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思想史视野下先秦儒家历史观研究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89877
  • 作      者:
    作者:王丁|责编:郭鹏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丁,1986年生,河南平顶山人,南开大学博士,日本爱知大学博士,现为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讲师,赣江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思想与文化,在《史学理论研究》《孔子研究》《诸子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主持省级课题两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观是儒家的理论基石之一,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先秦儒家历史观放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下,综合运用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全方位、多角度地论述了先秦儒家历史观生成、演变与发展的历程,着重阐述了孔、孟、荀历史观的基本内涵与理论结构,并借助思想史的方法,探讨了历史观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分析了历史观与先秦儒家天命观、人性论、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思想关联,从而展现了先秦儒家历史观的丰富内涵,凸显了历史观在儒家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思想史视野下先秦儒家历史观研究》:
  一 历史对象的自觉认识
  与殷商时期不自觉的历史意识萌芽相比,周人在历史意识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直到周初,在殷周之际政治变革的背景下,历史意识才真正觉醒。而这种觉醒主要表现在周人开始将历史纳入理性认识的范畴,试图自觉地反思和运用历史,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自觉的历史表达,即“殷鉴”思想。因此可以说,周人历史观的自觉,是殷周之际观念变革的逻辑起点。
  当然,就历史意识而言,周人与殷人还是有不少一致的地方,而这些方面正体现了历史意识发展的延续性与继承性。与殷人对鬼神特别是祖先神的崇拜相一致,周人并没有否定鬼神,更没有将鬼神从历史观念中剔除。虽然周人所信奉的鬼神与殷人并不一样,很多神的性质与职能均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也认可鬼神会对历史的发展和现在的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周人对鬼神的祭祀以及由此形成的诸多礼仪规范,不少于殷商,甚至比殷商更加完善。
  以周人最重要的崇拜对象——“天”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在笃信天命,尽力探求天意方面,周人与殷人是一致的”。他们深信以“天”为首的诸神会主导历史进程,影响社会兴衰。
  首先,天终结殷商之命。周人在灭掉殷商之后,一直在反思和探讨“大邑商”何以被“小邦周”打败,提出了包括敬德、保民等在内的带有人文色彩的新观念。但是他们始终强调终结殷商之命是天的意志,换言之,灭商的主体是天。这一点,他们在《尚书》中反复提及。如《大诰》:“天惟丧殷”,《酒诰》:“天降丧于殷”,《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多士》:“弗吊曼天大降丧于殷”,《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康王之诰》:“皇天改大邦殷之命”。这些材料很清晰地说明,周人认为在殷商灭亡这个重大事件上,主导者是天。
  同时,在周人看来,天不仅可以终结一个王朝的统治,还会主动选择新的继承者。在《尚书》中他们反复说明周能够代商而立,即是受命于天。如《大诰》:“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康诰》:“天乃大命文王”,《酒诰》:“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召诰》:“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成王时期的何尊铭文(《集成》6014)中也有“肆文王受兹命”的说法。同时他们还认识到,不仅自己是承受天命而有天下,夏殷两代亦是如此。《召诰》中即说“有夏服天命”,“有殷受天命”。《多士》云:“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多方》亦云:“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
  另外,天还会降福或者降灾,即通过“命吉凶”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特别是降灾的情况,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尚书》很多篇章都有相关记述:《大诰》“弗吊天降割于我家”,《多方》“天降时丧”,《顾命》“今天降疾”,等等。《诗经》中也有不少,如《大雅·云汉》“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正因此,《诗经》中后来还出现不少怨天之诗,即是怨恨天降灾给人间带来的灾难。
  正因为周人相信以天为首的诸神,能够对社会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他们对天十分敬重,不断对天祭祀,以期“祈天永命”。其中最重要的仪式就是郊天之祭。《史记·封禅书》云:“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汉书·郊祀志》也说:“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日明堂辟雍,诸侯日泮官。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两者的记述相差不多,应该说还是比较可信的。从中也可看出郊天之祭对周人的重要性,所以《礼记·礼器》中说:“祀帝于郊,敬之至也。”
  不过,从现有的材料来看,殷人虽然也在不断追述祖先,但是这种追述并非历史性的认识,他们对祖先谱系的排列、祭祀次序的规定,并非是探寻祖先的历史发展源流,而是为了祭祀的需要,即为了宗教,所以说这种意识更多体现为宗教意识,而非历史意识。
  对于殷人而言,他们并未将历史纳入自觉的认识范畴,他们关注的是永恒的鬼神以及鬼神的需求。因此我们会发现,殷商时期虽然有史官,但是史官的主要任务不是记事和保存历史记录,他们的职责与宗教密切相关。在殷商时期,鬼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并不遥远,人(即他们的祖先)死后成为鬼神,鬼神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与人进行沟通,鬼神左右着人与社会的命运,因此殷人几乎将全部的精力用在祭祀鬼神上。对于历史,他们则无暇关注,也没有兴趣了解,因此历史没能进入殷人的视野,成为他们认识的对象,自觉的历史意识也就无从谈起。
  被鬼神笼罩的世界,在殷周之际出现了裂痕。被认为受到鬼神庇佑的“大邑商”,败给了曾经臣服于他的“小邦周”。这样的历史巨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这只是民族的代兴、朝代的更替,但其背后却有更深刻的制度与观念的革新。而这种革新,就是以对这场历史巨变的反思为前提的。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第四节 本书章节安排

第一章 商周历史意识与儒家历史观的思想来源
第一节 祖先的追述:殷商历史意识的萌芽
一 原始思维与历史记忆
二 追述祖先与历史意识的萌芽
三 宗教意识压倒历史意识
第二节 殷亡的警示:商周之际历史表达的自觉
一 历史对象的自觉认识
二 历史秩序的自觉建构
三 历史动因的自觉探索
第三节 理性的张扬:西周春秋时期历史观念的发展
一 自然与历史:从自然角度解读历史变动的尝试
二 人与历史:人在历史中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三 历史观中理性因素的增长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孔子与儒家历史观的初步建构
第一节 “礼崩乐坏”:孔子之际的时代格
第二节 孔子历史观的理论结构
一 天命:历史主导因素的探索
二 道统:历史发展主线的探寻
三 损益:历史演进方式的探究
四 仁义:历史评价标准的探讨
第三节 孔子思想体系中人与历史的关联
一 成人:历史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 学习:衔接传统的基本方式
三 行道:进入历史的主要途径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战国前期儒家历史观的发展
第一节 究天人之际:历史观中的天与人
一 天命与时势:历史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 合天与人:人在历史中地位的论述
第二节 通古今之变:历史治乱的经验总结
一 君主为治国之本
二 君主需以道治民
三 君主应尚贤使能
第三节 成一家之言:出土简帛的历史叙事
……

第四章 孟子与战国中期儒家的历史观
第五章 荀子与战国后期儒家的历史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