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自序
第一章 弁言:换个维度看儒学之中国少数民族儒学初论
一 中国少数民族儒学的内涵及其依据
二 中国少数民族儒学的诸形态及其思想特色
三 中国少数民族儒学的理论价值及其重要社会意义
第二章 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关系发展的历史之维
一 关系孕育:先秦儒学夷夏观考论
二 初始传播:儒学与少数民族原始思维的交集
三 深入影响: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形态的孕育生成
四 转化创新: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的理论发展
五 本章结语
第三章 我国岭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儒学传播和影响
一 我国岭南少数民族地区汉唐时期的儒学传播影响
二 我国岭南少数民族地区两宋时期的儒学传播影响
三 我国岭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明代的儒学传播影响
第四章 壮族先民思想与儒学——以刘定逌为中心
一 壮族先民思想观念的儒学渊源
二 集中反映壮族伦理道德的《传扬歌》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
三 刘定迪的壮族谱系及其儒学思想
四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儒学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哲学文化的交融互动
一 云南少数民族思想文化中的儒学传播影响及其与儒学观念的融汇
二 贵州少数民族哲学文化中的儒学传播和影响
第六章 白族李元阳的“释儒”哲学及其文化意义
一 辨性情
二 分知识
三 融佛儒
四 文化综合
第七章 文化边缘中的高深造诣:少数民族学者高甭映的儒学创获
一 再辨“太极”“无极”
二 理气先后动静
三 “静”“诚”以“复性”的修养工夫论
四 高裔映儒学思想简评
第八章 白族王崧儒学的思想特质
一 接续理学的天地(命)之性
二 消弭理学的气质之性
三 以人性善之“有等”“有对”或善之迁变释“恶”
四 通过兴学施教葆淑人之德性
五 王崧儒学的思想特质
第九章 纳西族传统哲学文化融摄儒学观念蠡测
一 纳西族及其独特文化和渊源
二 纳西族原始阴阳观念对儒学思想的融摄
三 纳西族原始五行观念及其对儒学思想的吸纳
四 纳西族原始八卦宇宙论及其与儒学《周易》思想的
关 联
五 云南丽江纳西木氏“好礼守义”的儒学观念传承
六 本章结语
第十章 彝族哲学与汉代天人儒学的异同
一 彝族哲学丰富的元气、阴阳观念与《易传》及汉代天人儒学的契合
二 彝族哲学五行论的宇宙图景对汉代天人儒学五行论宇宙系统的回应
三 彝族八卦宇宙图式丰富了《易传》及汉代天人儒学的八卦宇宙系统论
四 彝族哲学“人仿天成”的天人关系论与汉代“人副天数”儒学的同异
五 本章结语
第十一章 我国西部西北少数民族思想观念中的儒学精神
一 我国西部西北少数民族哲学文化孕育发展历程中与儒学精神的融会
二 我国西部西北诸少数民族思想观念中儒学精神的特点
第十二章 藏族哲学文化与儒学
一 苯教文化与儒学
二 藏族世俗社会思想观念与儒学
三 藏传佛教与儒学
第十三章 儒学在西夏党项羌族文化中的地位、特征和局限
一 儒学对西夏官僚体制和政治文化的影响
二 儒学对西夏教育发展的影响
三 西夏儒学的地位、特征和局限
第十四章 回族哲学文化与儒学
一 元朝时期儒学对于回族哲学思想文化的影响
二 明代海瑞奉儒与李贽的“异端”儒学思想
三 明清回族思想家“以儒诠经”的“伊儒”哲学
四 本章结语
第十五章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的儒学熏染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和作用
一 内蒙古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儒学传播和影响
二 内蒙古东北少数民族受儒学习染的主要哲学思想观念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第十六章 保巴易哲学思想的儒学贡献
一 保巴的蒙古族族属及其著作
二 三维结构的宇宙图景以及人在其中的地位
三 太极本体论及其动静演化观
四 “主静”“无私”的心性论及其修养工夫
五 保巴易哲学思想的儒学贡献
第十七章 玄烨理学及其和会满族文化之特点
一 玄烨生平与著述
二 推尊、承接朱学
三 改造、变异理学
四 和会汉满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