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胡塞尔同感现象学研究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8156552
  • 作      者:
    作者:罗志达|责编:林斯澄//古海阳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罗志达,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哲学博士。研究专长为欧陆哲学与现象学,研究主攻同感现象学、社会认知和具身认知。译有《现象学的心灵》,在《哲学研究》,Husserl Studies,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国内少有的研究现象学之父胡塞尔同感理论的学术专著,系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罗志达副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结项出版成果。 本书通过聚焦于同感问题,希望能对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理论给出一个新的、原创性的解释;与许慈的“世间性”立场相对,本书希望能为胡塞尔有关他者的超越论立场提供辩护;本书还希望能阐明人际理解的多维性,以便说明身体之能动性、身体之导向性、他人之身体表达性等在日常的同感经验中所扮演的角色。
展开
精彩书摘

导论:胡塞尔同感现象学及其系统性定位

在众多对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的批评中,他异性问题自始至终都处于其核心地位。很多批评者指责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理论,认为即便胡塞尔将之当做整个超越论哲学的拱顶石,他对自我之于他者、内在性之于外在性、主体性之于交互主体性的偏爱均导致了严重的问题。很多评论者认为,如果胡塞尔本人关于他人的论述得到彻底的贯彻,那么他的理论就会被一系列有严重问题的预设所削弱,例如唯我论、对象化主义以及自然主义。因而,很多作者提议说,我们应该转向其他更优的理论方案。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阿佩尔(Karl-Otto Apel)跟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就主张一种哲学的交互主体性转向,强调语言在构成人际间关系过程中的重要性。与之对照,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及其追随者则主张,为了公允地对待他人之他异性,我们所需要追问的恰恰是深植于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本体论立场,并转向一种有关他人的伦理学立场。

确实,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他异性问题受到了大量的关注,不管是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的支持者还是其反对者。虽然不同的学派对胡塞尔的理论给出不太一样的解释,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交错着两个层面的议题——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胡塞尔的相关论证及其众多批评所处的问题层次。

一方面,我们首先需要考虑交互主体性问题的超越论层面。就此而言,我们需要追问下述问题:自身构造是否必然先于他人构造,抑或是相反?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是否植根于主体性现象学,抑或是相反?也即,对他人的意识是否预设了某种自身意识,抑或说自身意识本身必然隐含着某种对他人的承认?在胡塞尔现象学中,主体性之于交互主体性、自身性(ipseity)之于他异性(alterity)在构造上的优先性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从自我之自身构造到他者构造,从内在性到超越性转渡过程中的构造性质?一如许慈(Schutz 1942,页328)指出,这些问题所关切的是构造之次序的问题,因而无关乎他人的经验性实存。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考虑交互主体性的心理学层面。就此而言,我们需要追问:自我作为一个经验着的主体如何通达另一个陌生的意识生活?如果我们确实可以通过诸如感知他人的表达性行为,从而在经验上通达他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其中特殊的同感意向性?进而言之,我们应该如何解释他人的表达性及其相对于同感的作用?相对于上述超越论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则直接相关于我们与他人的实际(de facto)相遇,因而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在世界中的生存的实际性(existential facticity)。当然,这些问题在性质上也不同于经验心理学的问题,因为它们既不是关于组建实验以便收集有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如何互动的数据,也不是通过扫描大脑来观察社会互动过程中大脑神经元是如何运作的,等等。就此而言,现象学心理学所感兴趣的是,在具体的同感行为发生之时,意识主体性究竟是如何进行体验的,以及这些体验的意向特征究竟是什么?换言之,这些问题所关切的是同感行为的意向性。

展开
目录

导论:胡塞尔同感现象学及其系统性定位

第一章  具身性与同感

第一节  功能性身体与潜在的他异性

一  身体在感知中的共同构造 

二  身体的自身构造与视角性问题

第二节  身体的二元显现与相似性问题

一  身体及其整全的构造

二  身体相似性问题:批评与回应 

第三节  意义传递与他人身体

第四节  结论

第二章  情境化的同感——异触发与同感转向

第一节  感触与他人的处境化出现

一  感触的发起:处境与对照 

二  前课题化的相遇与他人的被动构造

第二节  同感转向与被动意向性

一  被动意向性与身体动觉 

二、被动意向性与前对象化转向

第三节  唤醒作为一种初始的同感形式:一个预备性的澄清

一  联想结对

二  联想结对:前述谓相遇中的相互性

第四节  结论

第三章  当下化与双重同感意向性

第一节  对同感感知的预备性说明

一  术语的预备 

二  同感感知:当下拥有与当下化 

三  同感感知作为一种意向融合 

第二节  同感意向性:胡塞尔的第一个方案

一  胡塞尔对同感与回忆当下化的类比 

二  他人的他异性:一个反思

第三节  当下化与图像意识:胡塞尔的第二个方案

一  胡塞尔论图像意识

二  当下拥有与当下化的意向融合

三  真切的他异性

第四节  当下化与同感意向性的二重性

一  胡塞尔论同感当下化

二  同感当下化的拟态特征

三  胡塞尔论同感与图像意识的类比:一个检讨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指示与身体表达

第一节  《逻辑研究》“第一研究”中的指示与身体表达

一  指示与表述

二  身体行为作为一种指示 

三  胡塞尔的指示与身体行为理论中的问题 

第二节  指示与身体表达:一个修订

一  指示:作为“通道”的本真符号

二  身体表达作为本真指示

第三节  身体表达性及其亚稳定结构

一  身体表达性及其逻辑悖论

二  身体表达性及其构成要素

第四节  结论

第五章  他异化,还原与伦理

第一节  自身构造与他异构造

一  同感作为导向性相遇 

二  同感作为感触性相遇 

三  他人的被给予性样式:一个构造问题

第二节  胡塞尔论超越论还原与源初还原

一  胡塞尔论超越论还原

二  胡塞尔论源初还原

第三节  他异化与质询

一  他人与他异化

二  列维纳斯论“质询”

第四节  结论:现象学还原及其伦理学意涵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