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阳明学心学与人类主体性(精)/学术专著系列/阳明文库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807704515
  • 作      者:
    作者:沈顺福|责编:张发贤//禹晓妍
  • 出 版 社 :
    孔学堂书局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以王阳明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心学,是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最高代表。本书从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以宏观的角度、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探讨阳明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从存在论的视域探讨王阳明的哲学观念以及核心概念,第二部分从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角度探讨王阳明思想的历史地位,第三部分从比较的角度探讨理学视域中的心学。本书多角度、多视域,全方面地展现了对阳明学的深入解析。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存在论视域中的阳明学
第一章 王阳明的良知观
一、“良知即是天理”
二、良知是超越的实体
三、良知非气而无感应
四、良知非情非意
五、结语:辨证思维中的良知
第二章 王阳明之理
一、理是条理、道理和本体
二、理是超越者
三、理是本原之心
四、理是天理
五、结语:“心即理”与人类主导地位的确立
第三章 “心外无物”新论:基于生存论的视角
一、心:思虑之官还是行动之源
二、物:客观实存还是心之所用
三、心外无物:生存论意蕴
四、结语
第四章 王阳明“万物一体”观探析
一、生机:一气流通
二、气质心:自然性本源与主宰
三、心之体:终极性本原与主宰
四、余论:变化气质与大人之学
第二编 阳明学与中国思想史
第一章 天人之辨与传统儒家思想史的主题
一、思想史主题的重要性
二、思想史主题的继承性
三、思想史主题的实在性与抽象性
四、天人之辨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大事
五、天人之辨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
六、结语:儒家人文精神的形成
第二章 圣学即心学:儒家哲学史的心学进程
一、以性释心:先秦儒家心学及其初次转向
二、偏重有为心与汉代儒家心学
三、无心之心与魏晋玄学心学
四、天地之心:早期理学家的心灵哲学
五、“理之在吾心”:南宋理学家的心灵哲学
六、理即心:陆王之心灵哲学
七、结语:心学史的逻辑
第三章 阳明心学与人类主体性
一、阳明之主宰心
二、主体性:人类主体性与个体主体性
三、心主论即良知主宰论
四、我:“私我”与我们
五、结语:个体的缺席
第四章 王阳明与传统儒家思想的终结
一、天人之辨与儒家思想的基本主题
二、从天人相分到天人一体:儒家思想的转折
三、“仁者以万物为体”与宋明理学宇宙观
四、致良知论与人类主体性地位的确定
五、明末及清代思想主题: “照着讲”还是“接着讲”?
六、结语:传统儒家思想的终结
第五章 论“我”的三个向度
一、小我与气质
二、大我与人性
三、自我与自主
四、三我关系:互含而交错
五、余论:关于传统儒家的“我”论
第三编 比较巾的阳明学
第一章 陆、王心学之异同
一、“本心”与“大本”:共同的本原观
二、“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与“人心是天渊”:超验的本原
三、“本末”与“体用”:二者的差异
四、结语:继承与超越
第二章 体用之间:朱熹与王阳明的哲学比较
一、作为生存方式的仁
二、仁、用与理
三、体:人性与良知
四、体用之间
五、结语:“体用不二”而无别
第三章 二程与心学
一、仁与万物一体
二、仁与尽心
三、仁与天理
四、理即内有之心:心学原理
五、余论:程氏后学与心学
第四章 陆九渊的天人学思想——兼论其与唯心主义的关系
一、万物一体之“宇宙”
二、心即理
三、心与事(物):本与末
四、“此道充塞宇宙”
五、自然、简易方法与学道
六、结语:陆九渊的生成哲学与唯心主义
第五章 传统心学之主体性问题一以方以智心学为中心
一、“心即天地”的万物一体世界观
二、“皆归一心”的形而上学
三、大我即人性
四、结语:“心宗”与个体我的缺席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