一个独立的经济统计系统,则GDP统计对其就是外生的。从这个视角出发,更便于确定ICP方法论的重心所在。下面用图5表现ICP逻辑链条中内生和外生两类因素。
  1. “内生”冲击因素
  (1)方法要求。总量方法,如何加权?如何平均?各种方法的共同点和差异点,适用的场合,优势和不足。
  (2)价比要求。可匹配规格品:“纯价比要求”。不可匹配规格品:“等价比要求”。
展开
目录
目录
货币购买力国际比较研究的格局 1
1 “ICP逻辑图” 3
2 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性研究? 8
2.1 学术前沿与原点 8
2.2 经济统计研究中的两种角色 9
2.3 ICP研究重心需要下移—罗伯特 希尔教授的看法 10
2.4 数据结果研究和方法论机制研究 11
2.5 ICP研究的两种方法论倾向及其拓展可能性 12
参考文献 13
国际比较项目中“鲜被提及的疑问” 15
1 50个关于ICP的“鲜被提及的疑问” 15
1.1 有关“标准产品描述法” 15
1.2 关于“比较单位” 17
1.3 关于“基础性问题” 18
1.4 关于ICP隐含的假设 20
1.5 ICP与市场汇率 21
1.6 关于ICP数据 22
1.7 关于ICP拓展研究的倡议 22
2 “疑问清单”是开放的 23
参考文献 25
ICP基本类别PPP中隐含的“纯价比假设”—“标准产品描述法”确认“经济同一产品”的风险 27
1 本文的缘起和主要内容 27
2 ICP中“纯价比要求”的必要性和工具 28
2.1 ICP为什么需要设立“纯价比要求”? 28
2.2 ICP实现“纯价比要求”的工具—“结构产品描述法” 30
3 与产品相关的四组基本概念 32
3.1 实物产品与服务 32
3.2 实物因素与非实物因素 33
3.3 “实物同一产品”与“经济同一产品” 34
3.4 产品特征集及其两分 35
4 确认“经济同一产品”的微观困难和宏观困难 37
4.1 销售点类型差异 37
4.2 市场营销中容易忽略的产品特征 39
4.3 产品密度差异 40
4.4 “组服务”的质量不确定性 41
4.5 汉堡包是否存在确认同一性的困难? 42
4.6 确认经济同一产品的宏观困难 44
5 将“质量差异”混淆为“价格差异”的风险及其内在原因 46
5.1 类似边际分析的思路:例解 46
5.2 标准产品描述法的缺陷—“ICP居民消费目录”中两种差异混淆的可能性 47
5.3 标准产品描述法的产品“粗略化”容易导致采价失误 48
5.4 单位价值混同问题 50
5.5 将“质量差异”混淆为“价格差异”的内在原因剖析—物量、数量的联系与区别 50
6 纯价比只能是一个假设 54
6.1 空间比较的种种抗阻因素 54
6.2 内生性产品偏误 54
6.3 ICP支出法的优势与不足 55
6.4 “纯价比假设”可能的放大效应 56
参考文献 56
价格测度不确定性定理与“宾大效应” 58
1 作为经济比较逻辑节点的基本概念 58
2 价格测度不确定性—一个值得深究的新命题 59
2.1 质量差异与“一般价格水平”的区分及其启示 59
2.2 “质价混淆观”—一种产品状态的解释 61
2.3 “质价一体观”—另一种产品状态的解释 62
2.4 价格测度不确定性定理 63
3 “宾大效应”的弱存在 65
3.1 宾大效应仅仅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65
3.2 人们为什么付高价? 66
3.3 发达国家具备更多的“机会效益” 67
3.4 富国穷国间比较与城乡比较的某种相似性 69
3.5 “宾大效应”至少是一种“弱存在” 70
参考文献 71
对基本类别购买力平价计算中隐含的价格比率相等假设的考察 73
1 计算基本类别PPP所面临的支出项目结构 73
2 价格比率与“类别项目支出额”范围的差别 75
3 价格比率的几种存在状态 76
4 “货币购买力”与PPP的定义域不同 76
5 PPP加总估算中隐含的“等价比假设” 78
6 价格比率替代的偏误风险 80
7 价格比率替代有效性的思考 80
8 从正反两个方面关注不同经济体之间支出项目的“重合程度” 82
9 研究价格比率相等假设有效性的进一步工作 83
参考文献 84
国际经济比较中的购买力平价与市场汇率之辩 85
深入探索ICP隐含的经济测度问题—评《GDP、福利和健康:2017年轮ICP的若干思考》 90
1 摘要与引言 91
2 2017年ICP重要的新发现 93
2.1 美国与中国ICP结果的比较 93
2.2 主要经济体之间2017年ICP结果的比较 94
2.3 ICP结果引发的国际比较方法论思考 95
2.4 ICP不同轮次之间结果的可比性 96
3 ICP未包含的重要项—健康产出 97
3.1 大流行病下人们的行为调整与经济“测度悖境”的再现 98
3.2 健康指标与GDP的关联—为什么要超越GDP? 99
3.3 “GDP+”模式的拓展 99
4 “国际元”计值的GDP仍可能误导 100
4.1 侧重消费进行国际比较可发现国家在全球化中的真实地位 100
4.2 GDP与GNI之差 102
4.3 围绕GDP的测度陷阱 103
5 可否采用灯光密度之类的代理指标交叉检查ICP数值? 104
5.1 对测度指标一般性质的阐述 104
5.2 如何评判和使用灯光密度等代理测度? 104
6 就全球不平等而言ICP揭示了什么? 105
6.1 ICP与全球不平等的表现 105
6.2 ICP*大的方法论挑战 107
6.3 如何看待ICP的国家层级结构? 108
7 结论 109
参考文献 109
为什么PPP还需要做重大修正?—评霍诺汉《使用PPP进行国家间比较的优势与不足》 111
1 霍诺汉论文的背景和概要 111
2 ICP基于对市场汇率法的否定 112
3 各轮ICP间的“动态一致性” 114
4 基于生产率因素对ICP结果的修正 115
5 注重ICP的比较机理和现实意义 120
6 基于全球化影响因素对ICP的修正 122
7 ICP需要拓展研究的若干课题 123
参考文献 125
关注ICP中产品划分的测度基础—兼评两项ICP分解性研究 126
1 赫斯顿教授和劳教授论文的创新之处 126
2 现实国际购买力关系、ICP实践方法与ICP结果三者间关系 127
2.1 “可辨识的更新”与“形式一致性” 127
2.2 “形式一致性”与“内容一致性” 128
2.3 国际比较“内容一致性”将对“形式一致性”产生压力 128
3 参比国范围大小与国际比较质量的关系 129
4 Zhang Qi论文的主要观点 130
4.1 Zhang Qi在文中给出的有关收入分配的三个命题 130
4.2 Zhang Qi在文中给出的主要结论 130
5 从ICP方法论视角看Zhang Qi论文的优点 131
5.1 重视经济学直觉和公理性思维 131
5.2 重视经济关系内涵和机制的挖掘与解释 131
5.3 分析聚焦于“产品质量” 132
5.4 特别关注收入不平等对国家价格水平的影响 133
5.5 用“分解性”研究深入探讨国际经济关系 133
6 Zhang Qi的论文中包含或隐含的基本假设 133
6.1 “观察价格”即“实际价格” 133
6.2 服务和实物产品具备可分性 134
6.3 “国际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绝对可分 135
6.4 同质品与异质品的可分性 135
7 Zhang Qi的论文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5
7.1 应该避免用对部分服务的理解来替代理解全部服务 135
7.2 产品和质量不宜用“水平”来标示 136
7.3 “quality goods”究竟是指特质品还是优质品 136
7.4 Zhang Qi的论文中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137
参考文献 137
ICP中PPP汇总方法的谱系梳理:比较机理与经济意义的追问 139
1 国际比较的“公理化性质”和检验 139
1.1 如何构建国际比较“公理化性质”体系? 139
1.2 不同PPP汇总方法的检验及其思考 141
2 国际比较所涉及的一般计算问题 142
2.1 平均法优劣能否事先确定? 142
2.2 实证未必确证 143
3 PPP汇总方法对基础数据的要求 144
3.1 ICP对数据的性质要求 144
3.2 构建数据基础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44
3.3 数据基础与PPP估算的两层次划分 145
3.4 ICP验证核实方法可能存在的局限 145
4 PPP汇总方法的一般性概括 146
4.1 PPP汇总方法的谱系分析 146
4.2 梳理ICP中PPP汇总方法演变及其原因 147
5 GK系方法 148
5.1 GK法比较原理 148
5.2 GK法的改进形成GK系方法 149
5.3 GK法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50
6 GEKS系方法(链式方法系) 152
6.1 GEKS比较原理 152
6.2 运用GEKS法需要深思的问题 153
6.3 GEKS法的改进及其思考 153
7 CPD系方法 154
7.1 CPD法的比较机理 154
7.2 CPD系方法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方法论问题 155
8 其他PPP汇总方法 159
8.1 经济指数方法 159
8.2 链式方法:MST法和MD法(SP法) 159
参考文献 159
如何深入解读Ryten的ICP评估报告和世界银行对之的观察报告 161
1 应该如何对待Ryten的ICP评估报告? 161
1.1 注意“Ryten报告”的由来和背景 161
1.2 避免ICP原理研究已经完结的误解 162
1.3 可比性研究未有穷期 162
1.4 Ryten风格的经济统计学研究 163
2 ICP作为经济统计项目的特殊性 164
2.1 ICP仅仅属于SNA,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统计领域? 164
2.2 梳理ICP作为经济统计项目的特殊性 165
2.3 空间比较不同于时间比较的特性 166
3 ICP面临的核心矛盾与若干悖境及其社会意义 166
3.1 特征性与可比性的核心矛盾对ICP究竟意味着什么? 166
3.2 由可比性与特征性的核心矛盾所造成的若干比较悖境 168
4 “原理型方法论”研究的必要性 170
4.1 ICP方法论的两层次划分与注重比较原理思考 170
4.2 以总量函数为例说明“原理型”方法论研究的必要性 171
4.3 ICP“原理型”方法论研究任重道远 171
5 现实关系(对象)、比较方法(工具)与数据结果(产品)三者关系 172
5.1 数据“可解释性”与“反直觉诧异” 172
5.2 国际购买力比较领域中对象、工具和产品三者之间的关系 173
6 “Ryten报告”关于ICP与市场汇率的议题 174
6.1 国际购买力关系分析能够全然放弃MER数据吗? 174
6.2 市场汇率和ICP的PPP都是“货币转换因子” 175
6.3 用ICP制定官方汇率所暴露的逻辑缺陷 176
7 如何理解世界银行对“Ryten ICP评估”的观察报告? 177
7.1 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