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民众的真理:冯定通俗哲学思想研究》:
1928年底,东北易帜使国民党在形式上统一了全中国。为维护一党专政和思想统治,国民党发动了所谓的党治文化建设运动。通过倡导推行“尊孔祀圣”“中国本位文化建设”“新生活运动”等,使国民党唯心哲学大众化、生活化,试图用封建伦理和基督教文化禁锢人民群众的思想与言行,麻痹他们的革命意志和反抗意识,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秩序。国民党右派篡改新三民主义,积极宣传反共思想。在唯心哲学方面,戴季陶用“民生哲学”攻击唯物史观,污蔑阶级斗争;陈立夫创立“唯生论”宣扬孔孟的仁爱忠孝等思想,污蔑唯物论是“唯利论”,反对唯物辩证法,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张华认为,“唯生论”是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对手。蒋介石倡导“力行哲学”,宣扬阶级调和论和抽象人性论。在他的授意下,陶希圣写成的《中国之革命》一书宣传唯心论、封建迷信,否定客观规律,目的就是让群众效忠领袖,盲目地去行动。可见,国民党的唯心哲学不仅存在折中复古和歌功颂德特质,还涉及理论拼凑和套用的嫌疑,以抽象人性论迷惑群众。为了使其唯心哲学占领群众,国民党还借助书刊、演讲等形式加大了宣传普及力度。一批文人政客为了蛊惑青年,或打着“新哲学”的幌子,或卖弄西方哲学概念,在课堂上宣传国民党唯心哲学,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国民党的唯心哲学在形式上自命为“讲话”,但其语言抽象,劳苦大众根本看不明白。这一类论著虽然以青年为宣传对象,在形式上追求通俗化,也探讨革命、关心社会变革问题,但究其实质依然是宣扬唯心主义哲学。这些书刊大多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资助,发行量比较大,且戴着通俗伪善和“青年精神食粮”的面具,因而在国统区对青年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张铁君的《新哲学漫谈》、周肖鸥的《辩证唯物论之透视》打着通俗哲学的旗号,常假用客观求真的态度来大肆宣扬国民党的“民生哲学”。为便于民众记忆,他们还运用了押韵、讲故事、警句提示等写作技巧,带有平易近人的假象。此外,这些作品还以曲解新哲学或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宣扬封建愚昧思想及有神论的思想。
在中共六大召开之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方式多为翻译、介绍、撰写文章、发表演讲、组织社团、创办刊物等;地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长沙等大城市;传播的内容主要是译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经典著作,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当时,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还没有形成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还不准确、不系统、不全面,研究人员的理论素养整体不高,以至于逻辑严谨的著作少,多是长篇文章或讲义,创造性不强。中共六大召开以后,党的宣传工作特别强调同群众需要相结合。为争取群众并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理论教育工作。中共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宣传工作决议案》提出:“党要接近广大落后的工农群众……党必须站在群众面前,随时给群众以各种必要的政治指导……群众组织的宣传工作,一定是要站在群众的立场,要更注意从群众本身实际问题出发,引导群众认识党的主张。”1929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在宣传部之下成立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统一领导文化和文艺工作。随后,中共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成立。20世纪30年代,面对大革命的失败以及国民党唯心哲学的进攻,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位于上海的社联发起了一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社会思想文化运动即新社会科学大众化运动。文委和社联创办了一批进步刊物与若干家出版社,这些平台成为新社会科学大众化的主阵地。有影响力的刊物有《读书生活》,出版社有读书生活出版社、华兴书局,著作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哲学选辑》等。这些进步出版物不尚空谈,在通俗地传播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谈人生观、社会观并宣传革命进步思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