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着美德伦理学在西方世界的复兴,学者们也纷纷从自己的传统中挖掘美德伦理学的资源,从美德伦理学的角度看儒家哲学的中英文著作也汗牛充栋。迄今为止的研究多试图用当代美德伦理学来解释古代儒家伦理学,而本书则以宋明儒学为中心,从二程、朱熹和王阳明的哲学出发,考察宋明理学所提供的丰富资源能为当代美德伦理的发展做出什么独特的贡献。
2. 以现代伦理学的语言阐释儒学传统,以宋明儒学回应当代伦理学流派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展开儒家德性伦理学应对当代伦理问题的新思考。
3. 从亚里士多德、朱熹的经典文献,到环境伦理学、道德运气等当代议题,本书视野宽广,展示了中西交融、古今相通的研究视域。不同背景的美德伦理学理论相互切磋辩驳,进而明晰经典文本,提炼观点。
本章围绕对美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批评,即美德伦理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论证朱熹的儒家美德伦理学可以避免这样的批评。这个批评可以分三个层面加以回答。在第一个层面上,虽然美德伦理学要求行动主体关心自己的美德,因而具有自我中心的表象,但美德之所以是美德,特别是涉及他人的美德,是因为具有美德的人总是自然地、心甘情愿地、恰当地关心他人的利益。在这种意义上,具有美德的人根本不是自我中心的人。在这一点上,虽然亚里士多德传统的美德伦理学同朱熹的儒家伦理学基本一致,但由于前者还强调美德在日常的意义上(即在外在的和物质的意义上)对美德的拥有者有利,我认为朱熹的儒家回答更直接、更清楚。不过,对美德伦理学之自我中心的批评还有第二个层面:虽然具有美德的人也关心他人,但他只关心他人外在的物质的利益,而他在关心自己时,却关心自己的内在的美德。由于他知道美德比外在的幸福更重要,具有美德的人便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关于这样一种批评,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的美德伦理学没有办法做出恰当的回应,因为这个伦理传统中的具有美德的人正是其批评者所描述的那种人。但朱熹所呈现的儒家的美德伦理学则完全可以避免这种自我中心的指责,因为在儒家传统中的有德者在关心他人利益时,不仅关心其外在的利益,也关心其内在的品德。对美德伦理学之自我中心的批评的第三个层面更根本。这种批评认为,虽然有德者确实会关心他人,包括关心他人的外在福祉和他人的内在福祉,而且是为他人之故而不是为自己之故而关心他人,但这个有德者在这样做时最后还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者,因此在基础的层面上是个自我陶醉的利己主义者。当代西方的一些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在回应这样的批评时过于强调有德者的利他特征,结果陷入了在基础层面上的自我消除的利他主义。朱熹对此有两个回应,第一个回应是表明,有德者的利己性和利他性各有其自身价值而又相互有工具价值,它们是有德者同一个行动的两个不同方面;第二个回应是要表明,在有德者多达到的万物一体的境界里,己与他不再是两个独立的存在物。第一个回应表明,有德者在相同的意义上既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又是一个利他主义者,而第二个回应则表明,实际上,问有德者在基础的意义上是一个利己主义者还是一个利他主义者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第四章 美德伦理的自我中心问题:朱熹的回答)
导 言
一 引 言
二 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德行伦理学
三 儒家伦理学:从美德伦理学的观点看
四 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
五 结 论
第一章 在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之间:程颢的美德伦理学的特质
一 引 言
二 “天地之大德曰生”:儒家美德的本体论说明
三 仁者觉痛痒:认知与情感
四 程颢的美德伦理学的特质:在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之间
五 养气与持志:从麻木不仁到知觉痛痒
六 结 论
第二章 “为什么要有美德?”:程颐的儒家回答
一 引 言
二 我为什么要成为一个有德者?
三 我能不能成为一个有德者?
四 我如何成为有德者
五 有德之人与有德的社会
六 美德形而上学
七 结 论
第三章 美德解释学:以二程对《孟子》的化用为焦点
一 引 言
二 二程的美德解释学
三 二程和“孟子的升格运动”
四 二程的孟子解释学
五 人 性
六 推
七 自 得
八 结 论
第四章 美德伦理的自我中心问题:朱熹的回答
一 引 言
二 自我中心批评之第一层面:康德主义的批评与朱熹和亚里士多德的回应
三 自我中心批评之第二层面:康德主义的批评与亚里士多德的回应及其问题
四 自我中心批评之第二层面:朱熹的回应
五 自我中心批评的第三层面:霍卡的批评与朱熹的回应
六 结 论
第五章 美德伦理的二重困境:朱熹的儒家解决方案
一 引 言
二 美德在美德伦理学中的首要地位及美德伦理学的二重困境
三 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的二重困境
四 霍斯特豪斯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的二重困境
五 朱熹如何避免美德伦理学的第一重困境
六 朱熹如何避免美德伦理学的第二重困境
七 结 论
第六章 道德实在论:朱熹美德伦理学的进路
一 引 言
二 道德实在论的四大困难
三 以行动为焦点的道德实在论的问题
四 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的进路:霍斯特豪斯的成就及局限
五 儒家美德伦理学进路:朱熹对霍斯特豪斯局限性的克服
六 朱熹如何面对道德实在论的四个难题
七 结 论
第七章 美德与感通:王阳明论对恶人的同感
一 引 言
二 王阳明的同感概念
三 王阳明论对恶人的同感:其所不是
四 王阳明论对恶人的同感:其之所是
五 三点澄清
六 结 论
第八章 环境美德伦理学:王阳明反人类中心主义的道德偏倚说
一 引 言
二 环境美德伦理学
三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
四 爱有差等:道德偏倚论的证成
五 结 论
第九章 美德与运气:王阳明论道德责任
一 引 言
二 恶之起源
三 道德运气
四 道德责任
五 欲望与意志
六 结 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