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509327
  • 作      者:
    作者:原晨珈|责编:黄明佳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原晨珈,出生于1990年8月,女,山西省长治市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化。至今已发表近十篇文章,其中四篇被核心期刊目录收录,主持及参与国家、省课题四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前市民社会研究中存在两个现象:一、西方“市场经济—市民社会—自由民主政治”的模式被普适化,用于各国的研究中;二、葛兰西、哈贝马斯以来的“文化市民社会”转向使市民社会的文化、政治功能被置于首位,市民社会的经济内涵被淡化。这种倾向强调的是市民社会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和对抗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市民社会对民主政治的推动程度,并以此来对各国市民社会作出价值判断。在这两者的结合下,中国市民社会发展处于西方话语主导之下。本文主题设定为“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来检视西方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民主政治”思想,并科学认识中国市民社会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种种质疑以及问题,阐发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内涵和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对“原子式的个人”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与自由主义者的市民社会思想呈现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特征。一是在市民社会和国家本质关系上,自由主义者从个人主义出发,强调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对立。这种认识或者将国家视为“必要的恶”,强调将国家的规模和干预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或者强调市民社会的对抗性和面对国家时的一致性。马克思则立足于现实的历史,在完整的社会形态中把握市民社会和国家及其相互关系,将市民社会和国家视为一定历史阶段下同一生活关系总和的不同体现,市民社会是实际的利益内容领域,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市民社会是国家的自然基础,国家一方面要不断满足来自市民社会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为了保证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去维护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不同于自由主义者的“社会先于国家”,前者是从本质抽象的层面上说明了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决定及先在地位。但在现象具体层面,两者各自以多种多样的具体要素存在,而非以一个抽象的总体概念存在,这些要素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而且,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决定作用是一个总的历史趋势,它具有“解释学”上的优先性,它并不排除历史过程中两者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不仅往往在“发生学”上具有优先性,而且还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越是靠近社会历史的本质抽象层面,就越体现出市民社会,尤其是物质的生活关系总和对国家的决定作用;而越是靠近社会历史的现象具体层面,两者就越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各要素之间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呈现不同的相互关系,而且个别要素在一定范围内呈现着较大的能动性。
  二是不同的解放叙事逻辑。自由主义者立足于市民社会,将解放理解为:市民社会在与政治国家的对抗中获得独立地位,在市民社会中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及其权利意识,培育由个体出于自由意志而组成的以维护个体权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个体通过市民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力量实现对政治公权力的制约,最终通过革命或改革建立民主政体。而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社会,指出了自由主义者政治解放的局限性,指出了在市民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政治领域虚幻的自由、民主、平等无法掩盖市民社会领域中实质的不自由和不平等。因此,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描绘了自己的解放逻辑进程,即将市民社会的政治解放作为人类解放的一个环节,最终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完成人的存在的社会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质的自由、民主、平等。(三)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意义与意义域当前重新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有两种需要克服的倾向,一种是仅仅从市民社会思想史梳理的意义上认识马克思理论,将马克思理论作为对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认识,因而忽视了其在思想史中的效应及当代视域。另一种是忽视马克思理论的历史性,将马克思的个别词句作为一般性的规律,或者超越时代性地运用马克思设想未来社会的思想分析现实社会。
  关于前一种认识的错误性,上文已有部分论述。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虽然直接面对的批判对象是古典自由主义者和黑格尔,但是其批判效应却波及了现代思想史。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早期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古典自由主义也受到了社会主义等激进政治思潮的影响,逐渐向新自由主义转变。实际上,在《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同一年,穆勒就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部分修正,开始强调国家制定福利政策的重要性。之后在19世纪70年托马斯·格林提出新自由主义,提出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以及国家是保护和维护个人自由的条件,为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设福利国家,加强国家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而随着福利国家政策在70年代的破产,新自由主义也日渐衰落,强调回到古典自由主义的新古典自由主义又成为当代西方政治的显学。新古典自由主义经过了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自认为吸纳了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将马克思主义视为“过去时”,并视社会主义实践为现代化进程上的歧路。其实,不论是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还是古典自由主义,其对市民社会及其与国家关系的理解都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只是形式产生了变化,但都未超越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所作出的根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自由主义者对市民社会与关系认识的调整都是建立在维护市民社会及资本所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这与马克思所奠定的人类社会的原则高度有着根本的不同。因此,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在当前仍有着重要价值,尤其是资本主义全球化下自由主义思潮扩张至广大非西方世界、甚至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对自由主义市民社会思想的批判理应保持在场性。
  关于后一种认识的错误性,其实论及的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意义域问题。任何科学的概念都有其意义域,超出其范围便可能走向谬误。同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分,也应包含着历史发展本身对理论的不断修正。因此,理解马克思理论的意义域不仅是唯物史观立场的要求,而且有助于与其他理论资源互通有无。
  具体来说,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侧重革命性的变革,因此对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具体互动缺乏详细考察。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在认识到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后,理论的重点便转向了市民社会内部,对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作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得到了必须扬弃市民社会走向人类社会的结论。而且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与国家所呈现出的矛盾关系也根源于市民社会内部。因此,有学者指出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并非马克思关注的焦点问题。①但是,马克思从来没有否定过市民社会所具有的积极内容。当前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处在市民社会发展的阶段,只是发展的特点与进程有所不同,因此,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互动关系仍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
展开
目录

目录

 

 

绪 论 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现状5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17

第一章 市民社会思想的历史谱系考 20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遗产20

二、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自我认识30

三、逻辑定位黑格尔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思想42

本章小结市民社会思想研究范式的初步确立50

53一、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产生53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发展71

三、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科学内涵的三个层次88

四、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经典意义100

本章小结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科学内涵110

第三章 中国学界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再认识 114

一、改革开放前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一般认识114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重新认识122

三、理论和实践的挑战要求正确认识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142

本章小结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在当代中国的际遇152

第四章 对美国市民社会发展逻辑的审视 154

一、美国市民社会认识维度之辩154

二、美国宪政民主本质之辩163

三、美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之辩171

四、美国市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发展在认识上的自我修正之辩178

本章小结资本主导是理解美国市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钥匙187

第五章 对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审视 189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中的地位189

二、中国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特点比较视域下的研究202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迁216

本章小结中国道路对市民社会历史实践的扬弃218

结 论 221

参考文献 225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