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精)/杨耕文集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6032239
  • 作      者:
    作者:杨耕|责编:朱华华//张婷婷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杨耕,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与研究》杂志社总编辑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


先后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优秀出版企业家、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个人;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韬奋出版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从逻辑上集中体现了作者重读马克思的理论成果。着重从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批判),以及历史批判、政治批判多维视角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明确提出:在历史批判和政治批判,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多重批判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的哲学,又深度契合着当代社会发展理论所关注的问题;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当然是哲学,但这种“新唯物主义”又突破了从哲学到哲学的局限,因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哲学。
展开
精彩书摘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基本内容是从我已经发表的250余篇论文中选出22篇,并按照逻辑加以重新编辑而成的。因此,《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是一部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专著,它体现了我的哲学研究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展现了我力图达到的理论目标、理论形式、理论境界,这就是: 求新与求真的统一;铁一般的逻辑,诗一般的语言;重构哲学空间,雕塑思维个性。


《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集中反映了我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即马克思主义哲学。1978年的春天,在那个“解冻”的年代,在那个激情与理性一同燃烧的岁月,我走进了安徽大学哲学系,从此开启了我的哲学人生。入学不久,在中国这块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发生了一场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并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伴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化和改革开放进程的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回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彰显出来的思想力量和理论魅力,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牵引着我不断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1986年,汪永祥教授把我领进了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专业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988年,陈先达教授把我留在中国人民大学从教,并跟随他攻读博士学位,专业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此后,我无论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从教,还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从教,专业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的全部研究工作和学术论著都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中轴线而展开的。《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集中反映了我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它力图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集中反映了我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的理论途径。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我从马克思的哲学延伸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从西方哲学史拓展到现代西方哲学,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化到苏联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史“跨界”到政治经济学、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然后,又返回到马克思的哲学这一“原点”。我的哲学之“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是从黑格尔开始,经过费尔巴哈,最后“成为马克思”的;马克思的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那里,或者得到褒奖,或者遭到否定;在后辈马克思主义者那里,或者得到发展,或者得到误解甚至曲解。


因此,只有把马克思的哲学放到西方哲学史的流程中,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的关系,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实质;只有把马克思的哲学放到现代西方哲学的背景中,才能真正了解马克思哲学的局限性在哪里,同时,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伟大所在;只有把马克思的哲学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中,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真正把握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变轨迹,真正知晓马克思的哲学在何处、何种问题上被发展或误读,甚至被“各取所需”“借题发挥”了。


不仅如此,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过程中,不仅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而且对英国古典经济学也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资本批判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学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马克思的哲学正是在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双重批判过程中生成的。在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双重批判的过程中生成的马克思的哲学,又高度契合着当代社会发展理论所关注的问题。精神生产不同于以基因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延续。生物延续是同种相生,而哲学思维可以通过对不同学科成果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新的哲学形态。正像亲缘繁殖不利于种的发育一样,一种创造性的哲学一定会突破从哲学到哲学的局限。马克思的哲学就是这样一种创造性的哲学。正因为如此,我在研究哲学的同时,进行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理论的“补课”。


概而言之,我力图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途径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舞台,走进马克思哲学的深处,“思入风云变态中”(程颢)。


正是在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旅途”中,我看到了一座巨大的思想英雄雕像群,深深地体验到思想家们追求真理和道义的悲壮之美,

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所说的话:“哲学史所昭示给我们的,是一系列高尚的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英雄们的展览”;正是在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旅途”中,我

清晰地透视出马克思哲学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壮丽的日出,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的哲学为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萨特)。正因为如此,我比德里达本人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名言:“不去阅读且反复阅读马克思——可以说也包括其他一些人——而且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而且是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一个理论的、哲学的和政治责任方面的错误。”“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所选编的论文写于不同年代,时间跨度为40年。40年间,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这些论文中的观点并非完全一致。但是,这些观点之间又具有“批判继承”性,反映了我的思考的痕迹,所以,我没有对其中不一致的地方进行实质性的修改,而只是对一些文字表述、标点符号作了一些技术性修改。同时,按照有关图书出版规定,我把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都转换成1995年版的有关论述,把引自《列宁选集》1972年版、《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的列宁的有关论述都转换成《列宁选集》1995年版、《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的有关论述。在此特向读者说明,以免造成穿越时间隧道的感觉。


为了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我的哲学研究的特点和风格,我在正文前面加了加了一篇“序言: 重读马克思——我的学术自述”;在正文后面加了一篇附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沉思”,这篇文章体现了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编审慷慨地把这部著作列入出版计划;社项目部主任朱华华副编审精心组织这部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和张婷婷编辑一同担任这部著作的责任编辑,实习编辑孙文昊忠于职守,一审通读了这部著作的全部书稿。我深知,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没有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我的个人意识就无法转化为社会意识。在此,一并表达我的感谢之意和感恩之情。


从1977年开始学习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了45年。45年来,尽管我的思想处在不断变化中,尽管我的“角色”处于不断变化中,但我的“书生”本质一直未变,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身份”一直未变。45年来,我“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郑板桥),一直不知疲倦地在哲学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一直不畏艰难地在求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上“跋山涉水”,斗胆借用伟人毛泽东的一句诗,那就是,“一篇读罢头飞雪”。在这个求索的过程中,我深感“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同时,我又力图“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鲁迅),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这一诗句的内涵和这位诗人的品格。


哲学不仅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事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我的专业,更是我的信仰。正如我的导师陈先达教授所说,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仅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当然,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马克思)宗教信仰只是“信”,而不追问“为什么可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信”,而且追问“为什么可信”,回答“可信”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宗教信仰要解决的是个人灵魂失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要解决的是社会不公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旨在改变世界,建立一个消除异化、公平正义、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从而为人们提供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根和安心立命之本。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内化,即转化为个人内心的信念和情感,转化为个人内心的价值目标、理想追求和道德定律。这使我想起了康德的名言: 



灿烂星空在我头上,


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杨耕


2022年3月于北京世纪城时雨园


展开
目录

序言   重读马克思——我的学术自述/1


导论 从哲学批判与资本批判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


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3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3

二、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 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7

三、马克思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14

四、马克思哲学: 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与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19


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26

一、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 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26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33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终结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42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理论基础和理论结构的再思考/52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 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53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57

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批判、政治批判、资本批判及其关系/63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所在/68

五、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构及其整体性/73


上篇 从人与世界关系理论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


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83

一、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83

二、实践的本体论意义/88

三、实践本体论与否定性的辩证法/93

四、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99


关于马克思实践与世界关系理论的再思考/102

一、实践: 人的存在方式/102

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106

三、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理性与评价理性/109

四、实践: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111

五、实践: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113


关于马克思历史规律理论的再思考/117

一、历史规律的形成机制与表现形式/117

二、认识与把握历史规律的特殊路径/124

三、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130


关于马克思人的理论的再思考/138

一、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139

二、人的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统一/144

三、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的总和/149

四、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153

五、人的发展空间: 自由时间/157


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再思考/162

一、马克思交往范畴的厘定/162

二、交往与物质生产活动/166

三、交往与社会发展道路/169

四、对哈贝马斯“批判”的批判/172


关于马克思认识论的再思考/177

一、思维反映存在的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177

二、思维的建构性: 观念客体、“先验结构”与“客观的思维形式”/181

三、思维的反思性: 批判性与创造性的统一/187

四、实践反思: 认识活动的根本规律/191

五、“从后思索”: 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196


关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再思考/207

一、价值关系: 本质上的利益关系/207

二、价值评价: 特殊的认识形式/212

三、价值观念: 对价值关系的观念把握/215

四、价值原则: 人的内在尺度的外在表现/219

五、人的价值: 创造价值的价值/222


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再思考/228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的界定/228

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及其双重效应/230

三、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走向社会主义/235

四、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238


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再思考/242

一、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亚细亚生产方式”之谜/243

二、东方社会的“停滞性”及其历史命运/249

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方法论意义/254

四、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257

五、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逻辑/262


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再思考/266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266

二、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其意义/270

三、东方社会的特征与发展道路/273

四、社会发展的道路与类型/277


论社会科学的独立化和特殊性——兼论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281

一、社会科学的独立化及其标志/281

二、社会科学的特殊性/287

三、社会科学的基本范式/292


下篇  从哲学史与现代哲学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


论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思维逻辑/303

一、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303

二、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310

三、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标志/318


论费尔巴哈、舍勒、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对人的本质的三种整体探讨/325

一、费尔巴哈哲学人本学的理解: 人是“多名”的/325

二、舍勒哲学人类学的理解: 人是生命冲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体/329

三、马克思哲学的理解: 劳动构成人的全面的本质/332


论斯大林与卢卡奇的本体论思想/337

一、从列宁到斯大林/337

二、卢卡奇: 从《历史和阶级意识》到《社会存在本体论》/342

三、简短的结语/349


胡塞尔: 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352

一、建构“严密科学的哲学”的危机: 转向生活世界/353

二、欧洲科学的危机: 转向生活世界/358

三、生活世界: 科学世界的基础/362

四、简短的结语/367


德里达: 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369

一、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的主导思想/369

二、德里达话语转向的理论途径/374

三、德里达“靠近”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内涵/378

四、简短的结语/381


后现代主义: 背景、实质和意义——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384

一、众说纷纭的后现代话语/385

二、重释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的实质/389

三、一种知识态度和边缘话语/394


后殖民主义: 实质、特征和局限——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399

一、后殖民主义的崛起及其实质/399

二、后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407

三、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局限/412


后马克思主义: 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418

一、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418

二、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理论逻辑/424

三、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困境/430


附录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沉思/435


后记/46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