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瑜伽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210171
  • 作      者:
    (印)帕坦伽利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2
收藏
编辑推荐

一、堪称“瑜伽宝典”,提供“切实稳妥并合乎道德”的正统指导;文字晓畅,是瑜伽哲学的入门经典,也是古印度哲学思想的璀璨结晶。

二、作为商务印书馆推出的“瑜伽哲学经典丛书”之一,以国际瑜伽界公推的权威注释本(〔印〕帕拉伯瓦南达 、〔英〕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注 )为蓝本,著名学者王志成教授倾力翻译。

三 32开精装设计匠心独运,布纹纸的触感、恰到好处的锁线使翻页成为享受,宜作枕边书和囊中物。

瑜伽哲学经典丛书

在中国,瑜伽哲学这一分支学科还没有真正开启,对不少瑜伽哲学重大问题的研究还有待展开。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回归瑜伽经典文本。过去多年,国内翻译、出版了不少瑜伽哲学作品,但还不足以建构起完整的瑜伽哲学学科体系。事实上,瑜伽来到中国,处境纷繁复杂,更需要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瑜伽经典的翻译者、诠释者和阅读者。我们需要具备一种跨传统阅读的文化勇气和热情,具备一种中立性的思想穿透力和批判力,从而穿梭于自身传统和外来文化之间,蓄积生命的张力,更新并壮大我们自身的传统和身份,最终参与并推进新时代的形成和发展。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瑜伽哲学经典丛书”正是一种尝试,望其成为一个开端,由此开启生命和时代的另一种可能的维度。2022年“瑜伽哲学经典丛书”拟推出第一辑四种:《智慧瑜伽之光》《瑜伽经》《奥义书》和《行动瑜伽》。


展开
作者简介

帕坦伽利,一译“钵颠阇利”,公认的《瑜伽经》作者,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中瑜伽派的创始人,被尊为“瑜伽之父”。在众人眼中,帕坦伽利在瑜伽、文法、医学三大领域均有杰出贡献。生平已不可考。在印度传统文化中,常以人面蛇身的神话形象出现。

 

斯瓦米•帕拉伯瓦南达,1893年出生在印度,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不少著作将印度的灵性经典明白晓畅地介绍给了西方读者。出版的著作包括对印度主要经典如《薄伽梵歌》《奥义书》《帕坦伽利瑜伽经》的英译和注释。


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青年小说家。1938年,他被英国一家报社派往中国采访,历时三个月,回国后出版《战争之旅》,披露日军侵华暴行。他是较早将这些事实呈现给西方读者的记者之一。后来,他在加利福尼亚结识了斯瓦米•帕拉伯瓦南达,开始探究、传播印度瑜伽文化。

译者简介:

王志成,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主编“瑜伽哲学经典丛书”“瑜伽文库”“第二轴心时代文丛”;杨柳,艺术学博士,瑜伽学者,译有《帕坦伽利〈瑜伽经〉及其权威阐释》《瑜伽之路》等。

杨柳,艺术学博士,瑜伽学者,译有《帕坦伽利〈瑜伽经〉及其权威阐释》《瑜伽之路》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此版《瑜伽经》堪称“不二”。它以国际瑜伽界广泛认可的注释本为蓝本,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志成教授倾力译介。本书告诉我们,瑜伽就是控制心的意识波动。我们之所以需要瑜伽,是因为有现实的痛苦存在。在帕坦伽利看来,痛苦的根源在于原人错误地认同了原质,而消除痛苦的根本之法就在于分辨以至分离原人和原质。这需要瑜伽的努力,其基本进路便是瑜伽八支:禁制、劝制、坐法(体式)、调息、制感、专注、冥想和三摩地。

可以说,《瑜伽经》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修习体系。不过,其原典只有196则经文,内容凝缩,表述隐晦,不易理解。本书的注释不止于解经,而是将古老经文带入当下语境,追求与现代人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联通。它是瑜伽爱好者的修行指南,亦将成为关于生命问题的又一部答案之书。


展开
精彩书评

在印度,一个(关于生命问题的)重要的答案就是重视和研读《瑜伽经》。……这部经典极有可能是对古代印度流传着的各种冥想文本的汇编和提炼。在某种程度上,学者与信徒们似乎已经一致认定,现在这个版本可以作为标准或权威,而且一直以为都是这样认为的。

——英国考文垂大学教师  韩德


展开
精彩书摘

2.4 无明生出其余一切障碍。这些障碍,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也可以残留的形式存在,可暂时抑制,也可充分显现。

 

我们在前面的经文中已经看到,苦行、研读和奉献是获得专注力量的三个预备步骤,而只有通过专注,才可能进入完美瑜伽的状态。这是其正面价值。与此同时,它们还有着同样重要的负面价值:它们能够清除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专注和觉悟的障碍。

 

请留意这里的“障碍”(obstacle)一词,因为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印度教和基督教各有侧重。当基督徒谈到“罪”(sin)的时候,他通常指的是公然违逆上帝、对上帝忘恩负义——这里的“上帝”意指天父上帝,即在时空之内以宇宙创造者和父亲的形象显现的实在,亦即印度教徒所说的自在天。当帕坦伽利谈到“障碍”时,他指的是此种行为的消极影响——无明的尘云掀起旋涡,遮蔽了内于我们自身的阿特曼的光芒。也就是说,基督教思想强调的是对自在天而不是对我们自身的冒犯,而印度教思想则强调对我们自身的真实本性即阿特曼的冒犯。

 

这个差异并不是根本性的,但非常重要。基督教是把罪与作为造物主和天父的人格神绑定,而对于这尊神,我们有一万种理由去爱去服从,从而使我们不敢以轻心掉之并加倍意识到它的恶劣性质。此为基督教方式的价值。而印度教方式的价值在于,它从终极意义上向我们呈现了罪的后果,即它使我们疏远了内在于我们的唯一实在。

 

当然,如果理解不当,这两种方式都存在各自的危险。印度教方式的危险在于,我们缺少某种心理能力,或多或少地,不能像想象自在天那样想象阿特曼。我们很容易因为冒犯了自在天而心生悔恨,并痛下决心,至少短时间内不会再犯。但是,在领悟阿特曼的路上制造障碍,虽也是一种冒犯,却不易察觉,因为我们总是混淆阿特曼和私我(ego)。例如,我们会善意地,甚至是赞许地,替酗酒的人和瘾君子辩护,说“他们不是任何人的敌人,除了他们自己”。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有多么可悲,多么荒诞。只有从巨大的不幸中我们才会偶尔意识到,我们已疏远了存在的根基和庇护所。(“你离我有多么远,”一个伟大的圣人喊道,“是谁离你那么近!”)因此,印度教徒必须提防把罪看得过轻,不要因为轮回转世说而陷入盲目的乐观主义。要警惕这样的想法:“不管怎样,我都是真正的阿特曼,在此之前我已再生几百万次——我想多少次就多少次。我迟早会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本性,急什么呢?”这种态度正是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所谴责的:“我,这个不幸的年轻人,向您乞求贞操,并且说:‘赐我贞操和节制吧——但不是现在。’”


展开
目录

瑜伽哲学经典丛书总序

本书序

第一章 瑜伽及其目标

第二章 瑜伽及其修行

第三章 力量

第四章 解脱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