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反战批评家对美国政府中东政策的透彻分析与尖锐评判,看美国人如何评价美国领导阶层的决策。
2. 系统阐述美国大中东政策出台的背景,纵向梳理从卡特政府到奥巴马政府中东政策的演变,详细分析美国中东政策的得与失。
3. 一部针对美国对外政策与军事行动的批判性作品,美国中东政策的盲目自信与混乱无知,酿就今日中东之殇。
4. 28张彩色图片展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和战后惨状。
18. 世代战争
1948 年,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主任乔治·凯南指出,美国当时“以世界6.3% 的人口拥有了世界50% 的财富”。他认为,美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挑战是“设计一种关系模式使我们能够在不损害国家安全的情况下保持这种不平等的地位”。1 换句话说,美国国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取得的独一无二的有利局面。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简明扼要,更有说服力的陈述。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美国外交政策的管理者到目前为止还完成得不错。几十年后的今天,凯南所说的不平等仍然存在。虽然这种地位有所削弱,但美国人仍然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美国人口还不到世界总人口的5%,却控制了全球净资产的25%。2 无论从国家、制度还是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这都是美国成功的终极标志。财富意味着更多的选择以及采取行动或避免行动的自由。
为了保持美国的领先地位,凯南和同事们设计了一套“遏制”策略。这个词略有误导性。如果不论当时的冷战背景,更准确的名字应该是优势策略。3 策略的目标不仅是为了遏制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也是为了打败和超越苏联代表的制度。在展示美式自由的优越性的同时(正如我在1969 年夏天开着野马汽车往来芝加哥的经历)暴露苏式乌托邦承诺的苍白无力。其目标还有更多。在这颗星球的大多数地方,无论发达还是落后,美国生活方式成了自由的主要体现。我们有世界所需的一切,而且我们拥有的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多,美国的优越性有目共睹。这种安排让美国人感到心满意足。
为了维持这样的不平等地位,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意识地为自己打造了世界领先的军事实力。它创建和维持了一支永久性的大规模重装常备武装部队用以全球投放。这与美国以往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部队的主要作用并非发动战争,而是为了避免战争。通过展示军事实力和来之能战与战之能胜的姿态,美国军队减少了真正发起战争的可能性。“和平是我们的职业”,战略空军司令部如是说。在冷战时期,它是随时待命的核打击力量,随时准备将大城市夷为平地,让数百万人灰飞烟灭。战略空军司令部的标语并非拙劣的黑色幽默。它是(或至少希望是)对
自身目标的认真宣誓。
只要冷战持续,这种以战止战的逻辑就会被广泛接受。利用军事实力的优势显而易见,甚至可以说是不言而喻。这是国家安全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代表们经常提及的理由。他们以维护和平的名义索要更多的(更好的)舰船、飞机、导弹和坦克。他们不断囤积更加致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这些武器不被使用。
回顾过去,我们可能会后悔资源未被投入到更有成效的用途。我们可能会扼腕叹息艾森豪威尔总统所说的“军工复合体”的崛起,以及他们造成的美国经济扭曲和美国的政治腐败。我们可能还记得,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不计后果的误判几乎让世界走到了末日边缘。即便如此,国家安全的基本方法还是运转得相当好。
第三次世界大战从未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冷战时期的两个主要战场(西欧和东亚)稳定了下来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当冷战最终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时,美国的优势地位完好无损,就像凯南最初的预言一样。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也犯下了很多惊人的错误。美国为朝鲜战争的失败付出了不必要的昂贵代价。越战经历的不幸也以令人痛心的失败而告终。这是几届总统前赴后继的杰作。一连串的未遂政变、卑鄙的小伎俩和令人厌恶的基于利益的结盟使华盛顿捍卫崇高理想的主张成了笑柄。美国无意间引发的核军备竞赛有可能结束在无可名状的灾难中。
即便如此,情况本来可能更糟。把冷战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在此期间,美国的军事政策和它的目标大体保持了一致。总的来说,这种一致性促进而不是破坏了国家的福祉。对美国来说,自由、富足和安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然而,令人欢欣鼓舞的冷战终结(至少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是这样的)对美国国家安全机构来说却是一个明显的不利因素。这使得美国的战后军事政策(积极为全球大战做准备以防止大战的发生)成了明日黄花。此时,美国的武装部队和他们服务的客户都面临着一场危机。由于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而战后美国军事机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此做好准备),那么这些机构和其代理、附属机构,合作者,辅助组织未来将何去何从?
五角大楼急中生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它宣称,永久维持凯南所谓的不平等地位的关键在于“塑造”全球秩序,而非维护和平。如今,重塑工作成了军队的重点。早在1992 年,在保罗·沃尔福威茨主持下起草的《国防规划指南》就详细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这份文件骄傲地指出,一年前,战胜萨达姆·侯赛因为“塑造成形的国际新环境”提供了解释美国军事力量如何“塑造未来”的榜样。4 大锤变成了雕刻家手中的小凿子。
大中东地区成了或一直都是被选定的竞技场,以便把美国的军力打磨成维持美国特权地位的一个工具。这可以为整个国家的安全体系提供存在下去的理由绝非偶然。因此该地区以穆斯林为主的民众成了试验的对象。试验的内容包括从名义上的维和、调解、人道主义干预到赤裸裸的胁迫。从1980 年开始,美国军队冒险进入了大中东地区。他们的工作包括安抚、警告、恐吓、镇压、平定、拯救、解放、消灭、转变和威慑等。他们轰炸、突袭、侵略、占领,并利用不同的代理人来开展工作。1992 年,沃尔福威茨代表美国人民表达了最诚挚的期望,希望美国通过“推行国际法,限制国际暴力,鼓励民主政体和开放经济体系的传播来解决地区不稳定的根源”。但几十年努力的结果从未达到过令人满意的期望。
最初把美军带到大中东的事件当时看来是如此与众不同(伊朗革命和苏联侵略阿富汗),但事实证明它们不过是一些先兆。随后剧变席卷了整个地区: 革命和反革命,恐怖事件和反恐行动,扭曲的野蛮和巨大的苦难。通过这些经历,美国历届领导人(不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保守派或是自由主义者,精明还是天真)都坚持认为,美国军力的有效使用可以让大中东走上正轨。他们的想法从未成为现实。
反思这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两个问题。首先,为什么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承受了如此大的损失之后,在美国利益主体遭受到如此大的损害之后却只换来如此微不足道的成就? 其次,为什么在面对如此不堪的结果时,美国却拒绝转向另一条路径?简而言之,为什么我们无法取胜?既然我们没有取胜的机会,为什么不改弦更张?
致读者
地图
前言
第一部分 序幕
1. 选择战争
2. 升级
3. 神权武器库
4. 明星总司令的紧急电话
5. 中东疯狗之拳打脚踢及以牙还牙
6. 拯救恶魔
7. 没完没了
第二部分 间奏
8. 美好的愿望
9. 迷失巴尔干
10. 获胜的意义
11. 虚张声势的战争
第三部分 高潮
12. 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3. 破门而入
14. 如何收场
15. 筹建中的政府
16. 混乱
17. 重回伊拉克
18. 世代战争
致谢
——赫里斯·赫德斯
前《纽约时报》中东局局长
★安德鲁·巴塞维奇是一位军旅作家。他熟悉战争并具有化繁为简的出色诠释能力。他忠实地记录了这段始于“沙漠一号”(首次军事行动的集结地代号)并一直绵延至今的中东冲突史。该书必将成为军人、政治家和美国公民的必读案头书籍。
——保罗·伊顿
美国陆军退役少将
★巴塞维奇的代表作……这是一本构思灵巧、节奏清晰的著作,主题讲的是从吉米·卡特任职的最后几年到现在,美国在“大中东”地区的政策失败。
——罗伯特·D.卡普兰
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著名地缘政治分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