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第1章 “监管治理”:政府和社会的双循环
1.1 监管治理:理解生活垃圾分类的关键机制
1.1.1 监管治理——新的结合范式
1.1.2 理解生活垃圾分类的监管治理
1.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历史沿革
1.2.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实施阶段
1.2.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的特点
1.3 地方政府的监管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本地化解决途径
1.3.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地方政府监管治理分析框架
1.3.2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政府监管治理的实践案例
第2章 湖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监管治理的现状及评价
2.1 湖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监管治理的基本情况
2.1.1 湖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监管治理的制度化发展历程
2.1.2 湖州市城镇生活垃圾监管治理实施的发展历程
2.1.3 各区县生活垃圾监管治理实施特点
2.2 湖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监管治理效应评价
2.2.1 湖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监管治理的政策效应评价
2.2.2 湖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监管治理的实施效应评价
2.3 基于“过程-结构”视角的生活垃圾分类监管治理
2.3.1 “过程-结构”视角下的生活垃圾分类监管治理执行框架
2.3.2 “过程-结构”视角下的监管治理行动网络促进过程概览
第3章 湖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监管治理的实践特色机制
3.1 “由内而外”的“标杆”建设机制
3.1.1 “标杆”的建设性作用
3.1.2 “标杆”理论的湖州实践
3.1.3 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形成
3.2 “监管治理空间”营造机制
3.2.1 “监管治理空间”的含义
3.2.2 “监管治理空间”形成的因素分析
3.2.3 “监管治理空间”营造机制的启示
3.3 基于社区倡导的协商机制
3.3.1 垃圾分类设施的“邻避效应”
3.3.2 应对“邻避效应”的协商机制
3.3.3 基于社区倡导的协商机制
3.4 垃圾处理流程中的监管回应机制
3.4.1 回应性监管理论
3.4.2 湖州市垃圾处理流程分析
3.4.3 回应性机制视角下的生活垃圾监管治理模型
3.5 垃圾分类中的人大监督机制
3.5.1 人大监督促进协同治理
3.5.2 湖州市建立人大代表“网格化”监督治理体系
3.5.3 湖州市人大监督引入第三方评估
第4章 湖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的教育
4.1 生活垃圾分类行为教育下的文化氛围培育
4.1.1 集体主义文化氛围
4.1.2 生态集体主义文化氛围
4.1.3 生态集体主义文化培育中的传统文化氛围复苏
4.2 生活垃圾分类的教育路径
4.2.1 文化资本的建设路径
4.2.2 价值观传导的宣传路径
4.2.3 基于行动的自我效能塑造路径
4.3 垃圾分类文化倡导中的本地知识化培养
4.3.1 本土知识化机制在垃圾分类中的作用
4.3.2 文化机制形成长效机制
4.3.3 垃圾分类的社区倡导
第5章 湖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的智慧监管
5.1 湖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现状及管理机制
5.1.1 湖州市本级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的实践
5.1.2 南浔区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的现状
5.1.3 德清县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的现状
5.1.4 长兴县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的现状
5.1.5 安吉县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的现状
5.2 湖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的管理机制分析
5.2.1 湖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机制形成的过程
5.2.2 湖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机制的特点
5.3 生活垃圾智慧监管的理论研究及湖州的实践分析
5.3.1 智慧监管
5.3.2 垃圾治理与智慧监管的结合
5.3.3 湖州市对智慧监管的应用
5.4 湖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的系统优化
5.4.1 湖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的智慧监管系统平台的管理目标
5.4.2 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的技术系统结构剖析
5.4.3 基于“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智慧监管过程优化
第6章 湖州实践的中国思考
6.1 基于“监管治理”的“哲理性”思考
6.1.1 “安土敦乎仁”——监管治理的“三才”合一
6.1.2 “鼓之舞之以尽神”——目标和策略并建
6.1.3 “小惩大诫”——监管的效用
6.1.4 “往来变通”——构建创新的解释性维度
6.2 基于“整体性”视角的协同治理机制思考
6.2.1 理解“整体性”视角下的协同治理
6.2.2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的协同治理机制框架
6.2.3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协同治理的机制要素
6.3 基于“忧患”视角的监管治理创新路径思考
6.3.1 垃圾分类时代下的警醒
6.3.2 从传统忧患到生态忧患
6.3.3 忧患视角下可能的创新路径
6.4 案例回顾
6.4.1 湖州市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促进源头减量
6.4.2 湖州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促进“碳减排”
感谢
展开