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王阳明传(十五十六世纪中国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点)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3201218
  • 作      者:
    作者:李庆|责编:杨立军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庆,1948年生。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1978年复旦大学首届文献学研究生。毕业后1982年留校,任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应邀赴日本金泽大学任教,为外国人教师、教授。退休后,为该校名誉教授。著有《顾千里研究》、《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日本汉学史》(共五卷)、《海外典籍与日本汉学论丛》等,编有《全明诗》(主编之一)、《日本收藏清代诗话初编》、《东瀛遗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稀见史料辑注》等,译有《文选索引》、《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六朝道教史研究》、《明季党社考》、《唐代研究指南》(共十二种)等。策划影印出版王欣夫先生《蛾术轩篋存善本书录》等遗著多种。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探索王阳明生平、思想的历史著作,不是小说。王阳明是十六世纪中国政治、思想舞台的一个聚焦点,被众人关注。但认真思考一下,却还有许多不明的问题:他只是个高居儒学庙堂、以“大悟”“良知”为宗旨的心学大师,或者还是一个现实的官员?他生活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如何?他怎样一步步走上了明代的政治舞台?广为人知的“投江渡海”的传说,是否真有其事?他何时到龙场,在那里究竟呆了几年?干了什么?他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和各种政治势力有怎样的联系?一生几经波折,原因何在?他以“良知”为中心的心学体系究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仅仅是“大悟”的产物,还是有发展的过程?他的“良知”说,究竟有怎样的含义?在中国思想史中,当如何评价?他具体有过哪些作为?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究竟有怎样的影响?主观的想象,诸如“嫦娥奔月”的故事,充满情趣浪漫,每个时代都可以不断穿越、戏说翻新;但仅靠想象,永远无法达到登上月球、触摸月表的真实程度。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研究,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本书建立在对国内外所见王阳明生平资料的网罗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上述问题,做了认真的考证,从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勾画出比较真实的王阳明的生平脉络。全书注明材料出处,可供研究者复核商榷,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标识和阶梯。这是作者多年明代政治史、思想文化史和王阳明研究的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王阳明的婚姻

  就在王华的前途光明,日子见好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家庭内部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儿子王守仁和续弦的赵夫人以及侧室杨氏的关系?

  在这个家庭中,有新的继母,还有从情理上推测,和王守仁的生母有着隔阂的侧室杨氏,再加上又有了新的弟妹,父亲心思也不可能全部放在王守仁身上。而王守仁正处青春期,带有反叛的性格,这从他曾到关外的行动可略见一斑。

  如何处置这些关系,成了王华以及十七岁的王守仁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时,给王守仁带来温暖的,是诸让。

  诸让,和王华在京城关系很好,时常相互走动,对于王守仁也比较赏识。诸让看到王守仁一些突兀的举动,心中颇有感触:王华续弦了,他这时还不满四十岁,有几个孩子。长子的母亲已经去世,此后王守仁怎么办呢?看他思辨敏捷,心有大志,所以盘算,想将女儿许之。

  回家后,和妻子张氏商量定了,就和王华商谈,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王守仁。这对于当时内心孤独而有些自卑的王守仁,实在是一种很大的温暖,因而他对于舅姑非常孝顺。

  如前所述,就在成化皇帝去世的这一年,王守仁十七岁,和祖父一起,从北京回了故乡。

  诸让这时被派往江西为官,当参议。得知王守仁回了故乡,就写信给王华,要王守仁到江西去成婚。王华写信给王守仁,命他前往。

  让长子在母亲丧期刚满,十七岁的年纪就独身远道前往南昌,到未来的岳父那里迎亲结婚,这有点违背常理,然而也是必然的选择。也就是说,家中有着促使王华、王守仁这样做的原因。

  那么,原因何在?

  就王守仁而言,父亲在北京,官场上仕途正忙,家中弟妹要照顾。自己如果到北京,必须继续面对继母、弟妹等新的家庭关系。这对于一个正处于青春敏感期的少年来说,心理的感受可想而知。

  自己随祖父从北京回到故乡浙东的余姚,依然是过去的老屋。屋在人非,母亲亡故。自己丧期已满。祖父、祖母已经老了。虽然三叔王衮还有几个堂兄弟都在,但毕竟不是父母,无法一直靠在别人身边过活。

  经历过北京繁华的年轻的王守仁,或许会觉得故乡这浙东的山村,宁静的世界有点闭塞,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王守仁也许感觉到孤独,同时,内心中更冲涌着大丈夫仗剑走天涯的豪情。他觉得自己长大了,选择离开是合理的。

  从王华的角度看,他理解王守仁所处的境况。老友诸让非常喜欢王守仁,这时,诸让被任命为江西布政司参议,在江西当官,因而让儿子到他那儿去,解决婚姻大事,独立门户,脱离家中各种关系的羁绊;同时,让他受到更多的人生历练。这倒是一个妥善的安排。

  从诸让的角度看,他关心着未来的女婿王守仁,也考虑到了王华的情况,积极促成王守仁的南昌之行。

  诸让写了信,邀王守仁到南昌来结婚。王华也催促王守仁前往。王守仁后来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况: 

  岳父怜悯我中年丧失了母亲,给我父亲写信问候,并教诲我。在弘治己酉(二年)那年,他到江西当参政,来信叫我去。我当时或许还有点犹犹豫豫,父亲答应了,并对我说:“你岳父有命,你还敢磨磨蹭蹭?”

  在故乡、北京、南昌三处的选择中,南昌成了王守仁和家族选择的结果。

  这年七月,王守仁从故乡出发,经浙西,前往南昌,到后来的岳父家中。

  诸让当时是江西布政司参议。这又是一个新的环境。

  王守仁从浙江出发,到了南昌,那里除了未来的岳父以外,一切都是陌生的。

  岳父安排他在自己的官署中住下。守仁开始慢慢地熟悉环境。官署即江西布政使司的衙门。

  明代江西南昌一带,道教兴盛,流行净明道,漂浮着道教、神仙养生的氛围。著名的道观有铁柱宫。在成化年间,尊封道士为天师,使得宣扬炼丹养气、修身保精的风气在民间愈发流行。

  诸家的人,对于这位未来的姑爷,是友好和欢迎的。这从王守仁留存的、后来给诸家人士的文字中,可以感觉到。岳父诸让也是一个讲求儒学之人。在当时,婚姻多由父母之命,身为儒官之家的小姐当然遵从。

  作为大家的闺秀,按理,她当也只有近二十岁。要和一个从来没有谋面、既无功名、又无家财的年轻人结婚,即使在五百年前,大概也还是会有些心理上的波折吧。可以想象,小姐的态度就是:顺从、冷静,但不热情。

  年纪仅仅只有十七岁的王守仁,虽说经过在北京的那些日子,已经渐趋成熟,但毕竟还充溢着青涩的味道。

  他会想到些什么呢?

  ——想到自己这十多年来的境遇: 从贫困宁静的浙东山村,到官宦喧闹的北京城;从慈祥亲切的祖父母、温顺勤勉的母亲,到奔波升腾的父亲;

  ——想到书斋中读过的《四书》,北方奔驰着的骑马射箭。文人、将军、侠客、隐士、道士、神仙,不同的人生境况;

  ——或许,还会想到小姐模样,自己以后的生活前景,甚至还有对于成亲结婚,多少带有神秘感的忐忑。

  凡此等等,都会在他脑海中展现,影响着他的情绪。

  结婚大喜的日子临近了,虽说诸让生性淡泊,但毕竟是官宦之家的喜事,不会过于平淡。

  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家人在准备着。

  婚礼之日,宾客汇集,多是岳父家人。看着众人的忙碌,独自等待的王守仁感到有点落寞。

  母亲的去世,父亲的续娶,自己的孤独一身,有志而未酬,如今飘零在此,加上自己身体状况未必很好,他感到迷茫和不安。

  突然想起,到南昌以后,曾在铁柱宫听道士讲过的养生之道、阴阳之事,于是,便独自前往铁柱宫。

  他在宫内四处转,见到室内有道士打坐,便唱喏进入。相谈之下,发现此人并非本地道士,于是和他谈及养生吐纳之法。道士将道教内丹派“八卦收鼎炼丹”之类的道法向他细细讲述。

  不知不觉,已经入夜。天黑,无法返回,王守仁就在铁柱宫内留下了。他或许还有想就此出家的冲动。

  诸府的人,忙碌停当,这才发现新郎不知去向了。

  于是全府上下,一起寻找。新娘则坐在房中等待,个中滋味,不言而喻。

  当夜天色昏暗,无法寻得,只好等到天明再说。小姐就在新婚之日,孤单单地过了一夜。

  这就是王守仁结婚的一幕。

  这一幕当然是翻过去了,但是,这对于结婚当事人的日后生活会留下什么样的影子呢?

  如果说北京的生活,使王守仁感受到了官场的动荡、北方的旷野和莽苍;那么在南昌的生活,使他更多地受到了人生的洗练、受到了更多的宗教和文化的熏染。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莽苍中原行(弘治十二年)

第二章  会稽山麓的瑞云(成化八年九月—成化二十三年)

第三章  奔波的青年时代:余姚、北京、南昌(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弘治五年秋)

第四章  科举的洗练:北京、济南、余姚(弘治五年秋—弘治十一年)

第五章  官场与文坛(弘治十二年十月—弘治十四年七月)

第六章  周游和探索(弘治十四年八月—弘治十八年五月)

第七章 仗义进谏:锦衣卫监狱的日子(正德元年—正德二年二月)

第八章  漫长的南行之路:从北京到贵州(正德二年二月—正德二年五月前后)

第九章  贵州生涯(正德二年五月—正德四年十二月)

第十章  从贵州到庐陵(正德五年一月—正德五年十月)

第十一章  北京风尘(正德五年十月—正德八年九月)

第十二章  滁州和南京时期(正德八年十月—正德十一年九月)

第十三章  巡抚南赣(上)(正德十一年九月—正德十二年十一月)

第十四章  巡抚南赣(下)(正德十二年十二月—正德十四年五月)

第十五章  平定宸濠之乱(上)(正德十四年六月—正德十四年七月)

第十六章  平定宸濠之乱(下)(正德十四年六月—正德十四年七月)

第十七章  献俘杭州(正德十四年八月—正德十四年十一月 )

第十八章  风波江上行(正德十四年十月—正德十五年二月)

第十九章  经营江西(上):从九江到赣州(正德十五年三月—正德十六年六月)

第二十章  经营江西(下):白鹿洞讲学前后(正德十五年三月—正德十六年六月)

第二十一章  百战归来白发新:从江西到浙东(正德十六年七月—嘉靖二年十月)

第二十二章  在“大礼议”风波中:良知说的成熟(嘉靖二年十一月—嘉靖六年四月)

第二十三章  踏上最后的征程(嘉靖六年五月—嘉靖六年十一月)

第二十四章  平定两广 献躯南疆(嘉靖六年十一月—嘉靖七年十一月)

尾声——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