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研究构想
一、西南山地民族简述
(一)西南地区
(二)西南民族地区
(三)西南少数民族
(四)西南山地民族
二、选题思路和研究目的
(一)选题思路
(二)研究目的
三、选题研究意义
(一)理论学术意义
(二)现实实践意义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材料说明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材料说明
五、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述评
六、主要研究内容
七、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田野调查法
(三)个案研究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整体分析法
八、研究创新之处
(一)研究选题和内容的创新
(二)研究视野和方法的创新
(三)研究思路和目标的创新
第二章 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控制”范式研究少数民族法文化的证成
二、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概念性质
(一)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概念
(二)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性质
三、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特征类型
(一)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特征
(二)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类型
四、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系统要素
(一)控制主体
(二)控制对象
(三)控制规范
(四)控制手段
(五)控制方式和控制类型
(六)控制目标和控制的度
五、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功能作用
(一)维护民族社会秩序方面的功能作用
(二)实现民族社会治理方面的功能作用
六、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内外关系
第三章 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生成演进
一、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生成机理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经济社会类型
(三)国家权力格局
(四)宗教文化因素
二、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变迁演进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繁荣兴盛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民主改革前的合作共谋阶段
(三)民主改革至改革开放前的压制隐匿阶段
(四)改革开放以后的重新“回潮”阶段
第四章 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基本维度
一、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控制主体
(一)血缘组织
(二)地缘组织
(三)区域组织
(四)社会权威
二、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控制规范
(一)少数民族习惯法
(二)俗成型自发社会控制规范
(三)约成型自发社会控制规范
三、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控制手段
(一)禁忌
(二)舆论
(三)习俗
(四)道德
(五)仪式
(六)宗教
四、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控制机制
(一)自我控制
(二)私力控制
(三)自发组织控制
五、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控制方式
(一)规范强制
(二)心理约束
(三)行为型塑
六、西南山地民族自发社会控制的控制类型
第五章 当前西南山地民族社会控制的现状与困境
一、当前西南山地民族社会控制的组成结构
(一)控制主体
(二)控制规范
(三)控制手段
(四)控制机制
二、当前西南山地民族社会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西南山地民族社会控制的运行现状
(二)西南山地民族社会控制运行现状的原因探析
三、当前西南山地民族社会控制面临的困境
第六章 西南山地民族多元社会控制的实践模式
一、强力压制型模式
二、自为创新型模式:合寨壮族村民自治
三、契合一致型模式
(一)丽江纳西族生态环境保护
(二)占里侗族人口生育控制
四、互动协调型模式:文斗苗族契约秩序
五、引导治理型模式
(一)凉山彝族德古调解
(二)宁蒗彝族“虎日禁毒”
六、管控治理型模式
(一)彝族“死给案”
(二)藏族“赔命价”
(三)对“死给案”和“赔命价”的管控治理
第七章 当代西南山地民族多元社会控制整合协同的构想
一、民族自发社会控制与国家正式社会控制关系研究的述评与反思
(一)民族自发社会控制与国家正式社会控制关系研究的现状
(二)民族自发社会控制与国家正式社会控制关系研究的问题
二、当代西南山地民族多元社会控制整合协同的前提基础
(一)民族自发社会控制与国家正式社会控制的功能互补
(二)当代西南山地民族地区客观条件的现实制约
(三)西南山地民族多元社会控制整合协同的理论依据
三、当代西南山地民族多元社会控制整合协同的初步设想
(一)西南山地民族多元社会控制整合协同的宏观构想
(二)西南山地民族多元社会控制整合协同的具体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