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下也许不再需要通过像“坐忘”“坐禅” “静坐” 这样带有宗教色彩的修养论去追问“意义”、去塑造人格,但不管选择哪种途径去寻找意义、去证成意义,去“成人”,都少不了知识的习得与功夫的践履,这是古今中外的修养论不断向我们揭示的。就我们今日而言,没有任何一种“意义” 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正确,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思想的危机、文化的危机。但在庄子那里思想的多元化,正是他所期望的,每一个个体价值的鲜活涌动,就是他所讲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庸人”。如果借用郭象的“自得应物”和道教的“性命” 之学来说明庄子以及禅师的“庸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笔者以为: “自得” 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实践意义的追寻,以此对抗日常生活的无聊和痛苦,使“天籁”成为日常。“应物”是个体在关系中的实践,是个体对于多重身份天然责任的理解、认同、践履,是“天下大同” 的基础。宗教的彼岸落实到日常生活,性命之学在穿衣吃饭中也可以得到贯通。按照身体所需安排饮食、休息,是形体生命长存的基本前提,是“命功”;吃饭时,好好吃饭,睡觉时,好好睡觉,则是心性修养的落实,是“性功”。适量的运动是“命功”,自律的运动是“性功”;由工作而获得报酬以存养身体,是“命功”,由敬业而专业到技进于道,是“性功”。在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饭中, “性命” 双修已然可以得到落实。
绪论/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
二、研究现状/3
三、研究方法/13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13
第一章 庄子“坐忘”义辨析/15
第一节 “忘仁义”“忘礼乐”解/16
一、“坐忘”寓言文本辨正/16
二、“忘”之意蕴/22
三、“仁义”“礼乐”所指/24
第二节 “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解/33
一、“隳肢体、黜聪明”与“离形去知”的关系/33
二、“一受其成形”的痛苦/37
三、“聪明”与“知”/41
第三节 “同于大通”与“化则无常”/46
一、何谓“大通”/47
二、“同则无好,化则无常”/50
三、“坐忘”与“逍遥游”/55第四节 何谓“坐忘”/59
一、解“坐”/61
二、“坐忘”与“心斋”/69
三、“坐忘”与“吾丧我”/75
第二章 魏晋玄学对“坐忘”修养境界义的发展/85
第一节 郭象“坐忘”思想研究/86
一、郭象对“坐忘”修养方法义的消解/86
二、“坐忘”与“内圣外王”/90
三、“坐忘自得”/94
四、“坐忘而后能应务”/97
小结/100
第二节 韩康伯“坐忘遗照”研究/102
一、“坐忘遗照”出处/102
二、韩康伯“坐忘”义辨析/104
三、韩康伯“遗照”义辨析/109
四、韩康伯“坐忘遗照”义辨析/117
余论/119
第三章 道教对“坐忘”修养方法义的发展/127
第一节 方术化的“坐忘”/127
一、“众术”中的“心斋坐忘”/128
二、“斋”中的“心斋坐忘”/132
三、“存思”与“坐忘”/138
第二节 “坐忘”与重玄思潮/143
一、重玄学溯源/144
二、成玄英对“坐忘”的理解/154
三、王玄览以“坐忘”“舍形入真”/160
第三节 性命双修视野下的“坐忘”/170
一、《天隐子》的内在矛盾/17二、云本《坐忘论》将“坐忘”系统化/174
三、石刻本《坐忘论》:“坐忘”是“求道之阶”/178
四、钟吕金丹道体系下的“坐忘”/180
第四章 “坐忘”与儒释修养论/189
第一节 “坐忘”与“禅”/189
一、“禅”义溯源/190
二、“枯木死灰”与“灰身灭智”/196
三、“枯木龙吟”/204
第二节 “坐忘”与“静坐”/208
一、“二程”“静坐”说的渊源/209
二、“二程”对“静坐”“坐忘”的矛盾评价/211
三、“二程”对佛教修养论的批判/217
结论/227
参考文献/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